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的直8金属桨叶升级换代的必要性,并结合复合材料桨叶设计实际,对气动设计、桨叶结构相似性设计、全机动力学匹配分析、重量控制等几个设计关键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复合材料桨叶动力学设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动力学设计是直升机发展的技术关键。本文阐述桨叶动力学正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反问题计算提出了具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与金属材料桨叶相比,复合材料桨叶因具有更加优良的抗疲劳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到直升机旋翼上。但由于复合材料破坏机理复杂,疲劳性能分散,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复合材料桨叶疲劳现象尚处于研究探索之中,在复合材料的微观失效机制与宏观结构的力学性能之间仍然缺少一座桥。鉴于此,文章利用典型复合材料试样的拉伸疲劳实验数据,建立了基体裂纹、纤维断裂和界面脱胶等损伤变量累积模型,从断裂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体裂纹密度、纤维断裂面积与复合材料属性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了基体裂纹密度、纤维断裂面积等损伤变量对复合材料工程性能参数的影响。利用复合材料宏观力学理论,研究了各物理损伤变量对桨叶刚度特性的影响,采用连续损伤变量的状态方程建立了复合材料桨叶的损伤演化模型,这种以有理多项式为状态转移函数微分模型能很好地体现复合材料桨叶在疲劳初期和疲劳末期刚度快速损伤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直升机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结构设计效率,依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组件定义的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以C型梁复合材料旋翼桨叶为研究对象,建立以精确的桨叶组件定义参数为设计变量的剖面优化和整体优化模型,通过桨叶的剖面优化确定出整体优化的初值,再由桨叶整体优化实现桨叶结构的最优设计。最后对某型主桨叶进行结构设计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直升机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5.
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研制中的几个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主要特点,结合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的复合材料桨叶设计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实际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复合材料桨叶开发研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铺层三维几何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升机复合材料桨叶铺层几何建模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工作繁琐重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桨叶铺层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首先系统归纳了典型的桨叶铺层类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复合材料铺层几何建模的铺层信息参数化表达方案,并通过一个智能向导引导设计人员对各铺层进行定义和描述,在此基础上由软件算法自动生成桨叶铺层设计表格;根据桨叶理论外形和桨叶铺层设计表格,通过铺层区域裁剪复制和分片逐次等距方法构造桨叶当前铺层几何模型,并实现整个桨叶铺层几何模型的自动生成。通过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复合材料桨叶铺层的三维几何建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对钛合金作为复合材料桨叶包铁所作的研究,包括钛合金选材设计,表面处理、热成型工艺,成型后包铁的残余应力,以及与桨叶胶接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钛合金板材可以用于制造复合材料桨叶包铁.  相似文献   

8.
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研制过程中的重量控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翼桨叶已普遍采用复合材料进行设计和制造,本文阐述了复合材料旋翼桨叶重量设计与控制的原则,并从选材原则、结构布局、质量配平、工艺方法、铺层过程、重量调整等方面对重量及重量一致性控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复合材料螺旋桨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螺旋桨桨叶结构设计的工程实践中,减轻重量和增加扭转刚度是两个主要目标,而复合材料的应用增加了螺旋桨结构的可设计性。以某复合材料螺旋桨为例,基于有限元方法,以桨叶的复合材料铺层数量与铺层角度为优化设计变量,以螺旋桨桨叶强度、弯曲刚度为约束条件,采用快速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对该复合材料螺旋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了关于两个目标函数的帕累托解集,即综合考虑桨叶质量与扭转刚度两个指标的最优设计参数集。本文为复合材料螺旋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带气弹稳定性约束的复合材料浆叶减振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降低直升机旋翼激振力为目标的复合材料桨叶结构动力学减振优化设计 ,分析了桨叶结构特性及桨尖后掠角等参数对N次 /转旋翼桨毂振动载荷的影响。在建立的桨叶二维结构特性有限元分析方程中 ,计入了桨叶剖面翘曲变形的影响 ,并利用哈密尔顿原理推导了旋翼桨叶的一维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以桨毂交变载荷为目标函数 ,直接以复合材料桨叶典型剖面构造节点数据、铺层设计参数和桨尖后掠角等为设计变量 ,引入桨叶挥舞惯量、固有频率和气弹稳定性约束 ,进行旋翼的动力学优化设计 ,并结合 3片桨叶旋翼的设计进行了算例分析 ,优化结果使 3次/转的桨毂载荷降低了 2 4 .9%~ 33%。  相似文献   

11.
树脂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在深入研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材料属性和设计准则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空心风扇叶片的结构设计方法,并对叶片的强度和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空心风扇叶片的结构设计是可行的,且对于提高风扇叶片的强度和减重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共振裕度为设计目标,提出了树脂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优化设计的流程,解决了优化过程中学科间、应用软件间的信息传递问题,并实现了叶片铺层顺序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强度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树脂基复合材料空心风扇叶片较金属实心叶片质量减少了78.88%,共振裕度增加了8.44%.   相似文献   

12.
复合材料涡轮风扇叶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宋焕成 《航空学报》1987,8(8):348-354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复合材料风扇叶片较传统的金属材料风扇叶片的优越性,回顾了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的发展概况,对复合材料凤扇叶片的设计、制造、加工、检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分析了复合材料风扇叶片抗外物;中击能力差的主要弱点,以及人们为改善此弱点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使用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和超混杂复合材料等新的结构设计形式来提高其抗外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在某直升机原理性旋翼桨叶的研究中,立足国内设计分析、材料、工艺及试验等技术,开展自行设计研制,从桨叶气动参数配置、结构铺层设计、材料工艺准备、产品试制试验以至试飞验证的主要过程;概括地描述了这副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的技术特色;总结和讨论了在设计与工程研制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复合材料风扇叶片铺层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设计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根据相关准则,系统建立了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的铺层结构设计流程,针对某自行设计的风扇叶片,完成了叶片的几何模型检测、体积填充铺层设计、铺层纤维方向的确定、铺层的分组与顺序调整,以及铺层的结构检查与可制造性检查。对铺层顺序调整前后沿叶高及弦长方向的铺层过渡进行了对比分析,完成了铺层的可制造性检查与改进。结果表明:铺层结构满足现有复合材料铺层设计准则要求,铺层的递减过渡合理,可制造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参数化桨叶的动力学减振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行桨叶动力学优化设计,建立面向工程设计的复合材料多闭室C型梁桨叶剖面参数化模型,实现了桨叶剖面气动外形、内部结构组件、复合材料铺层设计的参数化,并提出了一种保持C型梁纤维面积恒定的参数化设计方法.采用全局寻优能力较强的多种群遗传算法(MPGA),集成参数化设计模型与旋翼有限元气动弹性综合分析模型,通过桨叶各剖面结构组件的参数优化实现了旋翼动力学减振.算例给出了"海豚"直升机桨叶剖面特性实测值与参数化桨叶模型计算值的对比,整体误差不超过3%,并用该参数化模型对桨叶进行动力学减振优化,实现了旋翼加权优化振动载荷系数减小4.15%,经过优化后桨叶的配重位置更加分散,有利于缓解桨叶内部应力/应变突变;而且部分配重分配到桨尖,提高了旋翼的自转惯量,增加了旋翼自转下滑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a lot of research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cycloidal rotors. However, it lacks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blade platform shape on the hover efficiency of the cycloidal rotor, and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design the platform shape of the blad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Unsteady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URANSs), which is further validat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effects of blade aspect ratio and taper ratio are analyzed, which shows that the cycloidal rotors with the same chord length have quite similar performance even though the blade aspect ratio varies from a very small value to a large one. By comparing the cycloidal rotors with different taper ratios, it is found that the rotors with large blade taper ratio outperform those with small taper ratio.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blade with larger taper ratio has longer chord and hence better efficiency.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steady aerodynamic effects due to blade pitching motion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fficiency than the blade platform shape.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lade airfoil and pitching motion than the blade platform shape.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spect ratio and taper ratio on the hover efficiency of cycloidal rotor based on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the finding of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hover efficiency; the qualitative guidance on how to design the blade platform shape for cycloidal ro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