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飞行器以很高的马赫数再入大气层时 ,头部激波层、尾迹的气体辐射产生的紫外、可见、红外特征信号 ,是地面监测和反导制导系统探测、识别的主要依据 ;同时 ,头部气体层热辐射也是再入体壁面加热热流的重要源项。激波层内高温气体吸收系数是目标紫外、可见光、红外辐射特性计算、热防护计算和气动流场辐射场耦合计算的基本参数。本文分析了再入过程中高超声速稀薄气体流的非平衡现象 ,采用三温度模型 (电子能温度 Te、振动能温度 TV、转动和平动能温度 TR)来表征激波层内非平衡态的气体组份各个能级占有数分布 ,并由原子分子辐射理论直接计算 N2 ,N+ 2 ,N,N+ ,O2 ,O+ 2 ,O,O+ ,NO,NO+和 e-等 1 1种主要空气组元各种能级跃迁对辐射的贡献 ,最终得到平稀和非平衡高温空气吸收系数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可见光区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紫外、红外区结果稍差  相似文献   

2.
N2O4(四氧化二氮)在常温下是易流动的红棕色均相液体,NO的存在使N2O4液体显绿色.本文通过对发绿N2O4体系中各组分及其平衡反应的热力学讨论,建立了发绿N2O4体系动态模型,为发绿N2O4的纯化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杂质对尾流化学动力学与电子密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把杂质(Na、H_2O、F_2、C_2F_4)加入到空气尾流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而获得的。化学体系是由26种粒子,35个化学反应组成的。为了独立地判断各类化学反应(杂质)的作用,把复杂的化学体系分解为由简到繁的九个化学子体系,它们是:Air、Air-Na、Air-F_2、Air-C_2F_4、Air-C_2F_4-F_2、Air-H_2O-Na、Air-F_2-Na、Air-C_2F_4-Na、Air-C_2F_4-F_2-Na。计算结果表明,杂质对尾流电离起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Na,它能使纯空气尾流电子密度增加1~3个量级。另外也表明,与Air-F_2子体系一样,Air-C_2F_4子体系的电子衰减的主要机理是F_2、F对电子的吸附反应,该反应产生大量F~-离子,同时清除了尾流中大部分电子。  相似文献   

4.
液滴碰撞聚合模型及其在喷雾燃烧流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平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描述液滴间碰撞和聚合过程的数学模型,将相互碰撞的液滴局限在其周围一定数目的液滴之间,并对液滴间碰撞的概率进行了重新定义。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从根本上摆脱了O’Rourke模型对计算网格的依赖性,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液滴的变形、破碎及相变过程,采用Euler—Lagrangian方法和有限化学反应速率模型,对RBCC引射模态进行了三维两相喷雾燃烧流场数值模拟,并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RBCC自由引射模态,二次燃料喷射位置的适当后移会使燃料利用率提高,引射比增加,引射火箭推力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辅助动力装置(APU)排气系统的冷却空气引射孔、引射缝以及飞机后整流罩形状等对冷却效果的影响,采用商业CFD软件Fluent,选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DO热辐射模型建立了13个有不同引射孔位置、引射缝尺寸和飞机尾罩形状的排气系统流动和传热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流场、温度场和热流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冷却空气引射缝大小、引射孔的位置与形状面积以及后整流罩形状对APU排气系统的气膜冷却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daptive Cycle Engine,简称ACE)独特的三外涵道结构使引射喷管成为一种可行的排气系统方案。为准确评估各种工况下引射喷管与ACE匹配工作下的安装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可信度代理模型的ACE-引射喷管混合维度仿真方法。该方法搭配引射喷管高、低两种可信度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仿真模型,建立了引射喷管变可信度代理模型。通过动态更新该代理模型,在引射喷管性能空间的匹配工作区域集中进行高可信度CFD仿真,高效准确地实现了引射喷管匹配状态下的安装性能评估。仿真结果发现,ACE引射喷管在亚声速巡航和超声速巡航状态下的安装推力系数分别为0.979和0.961,在跨声速区段采用中间状态加速时后体阻力系数达到最大,为0.25。亚声速巡航状态下主喷管流量系数最低,为0.896。应用本方法仅需180次低可信度CFD仿真以及173次高可信度CFD仿真即可完成共计33个ACE工作点的引射喷管安装性能计算。  相似文献   

7.
RBCC引射模态准一维性能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翔  何国强  刘佩进 《推进技术》2006,27(6):529-531,541
基于准一维非稳态流动方程建立了RBCC引射模态性能分析模型,充分考虑壁面摩擦、有限速率化学反应和质量添加等因素。模型采用MacCormack格式求解,很好的解决了计算引射比、考虑环境压强等问题。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为5%~9%,发动机内的压强分布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模型可用于RBCC引射模态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8.
耦合求解热化学非平衡流控制方程和烧蚀壁面边界条件,进行存在石墨烧蚀的压缩拐角流场数值模拟。流场化学反应采用16组元(N2,O 2,NO,N,O,NO +,N+2,O +,N+,CO,CO 2,C,C2,C3,CN,e-)29个反应的非平衡模型,热力非平衡的双温度模型下,不同反应采用不同控制温度。石墨材料表面反应包括碳的氧化反应、碳催化的O 原子复合反应和碳的升华反应。对15°、18°、24°压缩拐角模型,在自由流 Ma =10~30,总焓值6~55 MJ/kg 范围,分别进行无烧蚀的壁面催化与非催化条件和石墨烧蚀条件下的流场计算,分析各类条件下的流场结构、流动分离特性以及流场热化学参数分布特点,研究壁面条件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分离可能性和分离区范围随着压缩拐角斜面倾角增大而增大,随来流马赫数增大而减小;相对于低壁温条件,无烧蚀的辐射平衡壁温和壁面烧蚀条件下流动分离区增大,斜面上压力、摩阻和热流峰值点也有所后移。  相似文献   

9.
直排波瓣喷管引射器流场计算k-ε模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N S方程 ,对一种实验引射性能较好的直排波瓣喷管引射器内复杂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三维贴体坐标 ,同位网格 ,研究了标准k ε、Chenk ε和RNGk ε湍流模型应用于波瓣喷管引射器流场计算的可行性和计算精度。结果表明 ,上述三种湍流模型均能揭示混合段中流向涡的发展规律。总的看来 ,Chenk ε模型和RNGk ε模型计算结果与测量值差别最小 ,远远好于标准k ε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主流倾斜的引射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设计了 4种主流倾斜的引射器模型,分别在 5种主气流倾斜角和 4种排气反压下,完成了模型冷流试验。试验表明,4种模型中具有等直管的模型 3,4引射系数普遍高于大头模型 1,2。在零气流角和反压为大气压时,约高 10%左右,最高引射系数为 3.379。试验还表明,具有等直管的模型3和模型4能承受的反压较大。引射系数 N为零的反压可高至 900mm水柱左右。 4种引射器模型中,模型 4的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高超声速钝体尾流光电特性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高超声速非烧蚀钝体尾流全流场的简化模型和简化的空气化学模型。该模型用于化学非平衡尾流积分电子密度与NO_2化学发光辐射等参数的计算。对于NO_2化学发光辐射既求得了整个频谱范围内的总辐射,也求得了分谱辐射强度。计算结果与弹道靶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稀薄流热化学非平衡效应的DSMC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钝体绕流驻点线流场为例,应用直接仿真蒙特卡罗法,模拟了五组元混合气体(N2,O2,N,O,NO)中的碰撞能松弛,离散反应,交换反应及复合反应,给出了碰撞分子各自由度间的能量交换模式及各类化学反应的选择模式。DSMC仿真结果与宏观粘性激波层方程计算结果,在飞行高度较低时基本相符,表明采用的热化学非平衡非模式是令人满意的,随着飞行高度增高稀薄气体效应增大,二者在激波附近有显著差异,表明高空飞行必须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烧蚀现象,采用Newton迭代的空间推进方法,数值求解化学非平衡的抛物化Navier-Stokes(PNS)方程.以黏胶基碳布-氨酚醛树脂为烧蚀材料,建立了含碱金属杂质的18组分33反应的化学反应模型,计算了小钝锥体的壁面温度,并和现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含碱金属杂质的高超声速烧蚀流场进行了模拟,深入分析了含碱金属杂质的烧蚀反应对流场温度、压力和电子数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蚀反应使得流场温度较非烧蚀情况增加了10%~15%;考虑碱金属杂质Na后,流场电子数密度增大了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溶液法引入烧结助剂Y2O3、La2O3的工艺,研究了热压自韧Si3N4陶瓷的显微结构特征,着重分析了烧结助剂合量及配比对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以及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自韧Si3N4陶瓷中β-Si3N4柱状晶的双峰分布特征以及显微组织的均匀性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氯酸铵粒度对AP-CMDB推进剂热分解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分析—质谱和红外联用法、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高氯酸铵(AP)粒度对AP-CMDB推进剂在0.1 MPa(常压)和1.0MPa压强下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含不同粒度AP的AP-CMDB推进剂的热分解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含大粒度AP(d50=96.8μm)的推进剂在常压和1.0 MPa下的热分解过程均出现了AP单体的高温分解阶段,含小粒度AP(d50=12.4,8.5和1.0μm)的推进剂在高压下均仅表现出一个快速分解阶段;AP-CMDB推进剂分解过程中的气体产物主要包括NO2,NO,N2O,CO2,CO,O2,N2,H2O,HCHO和HCl。  相似文献   

16.
电弧风洞内球锥全目标绕流场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电弧风洞高焓气体来流条件,通过数值求解三维化学非平衡Navier-Stokes方程,分析无烧蚀球锥全目标绕流场真实气体效应.考虑空气电离化学反应系统,包含7个化学组元和6个反应方程.差分算法是隐式NND格式.依据实验来流条件,计算了不同壁温及不同壁面催化特性下的流场结构和电子数密度,观察了来流非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尾迹区对模拟条件较敏感,其电子数密度随壁温降低而升高,完全催化壁的电子数密度约比非催化壁低近一个量级,实验状态的计算应采用风洞实际来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高超声速再入体烧蚀流场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化学非平衡NS方程或其简化形式(粘性激波层方程、PNS方程)出发,求解高超声速再入体的绕流和底部尾流流场。首先讨论了碳基材料烧蚀壁面条件的确定方法,计算了包含和不包含碳-碳烧蚀产物的再入体半球的化学反应绕流流场,并和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两个高度条件下,包含和不包含碳-酚醛烧蚀产物的再入小钝锥的绕流和尾流流场,分析了烧蚀产物对流场电子数密度、温度等流动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