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减小脉冲爆震发动机PDE(pulse detonation engine)单次循环时间,缩短爆燃向爆震转变DDT(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距离是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在头部添加球形点火腔的新型爆震管道结构设计方案,并采用丙烷和空气为可爆混合物,通过对新型爆震管DDT过程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其对DDT距离以及DDT时间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头部采用球形点火腔后,点火腔中的压缩波经过多次反射后,能够在爆震管中更快地促使爆震波形成,DDT距离大大缩短;当球形点火腔直径为1.5倍等直爆震管直径时,相对于常规等直管爆震管结构,其DDT距离和过程时间分别减少了14%和16.26%.   相似文献   

2.
爆震燃烧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爆震管中爆震燃烧的压力特性及爆燃到爆震转捩 (DDT)特性。在乙炔与氧气的预混气中 ,通过高频响压力传感器及自行研制的离子探针 ,测量了不同工况下爆震燃烧的压力与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历程 ,获得了爆震波峰值压力、波后压力及 DDT距离随混气初始压力 (2×10 4 Pa~ 1× 10 5Pa)、混气当量比 (0 .3~ 1.0 )及混气浓度 (6 0 %~ 10 0 % )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降低预混气的压力、混气当量比及浓度会使爆震波的峰值压力、波后压力不同程度的下降 ,DDT距离增大 ,其中 DDT距离对混气浓度最敏感  相似文献   

3.
带等压预燃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循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丹  陈宏玉  严宇  洪流 《推进技术》2019,40(5):970-977
针对煤油-空气旋转爆震发动机(RDE)点火困难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等压预燃的爆震循环模式。通过零维的热效率理论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针对于带预燃的爆震热循环效率模型。结果表明,预燃爆震循环的热效率高于理想Brayton循环,低于理想爆震循环。预燃空气比例是热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循环温比为2,预燃空气比例为0时,预燃爆震循环比理想Brayton循环热效率高26.4%,而当预燃空气量逐渐增加,预燃循环效率提升的比例逐渐变小。采用预燃方式有利于液态煤油的点火起爆,在低温比,低预燃空气比例条件下优势明显。试验中应当在保证煤油能够起爆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少的预燃空气。  相似文献   

4.
马鹏飞  范玮  何建男  张启斌 《推进技术》2018,39(9):2060-2067
为了探索爆震燃烧应用于微型推进器的可行性,进行了微小尺度多循环爆震实验的研究。实验管道采用截面为6mm×6mm,长度为500mm的方型爆震室,氧化剂和燃料分别为40%的富氧空气和乙烯,工作频率范围为1~30Hz。实验中采用高速摄影仪拍摄反应波的传播过程,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反应波的压力变化。结果表明,工作频率在1~20Hz内时可以成功实现多循环爆震,爆震波离开爆震室的速度约为2500m/s,频率越高,缓燃向爆震转变(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简称DDT)的距离越长;工作频率为10Hz和20Hz时,同一频率下,不同爆震循环的DDT开始位置不同,并且DDT距离也存在差异;工作频率为25Hz和30Hz时,由于混合气填充量的减小,不能形成爆震。  相似文献   

5.
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引射模态的起爆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佳  范玮  高瞻  熊姹 《推进技术》2013,34(8):1147-1152
为实现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PDRE)引射模态下主爆震室的起爆,采用航空煤油和氧气作为推进剂,设计了PDRE引射模态的模型机,采用压电传感器测量主爆震室中爆震波的压力和速度.在主爆震室中成功实现了5 ~8Hz稳定连续的爆震,爆震波的峰值压力能够达到3MPa,爆震波以1600~ 2000m/s左右的速度在主爆震室中传播.实验结果表明:PDRE引射模态下主爆震室的DDT距离,远低于常规高能电喷起爆下的两相PDRE的DDT距离;高频PDRE引射模态下主爆震室的起爆难度加大;加长主爆震室、末端增加收敛段可以提高引射模态的爆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王云  范明华  刘赛南  范玮 《推进技术》2021,42(4):834-841
为了探究障碍物对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在无阀自适应工作方式下性能的影响,采用汽油为燃料,富氧空气为氧化剂,开展了工作频率为20Hz的无阀式多循环实验研究。实验中使用Shchelkin螺旋、螺旋凹槽、环形凹槽和孔板作为障碍物,并分析了其对起爆和推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hchelkin螺旋、螺旋凹槽和环形凹槽在阻塞比BR=0.36,0.46和0.56时都可实现PDRE的稳定工作,孔板在BR=0.56时无法实现爆震的起始;Shchelkin螺旋的DDT距离和DDT时间最短;实验测得的平均推力较理想流动模型理论值有13.3%~39.3%的亏损,BR=0.36的Shchelkin螺旋推力损失最小;螺旋凹槽与环形凹槽的DDT距离和DDT时间较长,没有明显的推力增益。  相似文献   

7.
弯曲方管内爆燃向爆震转变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玮  邱华  范玮  熊姹 《航空动力学报》2014,29(8):1796-1801
为缩短爆震管轴向尺寸,采用曲管爆震管替代直管爆震管.基于弯曲方管实验器,进行了二维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点火位置、点火能量及弯曲段曲率半径对爆震波形成及传播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爆燃向爆震转变(DDT)时间随弯曲段曲率半径增大而减小,DDT距离在弯曲段曲率半径最大时达到最小值;点火能量越大,爆震管内激波强度越大,DDT时间越小;在距离爆震管进口300mm处点火时,爆震管内爆震波压力峰值最大,DDT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8.
悬摆法测量微尺度光滑管内爆震冲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微尺度爆震用于空间推进和能量利用的可行性,首次用悬摆法测量了长1m,内径4~10mm的微尺度爆震管内不同当量比下的乙烯-氧气混合物的爆震冲量和比冲,同时与Wintenberger基于直接起爆的爆震冲量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火焰由缓燃向爆震转变的距离(DDT距离)对冲量有主要的影响。DDT距离越短,冲量越大。在本实验工况下,不同管径下能产生最大冲量的当量比是1.4;如果不考虑DDT的影响,模型计算的冲量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另一方面,冲量与管径成正比,但是管径越小,各个当量比下的冲量差距越小。  相似文献   

9.
丙烷爆震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丙烷的爆震特性,在60 mm×60 mm×2 000 mm的方爆震管内,分别用空气、纯氧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氧化剂进行了单次爆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利用安装在同一截面上的压力传感器与离子探针同时测得缓燃-爆燃转捩(DDT)位置处爆震管内的压力、火焰传播速度和方向.获得了丙烷的起爆性能和DDT特性、压力波与火焰的传播规律.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本试验管道内利用空气作为氧化剂无法形成爆震波,而丙烷和纯氧混合物的DDT距离则很短;②在化学恰当比条件下DDT的距离最短,但随着氮气含量的增加DDT距离会增长;③DDT过程中压力波和火焰具有相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热射流点火对爆震管内火焰加速及爆震波触发的影响,运用34步26组分丙烷基元反应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获得了5种不同的热射流发生器几何结构下的爆震管内火焰传播规律及缓燃向爆震转捩(deflagration to detonation transition,DDT)的时间与距离.结果表明:爆震管中湍流在火焰加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在爆震波触发阶段激波与火焰相互作用占有主导地位.根据DDT过程的定义,得到DDT时间在1.4~2.0ms之间,同时发现热射流发生器长度为150mm,热射流发生器孔径在8mm时DDT时间最短,热射流发生器长度及孔径对DDT距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汽油/空气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触发爆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触发爆震波是脉冲爆震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在多循环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的缓燃到爆震转变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激波反射,成功的触发爆震。通过在爆震室内合理的排放障碍物来促进激波与火焰的相互作用,组织激波反射,适时的触发爆震,从而有效地缩短促发爆震的距离,并最终获得充分发展的爆震波。试验发现爆震管内同样的障碍物在不同的位置起到的作用不同。在直径58 mm,长度1275 mm的汽油/空气PDE爆震管内成功触发频率为50 Hz的爆震。   相似文献   

12.
环形爆震室中火焰加速数值模拟及验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带不同数量孔板的环形爆震室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数值计算进行验证,来研究火焰加速现象、爆燃向爆震转变过程和不同当量比下起爆距离.数值计算采用二维轴对称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来模拟流体动力学过程.研究发现用较低的点火能量对火焰混合区的可燃气点火产生低速火焰,低速火焰向环形爆震室射流并改变方向向出口传播,火焰在孔板的阻碍作用以及火焰诱导激波和反射波的加速作用下,由层流变为湍流,湍流火焰与其诱导激波相互加强,最终引爆未燃混气;还对爆震波在孔板区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当量比下的火焰速度和起爆距离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激波绕射触发爆震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启祥  戈雯  王家骅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1):1803-1807
在单爆震试验平台上对激波绕射触发爆震波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激波反射器结构尺寸,测量了爆震管内气体压力变化历程及火焰传播速度,获得了不同工况下激波绕射触发爆震波的特性.结果表明:激波反射器对爆震波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取决于反射器中的反射锥及反射孔板的结构与尺寸;在反射锥堵塞比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最佳反射锥锥角使得爆震波的形成距离最小;而反射锥与反射孔板的间距增大,爆震波形成距离增大,一旦形成稳定的爆震波后,反射器对爆震波压力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激波聚焦诱导气液两相爆震燃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以激波聚焦和增加障碍物方式诱导煤油-空气气液两相爆震燃烧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脉冲爆震发动机(PDE)中气液两相流的喷射、雾化、掺混过程.研究发现环形爆震波在爆震管凹腔内经过反射、汇聚后能够引燃可燃混合物.而在障碍物处,激波的反射和再反射聚焦能够形成高温高压点(2700K,25MPa),产生局部爆炸,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脉冲爆震燃烧(波面速度为1900m/s,温度为2 950K),有效地缩短由缓燃向爆震转变(DDT)距离至0.45m.  相似文献   

15.
液体燃料脉冲爆震发动机点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牧  严传俊 《推进技术》2009,30(6):709-716
目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起爆主要采用爆燃向爆震转变的方式实现,而爆燃波发展缓慢,消耗了循环周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为缩短爆燃向爆震转变的时间和距离,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蒸发管点火系统,用蒸发管对两相混合物进行预蒸发,在预燃室内点火形成火焰射流进入主爆震室,实现主爆震室内两相混合物的快速短距离起爆。热态实验在内径120mm,长2500mm的爆震室上进行。与火花塞直接在主爆震室点火相比起爆时间可以从12.5ms缩短到2~3ms,起爆距离可以从1350mm缩短到775mm。预燃室长度和个数对起爆过程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长度和个数的增加都有利于爆震波的起爆。  相似文献   

16.
脉冲爆震发动机点火过程离子催化效应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气体电离理论推导出氢气-空气混合气体电离后组成成分,理论分析活性基团对燃烧速率及剧烈程度的催化效应,以及不同点火能量、活性基团浓度对缓燃转爆震(DDT)过程的影响.结合氢气-空气燃烧23步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采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的DDT过程进行模拟,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点火温度为2000~2500K时,活性基团的加入,可提高燃烧速率,DDT时间可缩短9.91%~21.08%,DDT距离可缩短3.32%~8.08%,DDT时间和DDT距离的改变幅度随点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点火能量较高时应该考虑气体电离效应.   相似文献   

17.
爆震管内扰流片对爆震波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马丹花  翁春生 《推进技术》2011,32(3):425-430
为了研究扰流片对两相爆震过程中燃烧转爆震的影响,建立两相低雷诺数湍流爆震模型,应用二维粘性CE/SE方法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爆震波压力计算值与实验压力值符合得较好,扰流片的存在能显著缩短燃烧转爆震的时间;且对一固定尺寸的爆震管,扰流片的片数和间距都存在最佳值,使得燃烧转爆震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8.
多循环脉冲爆震发动机爆震室内部压力分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多循环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实验获得了沿爆震室轴向9个位置的实时压力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处理后,利用MATLAB软件的GRIDDATA函数拟合出了6个工作频率下某个循环时爆震室内压力随轴向位置及时间变化的三维图形。通过对拟合后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发现采用爆燃向爆震转捩(DDT)方式起爆会在爆震波形成前生成一个局部爆轰区、爆震波形成后平均速度维持在1000m/s左右,且峰值压力升高、随机性增大。该实验的研究结果为爆震室的结构强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