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超低碳马氏体时效不锈钢00Cr10Ni10MoTiAl 被选用于发动机涡轮泵的齿轮材料,经过大量的离子氮化工艺试验,其结果是满意的。但是当成份中的强化元素 Al+Ti>0.5%时,齿轮棱角处的氮化层有严重的崩落现象,在磨削过程中掉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离子软氮化工艺试验并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目的 为了延长高速钢刃具使用寿命,提高切削效率,用气体软氮化代替硫、氮共渗的工艺方法,了解气体软氮化中各因素对不同指标的影响,摸索较好的生产条件,为此,安排了这次试验。 试片材料为W_(18)Cr_4V,尺寸20×10×15毫米,表面光洁度(?)_(10)。设备为RJJ—25型渗碳炉。 二、试验方案 1.考察指标: 氮化深度(2~4丝为好) 脆性(Ⅰ、Ⅱ、Ⅲ、Ⅳ级) 硬度(HV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3.
五十多年以来,在工业生产中多采用气体氮化。钢制零件经气体氮化,可大大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但由于其生产周期特长,故得不到广泛的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氮化可显著改善工件表面性能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研究强化氮化过程的新工艺。离子氮化、气体软氮化等新工艺就是在生产斗争这一迫切要求的推动下而产生出来的。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在进一步加速氮化过程和碳锕的离子氮化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一、钛对氮化过程的强化作用一九七五年初,太原矿山机器厂的同志在进行镀钛氮化工艺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同一炉进行氮化的工件,只需要将其中的半数工件镀钛,而其余未镀钛的工件也可以得到镀钛氮化  相似文献   

4.
气体软氮化是一种由液体软氮化发展起来的、新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碳氮共渗。它的特点是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质量稳定,不受钢种限制,能显著提高零件的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抗擦伤等性能,同时还能解决液体软氮化中的毒性问题,避免了公害,因而劳动条件好。此外,设备和操作都简单,容易推广。一、基本原理气体软氮化的原理是在530°~580℃的气氛中产生2CO→[C]+CO_2(渗碳)及2NH3→2[N]+3H_2(氮化)反应,使钢铁表面形成氮化物或碳氮化物。它的过程与其他化学热处理一样,可分三个阶段,即氮化剂分解出活性碳、氮原子;钢的表面吸收活性原子,渗入的原子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0X14H5M2Л,1Cr11Ni2W2MoV,GH696等新材料氮化工艺,依据设计要求的中心硬度、表面硬度、氮化层深度、脆性和金相组织等,通过大量试验,得到最佳氮化工艺参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选用40Cr结构钢制备光滑试样和缺口试样(Kt=2.4),经调质并采用氮化进行表面强化。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和扭转疲劳试验机上测定氮化和未氮化试样在应力比R=-1条件下5×106循环周次的表象疲劳极限。试验结果表明,氮化后疲劳缺口敏感系数q趋近0,本文用疲劳裂纹萌生的微细观过程理论对此作了合理清晰解释。氮化使光滑试样的表象疲劳极限提高36%,使缺口试样的表象疲劳极限提高96%,并将疲劳裂纹源从表面"挤到"次表面层。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疲劳性能方面提出了表面强化工艺的优化判定准则:若表面强化后疲劳裂纹源位于表面强化层下基体,或者其表象疲劳极限达到按"表面/内部疲劳极限概念"预测的数值,则此表面强化工艺已达到优化。  相似文献   

7.
前言引进的斯贝MK202发动机有些不锈钢零件需要进行盐浴软氮化。由于此工艺属第三方专利,未能引进,故需自行研制相应的盐浴与工艺方法。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所用的氮化盐是西德Degussa公司专利,由I·C·I公司生产出售,它由主盐TF_1,添加剂NS_2和无阳离子的再生剂REG_1组成的。英国罗·罗公司资料RPS333规定配制盐的成分为:TF_1 100份加入  相似文献   

8.
对涡轮承力支柱氮化层剥落问题,从选材、工艺、金相组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气体氮化热处理工艺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气体氮化用的氮化罐一般采用奥氏体不锈钢制造,个别工厂因不锈钢材料供应困难,只能用低碳钢制造。众所周知,不论用不锈钢还是用低碳钢制造的氮化罐,都存在着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氮化罐不断老化的现象。只不过不锈钢的表面有着稳定的钝化膜,妨碍氮的渗入,氮化罐的老化比较慢一些,而用低碳钢制成的氮化罐的老化较为明显。随着氮化罐不断老化,氨气的分解率相应地增大,为保持一定的氨分解率,就要增大氨气流量。一般资料介绍,只认为氨气流量增大,会浪费液氨和易造成漏气等疵病,致于氨气流量的增大对氮化质量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报导。我们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曾出现过周期性的发生氮化裂纹。为分析和解决氮化裂纹产生的原因,我们曾对液氨的质量、干燥剂、调整氮化工艺参数等方面都做过试验,均未见效。进一步对氨气流量的增大与产生氮化裂纹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关系结合生产进行试验。本文主要讨论随着氮化罐老化,为保持氨分解不变,使氨气流量增大对氮化裂纹产生的影响。在这里需指出,氨的含水量也会影响氨气分解率的稳定,本文不讨论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海豚”发动机燃油附件的生产与试制,对不锈钢零件小孔离子氮化的特点和工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对小孔内光洁度可能对渗层的均匀性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在实际氮化过程中如何去除小孔内钝化膜等问题也做了较深入的讨论。并且,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对φ3毫米及φ1.5毫米小孔进行孔内离子氮化的炉前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