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量铝锂合金中Ag的含量,探讨了铝锂合金的溶解方法,优化了测量参数。结果表明,使用纯净水、分析纯硝酸和分析纯硫酸时,当采用v(H2O)∶v(HNO3)∶v(H2SO4)=1∶1∶0.3,加热温度为250~300℃,可在30 min内快速溶解铝锂合金;采用Ag 328.068 nm分析谱线作为溶液中Ag含量的分析谱线;获得Ag含量测量的最佳工作参数为:射频功率:1.0 kW,雾化气流量:0.75 L/min,观察高度:10 mm;采用基体匹配法,消除基体的干扰。该方法的检出限为1.4888 mg/L;样品的回收率为99.87%~100.57%,相对标准偏差RSD(n=10)为0.226%。该方法准确、快速,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生产检查需要。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食品中没食子酸丙酯(PG),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4种合成酚类抗氧化剂(SPAs)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作为固定相,乙腈-1%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波长设定为280nm,在不到8min时间内可将4种合成酚类抗氧化剂分离。研究评价了HPLC的分析特性,即检测限,线性范围和重现性等,优化了在不同类型食品(食用油,人造黄油,奶油和奶酪)中获取SPAs工艺参数。样品在高效液相分离之前,用甲醇/乙腈(1∶1,体积比)提取SPAs,并进行漩涡/超声处理,提取物冷冻2h,制得沉复合提取物。浓度为50mg/l和200mg/l的食用油,人造黄油,奶油和奶酪中,PG的回收率为93.3%—108.3%,TBHQ的回收率为85.3%—108.3%,BHA的回收率为96.7%—101.2%,BHT的回收率为73.9%—94.6%。应用反相HPLC测定38种食品(16种食用油,10种人造黄油,6种奶油和6种奶酪样品)中的SPAs,样品中SPAs的含量均低于中国规定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自制磷酸盐混凝剂(NDH)与传统的混凝剂聚合硫酸铝(PAS)、三氯化铁(FC)、聚合氯化铝铁(PAFC)用于页岩炼油废水脱油处理的对比,自制混凝剂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并通过实验确定其最佳的处理条件为:调节pH至9,投药量自制混凝剂0.18 g/L和0.02 g/L的聚丙烯酰胺(PAM),油的含量由5910降为474 mg/L,除油率为91.4%;NH3-N由563mg/L降为397 mg/L;化学需氧量(CODCr)由24064 mg/L降到632.5 mg/L,去除率为97.37%。  相似文献   

4.
Fe3+/SO2-4/TiO2光催化氧化苯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3+/SO2-4/TiO2光催化剂,以紫外光为光源,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对苯酚的光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催化剂投加量以2~3 g/L为最佳范围;pH=6.7~9.0时苯酚去除率较高;溶液初始浓度越高,CODcr去除率越低;H2O2质量浓度为90 mg/L时,光催化效果达到最佳;Cr6+浓度为8 μg/mL时CODcr去除率达到最大,Cr6+的还原率达90%以上;Hg2+对CODcr去除率没有较大的影响,Hg2+的还原率99.5%.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聚乙二醇为聚偏氟乙烯/亲水性高聚物共混体系的添加剂,研究了聚乙二醇含量对聚偏氟乙烯/亲水性高聚物共混膜的水通量、孔径、孔隙率和耐污染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混体系中聚乙二醇含量为7.5%,膜的最大水通量达到1050 L/m2.h,孔隙率为73.0%,平均孔径为0.19μm,聚乙二醇含量对PVDF/B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可通过调节聚乙二醇的含量来控制膜的孔径和孔隙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转移制备聚偏氟乙烯、亲水性高聚物共混膜.用绝对粘度、DSC等对PVDF/B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测试了膜的水通量、截留率膜强度等性能.结果表明,PVDWB为部分相容体系,当PVDF/B共混比为9:1、固含量为16%时,膜的水通量达到416.0 L/m2·h,对BSA截留率达到92.8%.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Ce(NO3)3·6H2O为铈源,分别制备了CeO2纳米片、纳米棒和纳米管等3种不同形貌的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化学结构和表面性能的表征;将这些催化剂用于催化臭氧化降解废水时发现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及反应体系的控制条件对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CeO2纳米管表现出最优良的催化活性。在CeO2纳米管用量为0.5 g,臭氧投加量为15 mg/min时催化臭氧化反应2 h后,对体积为1 L、初始TOC浓度为100 mg/L的柠檬黄溶液中的有机物矿化率高达97%,因此,纳米CeO2作为催化臭氧化技术中新型催化剂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TiO2光催化还原Cu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催化还原Cu2 反应。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TiO2最佳投加量为50mg;在pH=6.0时Cu2 光催化还原效果最好;Cu2 浓度小于7.8mg/L时,光催化还原率增加,而Cu2 浓度大于7.8mg/L时,光催化还原率降低;Cu2 浓度小于7.8mg/L时,最佳空穴捕获剂为木糖,木糖添加量控制在反应液体积10%以内;Cu2 浓度大于7.8mg/L时,最佳空穴捕获剂为苯酚,苯酚添加量也应控制在反应液体积10%以内。  相似文献   

9.
电解催化氧化法能很好地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是一种高级氧化技术。针对L—乳酸精制残留液CODcr值约高达 14 0 0 0 0mg L的特点 ,本文对电解催化氧化处理L—乳酸精制残留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在直流电解电流密度为 2 80A m2 时 ,电解 12小时 ,并消解 5天 ,CODcr的去除率为 98.5 7% ,脱色率为 5 2 .77%。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3+/SO4^2-/TiO2光催化剂,以紫外光为光源,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对苯酚的光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催化剂投加量以2-3g/L为最佳范围;pH=6.7—9.0时苯酚去除率较高;溶液初始浓度越高。C0Dcr去除率越低;H2O2质量浓度为90mg/L时,光催化效果达到最佳;Cr^6+浓度为8μg/mL时CODcr,去除率达到最大,Cr^6+的还原率达90%以上;Hg^2+对CDDcr去除率没有较大的影响,Hg^2+的还原率99.5%。  相似文献   

11.
梯形截面微管道内流场的PIV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micro-PIV系统测量了去离子水在水力直径为237μm,长度为31mm的梯形截面微管道内的流场结构,得到了不同雷诺数下沿流动方向不同位置微管道中间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相应雷诺数下三维梯形截面微管道内的速度分布。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实验中的梯形截面微管道内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发生在Re=1500~1800左右,实验中充分发展段长度Le。微管道水力直径Dk和雷诺数之间的关系可由公式Le/Dk=(0.08~0.085)船表示。  相似文献   

12.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拓展其应用范围,针对L形截面钝体模型,采用3种AC-DBD(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形式,比较了施加激励后的减阻效果,并对减阻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8 m低速直流风洞中进行(风向角0°、来流速度2~8 m/s),激励器布置...  相似文献   

13.
运用PIV技术对充分发展的水平槽道内稀疏湍流两相流中的颗粒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实验中壁面雷诺数Rer=430,使用颗粒为直径60μm的聚乙烯微珠,测量了0.1%和0.5%两种质量荷载.研究发现,颗粒最大浓度出现在y+≈10的位置上.对两种质量荷载,下壁面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大值均远小于10-3量级,仍属于稀疏两相流.槽道下壁面附近,向上运动的颗粒概率大于向下运动的颗粒,两者概率的差异随着法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y- =10~30的范围内,颗粒相“喷射”事件(Q2)和“下扫”事件(Q4)概率分别显著地大于和小于当地流体对应值.颗粒相主要通过促进Q2且抑制Q4来实现对流体湍流的影响,颗粒的这一作用随着法向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乙腈、氯仿和甲酰胺为溶剂,十八胺为模板剂,通过非氧化物溶胶-凝胶过程合成了多种形貌的氮化硅基纳米孔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 iffraction,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 ransm iss ion e lectronm icroscope,TEM)、N2吸附-脱附和电子能谱(Energy d ispers ive spectroscope,ED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XRD结果显示产物是层间距为4.7 nm和3.6 nm的层状相材料。TEM照片表明,在乙腈、氯仿和甲酰胺溶剂中分别得到花状、片状和核-环状形貌的氮化硅基材料。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产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窄的孔径分布。EDS分析证明,产物含有S i,N,C,C l元素而不含有O元素。非水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形成的介观相可以作为模板来指导具有特殊介观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安装在直径为800mm 高温激波管后端盖处带有切取器的矩形实验段,获得了较均匀的薄层等离子体鞘层(Z=4cm或2cm)。采用液氦冷却下的低温超导线圈产生连续的强磁场,研究了有强磁场存在条件下3.9GHZ 微波穿透薄等离子体鞘层时的传输特性。对于 Ne≈3×10~13/cm~3,v≈9×10~9/s 和 Ne≈4×10~12/cm~3,v≈2.4×10(?)/s两种等离子体状态,H=0.44~0.84T,分别测量了无外加磁场和有外加磁场情况下电波的功率衰减。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所加的磁场强度条件下,测量到的电波功率衰减值均有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现象、给边界层计算提供可靠的对比数据,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弹道靶上开展了锥柱裙模型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自由飞实验。所采用的锥柱裙模型全长105mm,飞行速度1.94km/s(犕犪=5.65),单位雷诺数4.32×107~1.20×108 m-1。使用激光阴影成像技术,获得了锥柱裙模型边界层转捩和湍流边界层发展的图像,测得的湍流边界层厚度在0.6~2.2mm 之间,湍流涡的流向尺寸与边界层厚度的比值介于0.3~0.8之间且沿流向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弹道靶实验能够获得给定飞行环境下的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图像,从图像中可以清晰判断转捩位置或区域、测量边界层厚度和分析湍流涡的尺寸。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小型同步双主轴五轴联动精密加工系统,主体尺寸为680mm×620mm×400mm,主轴最高转速80 000r/min,跳动量小于2μm。利用激光干涉仪测得定位精度为5μm;对直线运动轴伺服系统进行设计,经伺服环调节及性能试验,获得优良的动、静态控制性能。采用直径0.2μm的端铣刀进行平面微铣削加工,获得表面粗糙度值为215nm。结果表明该系统充分具备微小零件的高效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8.
薄板或有限厚度板,受到弹丸撞击时,需要研究极限速度(最小穿透靶板速度)v_L。为了能用较少的试验数据确定v_L,用实验方法研究极限速度的半经验算式v_L~2=v~2-v_r~2的使用范围,并将其推广应用到估算速度v(?)2000m/s撞击的多层靶板的极限速度v_L。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一种基于稳态假设的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UV/H_2O_2协同降解布洛芬的反应机理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UV/H_2O_2协同降解布洛芬相比于单独UV和单独H_2O_2具有更高的降解效率。UV/H_2O_2体系中起主要降解作用的是·OH,在p H=7,[IBU]0=10μmol/L,[H_2O_2]0=600μmol/L的初始条件下,系统中·OH的稳态浓度为1.54×10-12mol/L,IBU和·OH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5.51×109L·mol~(-1)·s~(-1)。  相似文献   

20.
在低速风洞中利用多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实验风速U∞=10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2.8×104,在实验中将两组三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圆柱模型肩部,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圆柱的尾流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定常和非定常激励均能抑制圆柱尾迹区,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是影响激励器对圆柱绕流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非定常脉冲激励耗电少,对流动控制能力强,效率明显高于定常激励,脉冲激励频率影响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流动的控制能力.在实验风速为10m/s时,脉冲激励频率与圆柱涡脱落频率一致,流动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