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试射的“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6月4日在南美洲东北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升空后爆炸。这次鉴定发射叫做“阿丽亚娜”5的第501次飞行,由欧洲航天局和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共同主持。当时,“阿丽亚娜”5的姿态控制失灵,使火箭大约以每秒30度的速率改变俯仰和偏航姿态。结果火箭在气动载荷作用下迅速断裂,从而触发了自毁系统,“阿  相似文献   

2.
欧洲航天部门正努力争取尽快使“阿里安”5的一揽子改进计划得到批准,以便使这一重要的运载工具不致于在与美俄火箭项目抢占发射服务市场的竞争中被甩到后面.通过这些改进将使“阿丽亚娜”5的有效载荷能力提高,同时也能使其用于发射非静地轨道通信卫星.如果这些改进不能尽快落实,这种火箭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一些新型或改进型火箭的竞争能力将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阿丽亚娜5重型运载火箭于1998年10月21日成功地进行了第三次试射,并将两个试验有效载荷送人预定轨道,从而结束了飞行鉴定工作,为正式服役做好了准备。此次发射还验证了阿丽亚娜5艾斯塔上面级发动机的多次点火能力。这一能力使该火箭也能为非静地轨道星座提供一箭多星发射。飞行中该发动机在火箭释放了两个试验有效载荷后又点火工作了约2秒钟。该发动机的多次点火性能以前在地面得到过验证,但在太空验证还是第一次。此次发射成功使欧洲航天界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这种火箭在1996年6月和1997年10月进行了两次试射,第一次发生了爆炸,第二…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5日,重力场和静态洋流探测卫星由俄罗斯轰鸣号火箭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进入太阳同步近圆极轨道,它是欧洲航天局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也是地球探测者家族中发射升空的首颗卫星。该卫星的首要任务是探测地球最突出的特征——重力场。  相似文献   

5.
工业     
《国际航空》2014,(12):10-11
“猎户座”宇宙飞船发射升空 12月5日,美国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在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由德尔塔Ⅳ重型火箭发射升空,执行首次无人测试飞行任务。德尔塔Ⅳ重型火箭是目前推力最强劲的运载火箭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也正在研发专用于“猎户座”飞船的新型大推力火箭。  相似文献   

6.
刊刊互动     
《国际航空》2009,(6):79-79
《航空世界》2009年4月5日.朝鲜又进行了一次火箭发射.并引起美、日、韩三国的强烈反应。本期《航空世界》“封面故事”栏目从朝鲜的导弹力量.火箭制造能力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拨开层层迷雾力求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该火箭将在今年初发射。这种新火箭将直接与欧空局的阿丽亚娜4和波音公司的德尔塔Ill竞争,它也将使宇宙神计划过渡到宇宙神V渐进一次性运载火箭。该火箭装俄罗斯动力机械联合体和美国普惠公司合作研制的RD—180发动机。最近,俄罗斯对RD—180进行了200多秒钟试验。RD—180有两个燃烧室和两个喷管,它的推力为4450千牛。为达到这样大的推力,发动机每秒钟消耗液氧9T0千克。新宇宙神川运载火箭进行最后的组装  相似文献   

8.
士元 《国际航空》2004,(6):57-59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日本、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合开始实施"国际日地物理"(ISTP)计划。按照ISTP计划,美、日、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向地球空间发射了多颗国际日地物理探测卫星,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太阳和日球观测台"和"团星"2  相似文献   

9.
SpaceTechnologyDevelopmentinChina1970年4月24日,“长征”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迄今该火箭成功发射了60次,将70颗国内外卫星送上太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和国的史书上记载着一个光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一颗吟唱着《东方红》乐曲的中国人造卫星直上重霄道游九天,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载史册的骄傲,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毫不含糊地进入太空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中华民族在太空俱乐部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的航天技术逐步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长征”火箭中国的骄傲自从“长征”…  相似文献   

10.
从4月9日到5月4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三种运载火箭4次发射失败,造成约20亿美元的惨重损失。这在美国的航天发射史上是从没有过的。更为严重的是,在这_种由世界最著名的宇航公司──洛马和波音公司制造的火箭中,有两种就是去年8月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上空接连爆炸的人型火箭,即大力神4和德尔塔3。预警卫星’归西”最先遭到厄运的是美国国防部的一颗导弹预警卫星,代号为“国防支援计划(DSP)一19”。这颗价值2.引乙美元的军事卫星是由洛马公司的大力神4B型火箭发射的,但由于火箭所用的“惯性上面级(IU)”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阿丽亚娜5型火箭油箱封头的喷丸成形工艺和设备,以及喷丸成形对材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时间 7月 16日,第 29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从卡纳维拉尔角用一枚波音公司生产的“三角洲”火箭发射升空,这也是新一代GPS卫星“GPS ⅡR”型的第四次成功发射。除了GPS在研究阶段使用的Block Ⅰ型卫星以外,该系统中所有卫星都是由“三角洲”火箭发射到距离地球 10900英里的椭圆形轨道上去的。“GPS ⅡR”型卫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属的“太空系统”公司制造,可以与当前系统兼容,但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它的导航更加准确,在没有地面控制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时间也更长。美国发射第29颗全…  相似文献   

13.
“长征”火箭是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它有4个系列12种型号,适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各种卫星。至2000年底,“长征”火箭进行了65次发射,使49颗国产卫星和飞船升空。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新一代火箭,并进行了大量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4.
“伽利略”实验卫星——GIOVE—A卫星目前运转情况良好,并于2006年1月12日传回了“伽利略”的首批信号。2005年12月28日GIOVE—A由“联盟”号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进入距地23260km的轨道。随后,合同主承包商——萨里卫星技术公司成功展开了2块3.5m长的太阳能帆板,进行了卫星平台的试车,并使有效载荷准备好参与任务控制中心的测试。  相似文献   

15.
《飞行器测控学报》2005,24(4):47-47
在2005年6月第一艘太阳帆“宇宙1号”发射失败后,美国行星协会开始考虑利用“宇宙1号”的备用组件建造另一艘太阳帆,最早将于2006年底发射。“宇宙1号”在6月21日“波浪”号潜射火箭飞行失败时失去联系。俄罗斯调查者们7月末得出结论:由于该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过早关闭,而导致了“宇宙1号”未能进入轨道。但是,根据地面站接收到的遥感信号,行星协会一直相信“宇宙1号”可能曾经短暂进入了轨道。由于出口控制的限制,行星协会不能参与事故调查,他们对俄罗斯调查者们的信息交流水平感到不满。如果发射一个新的太阳帆,行星协会计划使用其它的运载火箭,或是作为“宇宙-3M”火箭的主载荷,或是作为“第聂伯”、“联盟”或“阿里安”运载火箭的第二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6.
据塔斯社莫斯科1月16日消息,苏联已用一枚火箭发射了六颗卫星。这些卫星将继续用于空间研究。苏联最高记录是一枚火箭发射八颗卫星。  相似文献   

17.
周洲  祝小平 《飞行力学》2000,18(3):18-21
根据无人机的零长发射原理,通过多个型号的发射仿真计算和发射试验分析,详细探讨了影响无人机安全发射的固有参数和外部参数,总结出影响螺桨式无人机安全发射的主要因素有:单发螺旋桨的反扭矩,火箭推力线相对重心的位置,火箭安装角,机体发射角,舵机死区及发射环境等。最后,以发射安全高度、速度、过载为约束条件,给出了火箭总冲、推力线位置、火箭安装角、机体发射角、发射风向和风速等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对保证无人机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五角大楼正在匆忙寻找小卫星,以便放在位于加州霍索恩(Hawthorne)的空间探测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隼-1”(Falcon 1)火箭上,暂定于今年6月发射。这次即将来临的发射,是“隼-1”火箭的第3次飞行;该火箭大部分为私人投资,迄今为止的2次发射均未能入轨。美国空间联合作战响应(ORS)办公室决定与Space X公司签订4百万美圆的合同,  相似文献   

19.
天兵 《航空知识》2011,(9):76-79
2011年6月29日,美国空军用“人牛怪”-1(Minotaur 1,又译“米诺 陶”-1)火箭,从弗吉尼亚州大西洋中部地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美国国 防部“作战快速响应航天”(ORS)办公室的“作战快速响应航天”-1卫星.该卫星是“作战快速响应航天”办公室的第一颗作战型小型战术侦察卫星,质量430千克,从研制到发射历...  相似文献   

20.
郑浩 《飞行力学》2023,(3):75-81
针对无人机零长发射的安全性问题,首先,根据单发夹角式火箭助推方式和某无人机特点,建立了其零长发射起飞的非线性六自由度运动模型;然后,仿真研究了发射角、火箭安装角、重心和火箭推力线偏差、火箭作用时间,以及常值风干扰等因素对起飞安全性的影响;最后,设计了基于姿态角反馈的起飞控制律和控制策略。仿真与试飞结果表明:影响零长发射起飞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火箭推力线偏差和侧风干扰;通过选择合适的发射参数并严格控制其误差范围,尽早启控舵面参与姿态控制增稳补偿力矩扰动,可提高无人机零长发射起飞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