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丘淦兴 《上海航天》1998,15(2):9-12
在导弹研制过程中,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基于计算得到的导弹气动参数作出的,为了提高其计算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利用飞行试验数据校验导弹滚动气动系数的方法,为此,首先建立了辨识所需的导弹滚动运动数学模型,然后提出了利用飞行试验数据对导弹滚动气动系数进行辨识计算的方法,由外干扰元法测量,而且是导弹滚动运动的重要驱动因素,因而也被作为一个未知参数的加以辨识,最后给了利用辨识结果校验滚动气动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战术导弹飞行试验的温度实测问题,通过测量弹体表面的温度。引入敏感系数,提出弹体表面气动加热热流的参数辨识方法。解决了该参数辨识定解问题的不适定性,从而获得导弹飞行全程的气动加热热流信息。飞行试验表明,通过参数辨识可获得较现有气动加热计算方法更为精确的结果,能提高设计的准确度。该计算方法在导弹设计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导弹气动参数辨识与优化输入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清  钱炜祺  何开锋 《宇航学报》2008,29(3):789-793
导弹气动参数的可辨识性和辨识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输入设计。首先阐述了导弹气动参数辨识的最大似然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控制输入的优化设计方法,目标函数取为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椭球体积,最优解搜索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最后,给出一个样例导弹的优化输入设计和飞行试验气动参数辨识结果。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发展的优化输入设计方法是有效的,辨识获得的气动参数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倾斜转弯(BTT)导弹逆控制进行了研究。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结构和最近邻聚类算法,对导弹系统逆动力学系统进行动态模型辨识,以辨识模型为控制器与BTT导弹控制系统串联构成动态伪线性系统;用逆系统法设计了一种用于BTT导弹非线性控制的经典控制与神经网络在线自学习综合控制方案,实现了导弹三通道的线性化控制和输出的渐近无差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根据设计指标要求实现对BTT导弹的非线性控制,且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BTT导弹滚转角速度较大,俯仰和偏航通道具有强耦合、非线性的飞行控制特点,基于合理假设,通过线性化策略解耦得到相互独立的三通道弹体动力学模型,采用三通道独立设计的思想完成导弹三通道驾驶仪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三通道驾驶仪的闭环阶跃响应、开环系统幅相裕度以及导弹飞行参量的变化曲线,讨论了三通道控制系统响应快速性及频带匹配关系。根据仿真结果,得到了BTT导弹在满足滚转通道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其频带,保持俯仰和偏航通道响应速度的一致性有利于消除通道间的耦合,增强BTT导弹的协调转弯能力。  相似文献   

6.
柴伟  孙先仿 《宇航学报》2006,27(6):1314-1318
针对带有未知但有界(Unknown But Bounded.UBB)噪声的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及其故障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集员辨识与T-s模糊模型相结合的非线性系统建模及其故障检测算法。在建立非线性系统模型时,利用系统正常状态下的运行数据,选用T-S模型对其进行离线建模。首先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输入空间进行模糊划分,然后利用T-S模型为参数线性模型的特点,使用参数线性集员辨识算法辨识T-S模型的结论参数。由于集员辨识算法所得到的是参数的集合估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所建模型预测实际系统的输出范围,如果测量所得实际系统的输出不在预测输出范围之内,则可判断系统发生了故障。通过与其他算法相比,验证了本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总体要求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对俯仰通道和偏航通道的姿态同时进行调整。弹上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这项功能,对双通道调姿姿态角偏差算法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姿态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对该项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的BTT导弹自动驾驶仪的三通道独立设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周军  冯文剑 《宇航学报》1994,15(1):42-47
对于倾斜转变导弹而言,现有的自动驾驶仪三通道独立设计方法都是在忽略通道间耦合关系前提下根据经曲控制理论的单变量频域方法设计的。本文基于变结构自适应控制理论。提出一种新的BTT导弹自动驾驶仪三通道独立设计方法,该方法不仅在其设计过程中保留了通道间的全部耦合因素,而且控制律完全基于被控对象参数变化的上下界,无需对系统进行在线参数辨识,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运用所提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圆阵相位干涉仪二维测向解模糊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短基线结合和模糊角度聚类是圆阵相位干涉仪测向中两种常用的解模糊方法。针对角度聚类解模糊方法存在的不足,在对模糊方向的方向矢量投影在阵列所在平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方向矢量投影聚类的解模糊新方法。该方法不但有效地减小了聚类所需的计算复杂度,而且易于选择聚类门限。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新方法具有很好的解模糊性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旋转导弹自动驾驶仪的特点,阐述其设计中遇到的特殊课题及其解决方法.旋转导弹自动驾驶仪的设计和分析方法有必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用一个通道完成对导弹的飞行控制.对旋转导弹阻尼回路及其特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BTT导弹时变滑态变结构自适应自动驾驶仪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倾斜转弯导弹的具体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时变全程滑态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协调式耦合自动驾驶仪的设计方法, 并分别针对滚转通道、俯仰/偏航耦合通道进行了设计分析; 最后进行了三通道联合仿真,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BTT导弹协调式耦合变结构自动驾驶仪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多变量不确定性系统的模型参考变结构自适应控制理论设计了某型BTT导弹协调中变结构自动驾驶仪,有铲地克服了通道间的交叉耦合效应,较好地保证了BTT导弹偏航衮动通道之间的协调动作,获得了较高的指令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3.
倾斜转弯导弹耦合通道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倾斜转弯(BTT)导弹的俯仰与偏航通道之间存在着强烈耦合,使得根据经典控制理论的自动驾驶仪三通道独立设计方法遇到一定困难。基于局部模型跟踪理论,研究了倾斜转弯导弹的耦合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导弹控制精度和快速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拦截弹的抗干扰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和快速滑模控制的三通道自动驾驶仪。首先建立考虑有界未知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拦截弹系统模型,构建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有界未知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动驾驶仪系统特性,设计了一种快速滑模控制算法使得系统在受到有界未知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仍然能精准快速跟踪指令信号,并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其稳定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采用侧向直接力姿态控制的拦截弹,设计了一种工程上比较可行的侧向直接力姿态控制方式的自动驾驶仪.首先,将侧向直接力发动机组看作一个离散的"鸭式"舵,进而对弹体进行线性化,得到弹体的传递函数;然后,在传统三回路增稳自动驾驶仪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前馈通道的方式来设计直接力侧向稳定回路;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种自动驾驶仪能够显著提高导弹的快速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用古典控制理论设计BTT导弹自动驾驶仪,采用比例导引规律,在导弹最大滚动角φ_(max)不作限制的条件下设计制导逻辑。然后,在不限制φ_(max)或限制φ_(max)≤±90°,有无偏航通道和是否考虑控制系统测量元件动态特性的不同组合条件下,进行全弹道数字仿真计算与分析。结果证明:设计的制导系统、制导逻辑和自动驾驶仪是合理的、正确的,具有工程应用价值。BTT导弹攻击范围大,跟踪性能好,在目标作较大机动时也能稳定击中目标。  相似文献   

17.
便携式红外寻的防空导弹——单通道控制的自动驾驶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伯炎 《上海航天》1998,15(5):54-60
导弹采用单通道控制,虽然系统简单,但控制技术复杂。从这类自动驾驶仪特点出发,在介绍其功能、组成、控制方式基础上,对设计、分析、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和方法,并对此类驾驶仪的数字化问题提出了设想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了战术导弹自动驾驶仪的自适应控制设计。文中以简化的导弹自动驾驶仪的差分方程为控制对象,采用衰减记忆最小二乘法直接识別弹体的时变参数,再应用极点配置控制方法计算出反馈控制量,实现系统的闭环自适应控制。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在改善象自动驾驶仪这样的随机控制系统的性能方面,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姚勤 《上海航天》2009,26(3):56-61
在不改变原硬件组成的条件卞,对某舰空导弹模拟控制系统的数字化改进进行了研究。用模拟化设计将连续控制系统转为离散控制系统,给出了数字俯仰回路,以及非线性自动驾驶仪软硬件组成。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数字控制系统性能与模拟系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在航天器姿态控制领域,模糊控制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控制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算法和分布式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并将其用于《东方红三号》卫星应急星地大回路姿态控制系统之中。仿真研究表明,这种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能够有效地从样本数据提取信息,实现分区域控制,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该方法具有较为满意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