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气象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卿  董瑶海 《上海航天》2008,25(1):1-10
概述了我国风云一号(FY-1)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FY-2)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概况与成就.介绍了即将发射的新一代风云三号(FY-3)极轨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以及配置的10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26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等仪器的用途.给出了FY-2静止气象卫星的基本任务、主要探测性能和技术特点,以及在研的新一代风云四号(FY-4)静止气象卫星的关键技术和遥感仪器.分析了国外新一代三轴稳定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与栽荷配置.总结了我国气象卫星业务系统的应用和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风云三号(FY-3)系列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2008年5月27日上午11时02分33秒.第一颗FY-3系列卫星FY-3A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2008年11月18日,经过5个月紧张、高效、有序的在轨测试。FY-3A及地面应用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地实现了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3.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文建 《上海航天》2001,18(2):8-14
介绍了我国第一代极地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系列和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Y-2)系列的发展历程、主要性能。FY-1系列包括4颗卫星及其相应的地面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系统。介绍了FY-2后续卫星及FY-3的发展计划。最后还介绍了遥感卫星遥感器辐射校正场计划。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风云”气象卫星、中星9号直播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北京一号卫星为我国2008年奥运会提供的保障与具体应用情况,体现了卫星应用技术在北京“科技奥运”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及其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航天器工程》2008,17(3):23-28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88年至今,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4颗风云-1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风云-2静止气象卫星,顺利完成了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从试验到业务卫星的跨越。由“风云”气象卫星获取的地球大气和地表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与分析等多个领域。文章介绍了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地面应用系统组成、“风云”卫星产品及应用,最后展望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FY-4卫星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FY-4)卫星应用及其发展。给出了FY-4卫星装载的先进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4种主要观测仪器,以及卫星的观测能力和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并与我国现有的业务卫星风云二号(FY-2)卫星和国际同期在轨静止气象卫星性能进行了比较。FY-4光学卫星系列与美国GOES-R、日本Himawari-8/9卫星和欧洲MTG卫星性能相似,属于与国际同期发展的先进静止气象卫星。给出了FY-4A星获得的图像和数据。列出了FY-4A星的基本定量产品,给出了使用的仪器、数据特性、物理意义,以及应用领域、方法和范例。描述FY-4卫星提供的定量化产品及其在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生态环境、专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了FY-4A星在轨测试期间的部分应用。对FY-4后续业务卫星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程 《中国航天》2005,(8):10-12
气象卫星是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遥感卫星。气象卫星按轨道不同,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获得全球气象信息,如我国的风云(FY)1号气象卫星: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气象观测,如我国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两种类型的气象卫星相互补充、协同观测。目前除中国外,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印度都先后发射了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8.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我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风云四号(FY-4)气象卫星的构型、有效载荷与平台分系统组成、主要任务、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以及与欧美第三代气象卫星的对标情况。阐述了FY-4卫星各主要观测要素的测量和数据获取原理。研制的FY-4卫星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高精度、定量化、星上处理算法和控制方案在轨可维护(编程改变)、星务自主管理,设计中采用了高精度转角测量及扫描控制、高精度定标、微振动抑制、平台-载荷统一基准及在轨测量、星上实时补偿的图像导航配准,以及高精度卫星质心测量与控制等创新技术。列出了FY-4卫星可提供的云检测等34种数据产品。FY-4卫星的研究成果将显著提升我国后续定量遥感卫星的研制水平,其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将为我国和国际气象组织的数字天气预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综述了国外静止气象卫星的现状,详细介绍了我国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最后介绍了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静止气象卫星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首先综述了国外静止气象卫星的现状 ,详细介绍了我国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 ,最后介绍了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FY-1D极轨气象卫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风云一号D”(FY-1D)极轨气象卫星的主要技术参数和遥感仪器配置等总体组成概况。简述了卫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入轨过程,给出卫星姿轨控、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空间粒子成分监视器、传输信道、星上记录储存和卫星其他功能、性能在轨测试的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卫星的性能优于设计要求。最后列举了卫星的某些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2.
FY—1C极轨气象卫星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孟执中 《上海航天》2001,18(2):1-7,23
在概述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外极轨气象卫星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极轨与静止轨道两种气象卫星的业务应用卫星体系,重点介绍了“风云一号”(02星)即FY-1C极轨气象卫星的任务、总体设计、技术特点、关键技术以及所取得的进展。最后简述了新一代有轨气象卫星FY-3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3.
王涵  姜通  张国升 《上海航天》2012,29(1):47-51
提出了满足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测控要求的测控天线设计方案,采用测控天线斜装实现卫星变轨时天线波束覆盖。在FEKO电磁仿真软件中进行了仿真,讨论了单天线的性能及整星状态星上布局条件对测控天线的影响,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所选测控天线设计方案可行,满足卫星测控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FY-1的性能和主要功能,着重介绍了FY-1C星在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空间环境研究、地球环境监测、抗灾救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以及对国际气象业务的贡献,并展望了我国下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FY-2C星发射轨道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绿萍  南树军  李卿 《上海航天》2005,22(Z1):12-15
根据卫星发射窗口的一般性和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特定限制条件,计算了2004年10月19日符合要求的发射窗口.在比较上午和晚上发射窗口的基础上,确定C星选择上午发射窗口.给出了影响卫星定点捕获所需速度增量的入轨轨道参数和点火姿态等因素,并仿真计算了轨道半长轴、近地点高度、倾角和近地点幅角与速度增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卫星发射窗口的确定与星、地、日间的位置密切相关.入轨偏差越小,定点捕获所需肼燃料消耗也越少.  相似文献   

16.
介绍“风云二号”卫星数据采集平台(DCP)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技术指标、结构框图及整个系统的布局。这种平台可在气象、水利、海洋、地震测试等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FY—1C卫星地面综合测试软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FY-1C星地面综合测试软件的系统构成、系统的网络数据流,着重介绍为提高测试软件的安全可靠性、准确性,提高软件对卫星的监视能力,提高软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软件发现问题的主动预报能力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有效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些软件实际应用的成果图。  相似文献   

18.
FY—1C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侯建文 《上海航天》2001,18(2):33-43
针对FY-1C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给出了系统方案、系统设计、系统特点和飞行试验的结果;对一些新的技术设计和新颖特殊的方案特点,从理论分析和技术实现给出了设计思路和工程实现的方法;分析了FY-1C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在轨运行的结果;对长寿命、低成本和稳定连续运行的工程实现进行了研究;给出了FY-1C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水平能力和应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