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基于FC光传总线的分布式容错系统组通信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式容错系统常用于构造高可靠的关键应用,其核心构件组通信协议(GCP)实现了带有可靠性语义的多对多的通信原语。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光纤通道(FC)总线用于分布式容错的组通信协议,探讨了使用冗余消息技术实现实时、可靠数据传输的方法,提出了将数据和控制消息分开处理来实现数据输入实时性和控制消息按因果顺序提交的算法,力求获得最大程度的并行性。提出并设计了基于领导者-跟随者的故障处理机制,利用两阶段事务处理协议实现故障处理中的视图同步和状态切换,给出了协议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框架。最后给出了该协议在基于PowerPC单板计算机的三余度容错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运行结果,并对该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小型SP服务商的短信平台的运营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此类平台的软件模型.此模型能自适应多种通信协议以及在同一短信平台挂接多个短信业务.在模型的设计阶段采用了通信模块和业务模块分离、动态分配业务和用户状态可控制的方法.随后介绍了实现此软件模型过程中使用到的关键技术,CMPP协议的消息包解析和SOAP方式接收短信请求  相似文献   

3.
提出采用设计结构矩阵建立过程模型的方法,讨论了设计结构矩阵的层次结构,并基于图论知识对设计结构矩阵进行分析和改进,最后基于工作流模型和CORBA分布式运行协议建立了过程建模与执行系统,并应用于卫星总体概念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4.
软件体系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构件以及构件库的深层的软件复用,它的提出使超大规模软件设计的简化成为了可能。本文提出了基于CORBA构件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并通过给出ADL的BNF语法,扩充CIDL编译器和CORBA的服务,从而描述了其实现模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航电系统的发展,传统的通信网络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FC协议作为新一代的高性能网络通信协议被引入到航电系统中.如何基于FC协议设计出满足航电系统应用需求的通信网络成为FC技术研究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种面向航电系统应用的基于FC通信协议的双余度环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着重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对系统的容错设计给出了说明,最后对系统的容错能力进行了全面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航空电子系统MIL-STD-1553通信网络接口验证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L-STD-1553数据总线为航空电子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支撑数据交换网络,它是航空电子系统集成的纽带,其通信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航空电子系统设计的成败。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空电子系统MIL-STD-1553基于OSI模型的通信终端的基本结构;然后给出了对网络接口执行测试的内容,包括MIL-STD-1553标准协议验证测试、应用网络通信协议验证测试和实时通信验证测试。这三种类型的测试将全面验证MIL-STD-1553通信终端的设计是否满足MIL-STD-1553标准通信协议及航空电子系统通信协议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甚高频数据链模式二协议栈的软件框架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协议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参考HDLC协议软件的设计方法,本文提出了甚高频数据链模式二(VDL M2)协议的软件模型和设计思想。首先,介绍了VDL M2协议栈的层次架构,并简要阐述了各层的功能。然后,介绍了协议栈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在不改变Linux内核现有地址族的前提下,创建基于本协议的新套接字地址族AF_VDLM2的操作。依据功能操作,软件结构确立为模块化结构布局;着重分析了协议栈数据收发模块的软件设计流程及缓冲区的结构设计。最后,介绍了协议层之间的通信方式——共享内存区的数据结构及创建和操作。用该方法设计的协议栈可方便地加载到机载通信单元,大大节省了设备成本。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的CMAC的电动加载系统复合控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波  王俊奎 《航空学报》2008,29(5):1314-1318
 由于电动加载系统的非线性和时变性,特别是在运动干扰下传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很难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针对电动加载系统的非线性及多余力矩强扰动的特点,依据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和自学习特性,提出了基于改进小脑模型关联控制器(CMAC)的复合控制策略,结合改进的CMAC与PID实现复合控制,由CMAC实现前馈控制,PID控制实现反馈控制,既保证了快速实时,又进一步减小了多余力矩干扰。改进的CMAC利用存储单元的先前学习次数作为可信度,消除了常规前馈型CMAC的过学习现象。文中建立了电动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结构和算法。系统的动态仿真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抑制多余力矩,改善电动加载系统的动态加载性能,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开发航天操作通信系统提出一种高效费比的方法。首先介绍一种用于总体系统的分层模式,该总体系统包括空间和地面两部分。然后介绍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要求,同时提出一种满足这些要求的协议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使用了一种专门协议以及若干标准通信协议。该专用协议是一种用于空间数据实时传输的通用协议。本文将介绍该协议的主要功能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Yamad.  T 《飞行器测控技术》1997,(4):79-84,21
本文为开发航天操作通信系统提出一种高效费比的方法。首先介绍一种用于总体系统的分层模式,该总体系统包括空间和地面两部分。然后介绍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要求,同时提出一种满足这些要求的协议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使用了一种专门协议以及若干标准通信协议。该专用协议是一种用于空间数据实时传输的通用协议。本文将介绍该协议的主要功能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详细地介绍了将CORBA这种面向对象地分布式中间件用于网络管理的方法,着重探讨在实现基于CORBA的分布式网络管理中的关键的技术-CORBA/SNMP网关,通过CORBA/SNMP网关实现CORBA域与SNMP域的透明通信。  相似文献   

12.
CORBA规范及其技术核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ORBA(通用对象请求代理结构)规范被称为是面向21世纪的软件总线.已成为流行的分布对象计算规范.CORBA规范的内容很丰富,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把握CORBA的体系结构和核心内容.基于对CORBA的发展和技术特色的介绍,本文详细讨论了OMA(对象管理体系结构)模型、ORB系统组成和ORB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3.
CORBA体系结构与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RBA规范被称为是面向 2 1世纪的软件总线 ,已经成为流行的分布对象计算规范。本重点分析了CORBA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机制 ,详细描述了ORB的体系结构和CORBA的运行流程 ,并给出了CORBA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蔡苗  余雄庆 《航空计算技术》2002,32(3):52-54,58
如何有效地将已有系统集成或移植到新系统中 ,是集成系统开发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CORBA技术探讨如何实现遗留系统集成的方法 ,并通过实例重点阐述如何将已有的系统封装成CORBA对象的步骤。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改进的速度同步控制的电液负载模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成文  焦宗夏  罗才瑾 《航空学报》2012,33(9):1717-1725
对地面半实物加载仿真实验中存在的"多余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建立了电液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多余力干扰系数"的概念,并给出定义方法。利用多余力干扰系数对多余力"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传统"速度同步控制"抑制多余力的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在传统"速度同步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舵机和加载系统的速度差对"多余力"进行二次抑制。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基于改进方法,电液负载模拟器取得了理想的动态加载效果,"多余力"抑制能力较传统的"速度同步控制"方法提高了25%以上。  相似文献   

16.
轴向间距对转子叶片气动激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肖大启  郑赟  杨慧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10):2307-2313
使用自行开发的非定常流动分析程序对尾迹、势干扰和激波共同作用下的某高压涡轮级非定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引起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扰动的气动激励机制.通过叶片通道内的畸变跟踪,结合叶片表面压力扰动时空图,对激励源进行识别和分类;通过对叶片表面非定常压力的频域分析,建立了激励源与上游叶片通过频率的关系;定义压力扰动均方根作为气动激励强度的量化参数,分析叶排不同轴向间距下气动激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减小轴向间距并保持涡轮级的落压比和效率基本不变时,气动激励随着轴向间距的减小而增强;压力扰动的高阶分量可能会激励扭转模态为主的振动.   相似文献   

17.
卫星光通信粗瞄系统非线性摩擦的神经网络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克服摩擦对卫星光通信(IOC)瞄准捕获跟踪(PAT)粗瞄子系统的精度控制的影响,首先利用PD控制器以获得稳定的轨迹;再用一种扩展的神经网络结构在线逼近摩擦函数,对摩擦力矩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利用传统单层神经网络和自适应的鲁棒项消除神经网络的逼近误差及外部扰动。最后用李亚普诺夫函数方法证明在本文的控制策略下,可以保证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和参数的有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矫正广义走廊的电动倾转旋翼机模态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麟宏  付荣  王勇  曾建平 《航空学报》2018,39(8):121900-121900
研究了基于矫正广义走廊和在线增益调度方法的电动倾转旋翼机模态转换控制问题。针对传统配平方法导致模态转换过程中时变动态特征被忽略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两步法配平策略,即矫正配平工作点,并获得矫正广义走廊,以减小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与配平工作点的偏离程度,进而改善增益调度方法的控制效果。传统增益调度方法控制器设计工作量较大,针对该问题设计了在线增益调度算法,有效避免了拟合过程。对某小型电动倾转旋翼无人机(UAV)的仿真表明,基于所提方法使得倾转旋翼机平稳、快速地完成模态转换过程;实验数据进一步表明,矫正后广义走廊相比于矫正前可将对过渡走廊的平均跟踪误差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滑模控制易导致系统出现抖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滑模观测器来实现永磁同步电机(PMSM)无传感器控制。为了减小观测器系统抖振,利用模糊RBF神经网络算法动态调整滑模增益,并采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证明了该模糊神经网络观测器的稳定性;利用锁相环(PLL)技术提高估算精度,并削弱计算噪声。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搭建了仿真模型,将模糊RBF神经网络滑模观测器系统与传统滑模观测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滑模观测器相比,新型滑模观测器能够快速、有效地跟踪转子位置,精确估算出转子速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