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对辐射带质子通量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用不同年代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模式及最新的辐射带粒子通量模式,计算了低高度上空间某点的辐射带质子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讨论了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对L-B坐标及辐射带带电粒子通量计算的影响,对正确使用地磁场模式计算磁壳参量L及辐射带粒子通量模式给予了说明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磁场垂直梯度的计算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磁场的球谐模型,推导出地磁场各个分量垂直梯度的球谐表达式.计算出中国及邻近地区高度为0km,50km和100km处的地磁场及其垂直梯度的网点值,编绘出地磁总强度、垂直强度、水平强度和磁偏角的垂直梯度等值线图.研究了地磁场垂直梯度在地面上以及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利用简单的偶极子地磁场模型以及大气电子密度和电导率模式, 分析地面产生的磁扰动以Alfven波的模式传播到近地空间区域. 这种地面的磁扰动可能干扰近地空间卫星对空间磁扰动的观测. 通过对地面磁扰动Alfven波模式1000 km高度内的衰减情况进行模拟, 认为在近地空间采用地磁偶极子模型是合理的. 由于衰减随扰动频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强, 分析还得到了近地卫星能够探测到地面磁扰动的最大频率. 计算结果表明, Alfven波的衰减主要集中在高度50 km以下, 这个区域内的大气电导率极其微弱, 使Alfven波的传播受到极大衰减. 0.4 Hz以下的Alfven波沿磁力线传播到1000 km高度后衰减结为原来扰动幅度的千分之一, 因此频率在0.4 Hz以下的Alfven波可能会干扰低轨卫星探测磁场脉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扰动场差值的方法对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及1968年9月22日日全食期间我国地磁场的日食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磁扰日中仍然分辨出了日食对我国有关地区地磁场的明显影响。对比两次日食的分析结果,定性地讨论了日食影响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VLF电波渗透到卫星高度电离层传播的全波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斜向地磁场的影响将电离层设为多层水平分层各向异性有耗介质, 利用传播矩阵法求解全波方程, 进而研究分析VLF频段电离层反射系数随电波频率的变化, 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的折射和极化特性, 两特征波的电磁场水平分量以及坡印廷能流密度随传播高度的变化.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地—电离层波导中的垂直极化波比平行极化波易渗透进入电离层; 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圆极化波, 左旋分支由于D层强吸收作用表现为速衰减模, 而右旋分支表现为可传播模,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能量主要存储在磁场中; 电波频率越低, 其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损耗越小. 由数值模拟结果发现, 卫星监测VLF频段的低频部分及更低频段的水平磁场变化对于发现地震电离层电磁前兆异常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SiCp/Al复合材料均匀性超声评价准确度,研究基于超声衰减及声速变化量的SiCp颗粒分布均匀性成像方法。制备不同SiCp体积分数的SiCp/Al复合材料试样;采用水浸式超声波系统对试样进行超声衰减成像,分析超声衰减量与SiCp体积分数关系;实验分析声速变化与SiCp体积分数的定量关系并对试样进行声速成像;采用金相法观测试样细观特征,分析不同SiCp体积分数下试样的材料均匀性变化,对比分析得出超声衰减和声速成像法的准确度和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衰减成像方法适用于SiCp颗粒分布定性分析,基于声速变化量成像方法可定量分析SiCp颗粒分布,在材料均匀性评价方面具有更高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将建立在赤道为对称面假设基础上的二维半球域对称)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扩展到全球,本文在解发电机方程时,去掉赤道对称面这一假设条件和两极附加的边界条件,使通常的边值问题变成一种“无边界’问题.它更合理地描述了电离层发电机过程,而且可以给出半球发电机理论所不能给出的特征,例如,可以对Sq电流体系的UT变化、季节变化、非偶极子地磁场部分的发电机效应等南北半球不对称的情况进行数值计算.计算实例表示,在简单的赤道对称情况下,它可以复现二维半球(对称)发电机模型的结果.在不对称情况下,电流体系的强度、焦点位置、电流方向等显示出较为复杂的变化,而半球发电机理论则无法解释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性风对夜间低纬电离层参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个改进的二维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夜间中性风对低纬电离层多量的作用.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夜间中性风对低纬F层的影响与纬度、地方时有关.夜间低纬F层峰值电子浓度和峰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受中性风的影响与传统观点有所差异.低纬F层参量不只依赖于中性风的方向、强度,还与中性风场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率有关.中性风对低纬F层的影响值得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GPS卫星信标信噪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GPS卫星信标信噪比(SNR)受到卫星上的发射机增益、地面站的接收机增益、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几何距离、接收机处的仰角、信标传播路径上电离层介质衰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提出了一种从SNR观测数据中分离出SNR在电离层中衰减的算法,并应用于MANA接收站(273.751°E,12.149°N)2003年的观测数据,得到了一个电离层介质引起的对L波段信标SNR衰减日变化的平均情况.通过与IRI模式计算的电波垂直穿过电离层时衰减的SNR比较发现,由我们得到的SNR在电波垂直穿过电离层时的衰减与IRI模式计算的衰减随地方时的变化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耦合衰减法和量热法两种主要的微波中功率测量方法的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指出量热法在微波中功率高准确度测量方面更具优势,可作为建立微波中功率计量标准的优先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电离层短波射线追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电离层等离子体参量的平均背景模式计算为基础, 给出一种电离层短波射线轨迹计算方法。供短波通信系统、工作于短波段的其它系统(如HF雷达的目标定位系统)及有关研究工作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12.
Results of laboratory and ionospheric measurements of collision frequencies are give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measuremen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Es层是存在于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非常高的偶发E层(Sporadic E),其电子密度可达常规E层的100倍.电离层Es能够反射原本穿透F层的VHF低频段(30~150MHz)无线电波,而且对HF高频段(10~30MHz)无线电波传播具有显著影响.运用垂测和斜测观测数据,研究HF频段Es层电波传播特征,得到了不同类型及不同高度Es层的衰减系数.根据f0Es的日变化规律,可得HF频段衰减系数的日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并得到Es层对短波传播的影响.不存在电离层Es时,通常无法通过电离层实现VHF超远距离通信.为了对VHF链路通过电离层Es的传播衰减进行定量分析,根据EBU多条链路的观测结果,拟合并建立了电离层Es衰减模型.将该模型、ITU模型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利用建立的模型,对电离层Es不同临频f0Es条件下接收信号场强和电压随传播距离的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可为VHF链路设计及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印度Trivandrum站第21太阳活动周内地磁H分量分析表明,不仅在磁扰日及其随后的静日内,强磁扰对赤道电集流有显着作用,即使在持续静日期间,较弱的磁扰仍然对赤道电离层有很大影响。磁静日昏侧出现反向(西向)电集流是正常现象,弱磁扰是使此反向电流消失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地面入射的大功率高频无线电波(泵波)和电离层等离子体之间的参数相互作用,能够引起静电波的激发,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稳定性.本文用PIC静电粒子模拟方法,研究泵波与赤道电离层E区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泵波能够控制双流不稳定性的发生,在不同条件下,泵波对双流不稳定性起着稳定与不稳作用,模拟结果定性地与理论研究结果相符合,这为我们对不规则体产生的地面人工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赤道异常峰区电离层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赤道异常北峰覆盖我国整个南部地带,因此对峰区电离层特征的研究就成为掌握中国电离层特点的关键之一。本文试图对以下六个问题作些介绍和评述:1.逐日起伏和子夜前极大;2.峰位置的移动;3.赤道异常的经度效应;4.不均匀结构引起的强闪烁和快速法拉第衰落;5.顶部电离层的离化突起和中性赤道异常;6.粒子沉降的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动机喷焰羽流对微波信号衰减的机理和等离子体的电子碰撞速度和电子数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喷焰羽流的红外图像,可以将喷焰羽流分成几层。通过透镜天线和对衰减多通道同时测试的方案,可以得到喷焰羽流衰减分布,并计算微波信号不同角度穿越喷焰时的衰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多个地磁指数,以及地面台站链观测的地磁和电离层参数,对一次典型磁暴期内从极光区到赤道附近电离层电流、电场演化发展的耦合过程作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指数和观测参数能较好地说明磁层-电离层耦合理论结果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满洲里、Freiburg、Billerica三个站的电离层暴负相开始时间与磁暴主相开始时间的相关关系,并且提出了一个电离层暴负相开始时间的计算模式。假定在磁暴主相开始时,在极光椭圆上空出现了含有较多分子的气体。气体被热层风携带,同时向外膨胀。当富含分子的气体到达台站上空时,负相电离层暴就开始了。计算结果与满洲里。Freiburg和Billerica三个站的统计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