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航天时的失重环境使航天员在运动和做功时不需要对抗重力的作用和维持体位在一定的姿势,长时间的失重将引起肌肉的废用性变化。失重对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都有影响,其中骨骼肌的变化最明显,本文主要介绍失重对骨骼肌的影响,危害性和引起骨骼肌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航天员在飞行中受到多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影响航天员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失重,它长时间、持续性地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根据美苏载人航天资料,着重介绍了失重对心血管、血液、骨骼、肌肉、前庭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微重力状态下骨骼肌结构和功能性反应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的宇宙号生物卫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从宇宙号生物卫星、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已得到关于微重力状态下骨骼肌适应性变化规律和严重性的资料。但是,在航天中进行肌肉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全面检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组织生理学的检测,其原因是由于测量方法是损伤性的和飞行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地面模似微重力对肌肉作用的一些实验也支持了航天数据。航天中引起肌肉  相似文献   

4.
实验述志     
《航天员》2008,(3):20-21
3大主项12小项626类检测关键词: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在太空中长期飞行会导致人体的心血管功能障碍,会产生骨丢失、肌肉萎缩等身体反应。"地-星"一号实验要求获得太空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的影响数据。另外,曾有研究表明阻抗振动对抵抗太空失重效应也非常有效,因此阻抗振动训练对空间骨  相似文献   

5.
沈羡云 《中国航天》1992,(5):41-42,45
30年来的载人飞行实践表明失重对人体各生理系统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通过采用各种防护措施,人还是可以适应至少一年的失重飞行。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进入失重后的三个适应期(初期反应期、适应形成期、适应巩固期)及返回地球后的三个再适应期(初期反应期、基本适应期、再适应完成期)中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外周血管与心脏两个方面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大量有关失重(长期失重以及模拟失重)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分析评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最后展望了几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沈羡云  唐承革 《中国航天》2006,(9):38-39,43
人在离开地球重力环境进入太空后,身体会出现大量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研究者们为减少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改变,维持他们像在地球那样的健康状态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太空中,航天员进行自行车功量计及其他的运动对于防止失重引起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变化是有帮助的。想像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失重、超重、振动、噪声、辐射、昼夜节律改变、狭小的生活环境、舱中的有害气体等。这些因素对人体都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长时间、持续的失重作用,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病理一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长期失重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微重力多方面的影响,以及取得可以详细分析内环境状态的资料。研究证明长期停留在微重力的条件下人的机体主要系统的机能水平、许多代谢指标和内环境发生改变;某些组织和器官产生结构的重建(首先是骨骼肌肉人器官);能量和消耗性代谢(蛋白质)达到新的水平;分解过程增强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理改变。在微重力的条件下,各系统的机能负荷重新分析,它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能重新组建。本文中讨  相似文献   

10.
王岚  林凌杰  常影  薛峰 《宇航学报》2021,42(12):1600-1609
研究了身穿航天服的航天员在搬运物体时的运动规律,将搬运物体的过程进行了分类。结合传统的六段加减速算法,对每种情况下的肌肉激活度进行了规划,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上肢骨骼肌模型,实现了目标物体的速度规划。将动态加速度约束转变为静态肌肉激活度约束,提出了一种在动态加速度约束下基于肌肉激活度规划的速度规划算法。用Matlab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与其他的速度规划算法相比,提出的算法所规划的肌肉激活度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提高了航天员的训练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