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测控系统是航天发射任务中不可缺少的支持保障系统,为适应未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本文提出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载火箭发射测控系统,其作用为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提供测控支持服务,这样将大大增强运载火箭发射的灵活性,降低发射成本,并且对这一发射测控系统组成结构和体制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孙广 《中国航天》1995,(2):22-23
日本重视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技术在H-2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取得成功6个月之后,日本的航天机构──宇宙开发事业团称它将重视未来航天飞行器的重复使用性能。宇宙开发事业团已批准了三菱公司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采用可复用航天飞行器方案...  相似文献   

3.
介绍马丁·马丽埃塔公司正在实行的“大力神”Ⅲ商业火箭计划,这种运载火箭是在“大力神”34D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采用大尺寸整流罩和加长舱以进行单/双星发射,它的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43t,并能同航天飞机/“阿里安”运载火箭相兼容.目前已改进了第二级前裙结构和某些布局,第二级长度也已加长,该公司正在实施加装轨道转移级的计划,目的是使载荷直接进入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4.
周威 《中国航天》2004,(10):25-27
自1996年4月前苏联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以来,其运载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为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发射计划的灵活性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的各种运载火箭以各种合作方式不断进入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有关其运载火箭的资料和信息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掌握的有关资料也在不断完善。本文拟根据俄罗斯航空航天局(最近重组为俄联邦航天局)、国际发射服务公司、波音公司、阿里安公司和欧洲咨询公司等网站资料和有关信息,以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资料,较为系统地介绍前苏联国家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各种运载火箭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国外航天形势的分析后明确指出,航天事业已发展到了以商业服务和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时代。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世界各航天大国,在已有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正以降低发射成本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RLV)的研制,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推进系统也相应的展开研究工作,以适应运载火箭的需求。中国的对策是,提高现有火箭运载能力并使其无毒化,继而研制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1998,(9):16-17
美国几十年来推出的第一种新的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波音公司的德尔它3型运载火箭定于8月份从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这种39米高的火箭也是第一种完全依靠私人投资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将开创卡角商业不载人发射操作的一个新时代。在今后3年里,新型的宇宙神...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低成本商业化运载火箭,即“自由”Ⅱ号运载火箭,它使用在压馈式第一级和泵馈式第二级,低地球轨道有效载荷能力为11.3t,同步轨道能力为 3.2—3.6t.低地球轨道的运载成本,小批量发射时为每次飞行2500万美元,大批量发射时(>10次/年),发射成本为880—1320美元/kg.  相似文献   

8.
1990年7月16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一代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首次发射试验成功,将一颗澳星-B的模拟星和巴基斯坦搭载星BADR—A送入轨道。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大大增强了我国低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使长征系列火箭可以发射世界上大部分商业卫星。这种火箭1992年又为澳大利亚发射了两颗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澳星-B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9.
陈杰 《中国航天》2007,(5):30-31,36
一、空中发射运载火箭发展概述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指利用第一级将携带有效载荷的一次性使用的第二级运输到一定高度释放、第一级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运载系统。在这个领域,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很早就进行了有关的概念研究和研制工作,提出了多种方案。最早的“螺旋”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方案是由前苏联在1965年提出的。该方案后因成本过高、技术难度过大和研制周期过长而停止。美国的“飞马座”空射火箭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用化的方案,同时美国正在大力开展  相似文献   

10.
在运载火箭中,发动机是最主要的分系统。它甚至可以决定整个火箭的性能和成本。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新研制的几种大推力发动机和上面级发动机的最新情况。这些发动机的研制思想和性能参数对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05年之前,在全球航天发射市场上将涌现出一批新型运载火箭,它们是美国的德尔它4系列和宇宙神5系列(均已投入使用)、欧空局的阿里安5改进型、日本的H-2A系列(已进行过5次发射)和俄罗斯的安加拉系列。这些新研制的运载火箭系列都非常重视大推力、无毒和无污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以用作芯级主发动机,如用于德尔它4…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正在研制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的一员,它以可靠性很高的长征二号C为基础,加大芯级,并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运载能力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的 1/4。长征二号E面向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主要将用于发射第二代商用通信卫星。这项研制计划将为我国大型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打下基础。本文介绍了该火箭的结构、工艺、运载能力及发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里根政府发展美国商业性航天发射业务的政策;NASA将退出商业发射业务,这类业务将由私营部门接管,NASA的航天飞机则完全用于发射有关国家安全、对外政策和科学应用方面的卫星,从而将打破政府在航天运输方面的垄断局面。预计在80年代末之前,美国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将有可能拥有世界50%的商业发射市场。本文还介绍了美国几家公司的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订座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概述了1988~1990年间的中国航天活动。1988年,中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4颗卫星——2颗国内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一颗试验型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1989年,中国安排了多种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的研制任务。1990,中国计划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5颗卫星,其中包括为国外提供的发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阿里安火箭搭载再入实验舱的有效载荷舱和服务舱结构;实验舱的主要技术参数;热防护系统、热控系统、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电源、数据处理系统等各分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实验舱的主要用途及研制计划。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介绍评定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成本的解析模型的结构,着重讨论评定使用成本的新方法,并引入众多参数来修正模型.尔后以“阿里安”4后继型为例,讨论用于未来系统分析和成本比较的模型,分析了采用10种不同方案的可贮低温燃料两级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成本.欧洲未来运载火箭系统的关键是要最佳解决有限的研制费用与期望的最低发射成本之间的矛盾.多次使用系统能使发射成本大为降低,但研制费用较大.基于实际参数的成本解析模型能为选择运载火箭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射月球探测器的运载火箭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月球探测的初步长远规划和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考虑到方案的连续性、系统可靠性、低成本、合理的系统分工等方面的因素,提出以长征三号甲(CZ-3A)系列为基础增加一个通用上面级的四级运载火箭方案,直接将月球探测器发射进入月球卫星轨道。  相似文献   

17.
介绍美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的研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替代重型“大力神”、中型“德尔它”和“宇宙神”运载火箭系列,使成本降低到现有运载火箭的25%~50%。改进型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的第一次发射预定在2001年。  相似文献   

18.
许勃 《中国航天》1993,(12):22-24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运载火箭的尺寸和有效载荷能力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有两个机构目前正在研制大型火箭。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即将发射的H—2火箭将主要用于发射新型应用卫星,而日本宇宙航空科学研究所正在研制的M—5火箭将用于发射新型科学卫星。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机构都认为,利用现有的固体火箭技术研究小型运载器不仅很容易实现,而且也将是有益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宇宙航空科学研究所的协助下开始了J—1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法国航天研究中心(CNES)提出研制—种从阿里安5派生的经济的多用途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这种火箭具有多种刑号:重量为110~140吨的轻型火箭能发射1~1.7吨有效载荷;重量为390~420吨的“重型”火箭能发射3.5~5.4吨有效载荷(见图1)。CNES把这个项口暂时定名为DLA(阿里安5的派生运载火箭),一旦决定研制,便称其为阿里安6。  相似文献   

20.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于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火箭的第三子级采用了双向摇摆伺服机构,这在我国运载火箭史上尚属首次。本文介绍了这种伺服机构的研制情况、组成、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