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难加工材料由于良好的常温和高温机械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型刀具材料和结构、切削工艺方法以及围绕典型材料建立的切削数据系统等正逐渐成为航空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中的关键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更高的服役性能,航空航天领域大量采用高性能材料和复杂结构,这些都给制造技术带来巨大挑战。作为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特种加工方法——放电加工(EDM)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切削力、加工性能不受材料强度、韧性、硬度、刚度等机械性能影响的特点,在航空航天产品特别是发动机产品中被广泛采用。重点介绍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放电加工技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成功应用案例。另外,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并迅速渗透到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国内放电加工智能制造技术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对几个典型的放电加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珩磨技术凭借加工精度高、材料去除率大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精密孔加工.航空发动机广泛采用高温合金、钛合金、不锈钢等航空难加工材料,其难加工性降低了珩磨加工的材料去除及误差修正能力,限制了珩磨工艺在航空发动机精密孔加工中的进一步应用.为突破难加工材料珩磨工艺瓶颈,对难加工材料珩磨工艺特性进行分析,并以高效精密珩磨工艺及工具为切入点,归纳了航空难加工材料精密孔高效珩磨技术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航空难加工材料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加工方法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去除材料机械加工方法难以满足工艺要求,复合加工技术不再局限于冷热加工方法的划分、去除材料方式的加工,在航空难加工材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一种实现电弧与铣削组合的加工方法及装备。其次,为验证电弧加工在航空部件生产方面的能力及其对后续精加工工艺的友好性,利用自研的高速电弧放电与机械铣削组合加工专用机床,以具有复杂曲面特征的三元流叶轮样件为例进行五轴电弧铣削与机械铣削组合加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安排电弧加工工序,可以在实现材料高效去除的同时,取得较优的表面质量,电弧铣削中最大材料去除率达14500mm^3/min,小能量电弧加工完成后的样件表面粗糙度R_a为12.5μm,硬度为69.4HRB,较基体硬度未有明显变化,可以很好地适应切削加工要求。后续机械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小、加工状态稳定,最终获得粗糙度R_a1.2μm的加工表面,且由于切削余量小,有效抑制了加工变形,样件加工结果达到设计要求,充分展现了该组合加工工艺应用于具有复杂形貌特征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飞行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需研制并应用物理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多属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性差,因此分析和研究零件材料的切削性、刀具制作材料及切削参数等对解决难加工问题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难加工材料磨削烧伤的机理;在分析现有换热方法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设计了高压定向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方法和装置,对生产实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①磨削去除单位体积材料所消耗的能量 比其他常规加工方法要大得多,而这些能量在磨削弧区几乎都转化为热,从而导致弧区温度升高,尤其是难加工材料比普通磨削产生更多的热量,极易发生工件磨削烧伤。针对磨削弧区近似封闭的情况,人们曾构想了包括常规供液、高压喷注顺流供液有气流挡板辅助的供液以及利用砂轮气孔的内、外渗透供液等各种磨削液引入弧区的方法。弧区引入磨削液是否能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放电诱导烧蚀加工方法,即向加工区域可控地通入氧气,在电火花放电诱导作用下首先对加工材料进行活化,而后伴随着氧气的通入产生金属燃烧反应,利用金属燃烧释放的巨大化学能蚀除材料,从而大大提高材料去除率,并通过控制氧气及采用电火花修整以保障加工表面的质量.该加工方法与被加工材料的力学性能无关,仍然属于无宏观切削力方式,其克服了难加工材料机械加工困难及电火花加工效率受制于脉冲电源的难题,适合于“车、铣、钻、成形、打孔”等各种加工形式.该加工方法改变了难加工材料能进行加工的准则,实现了“能烧即能加工”.对淬火Cr12进行放电诱导烧蚀铣削加工,效率比传统电火花加工高10倍以上且表面质量相当;进行放电诱导雾化烧蚀深盲型孔加工,蚀除效率为电火花的5.45倍,最大加工深度达到132mm且还能继续加工.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叙述了航空航天难加工材料钛合金和高温合金加工方法;并从优选刀具材料、选择合适的刀具几何参数、采用优化的加工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的铣削加工方式和针对难加工典型零件设计新型刀具5方面讨论了提高难加工材料切削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火花加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成熟且不可或缺的加工方法,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装备层出不穷,如何提高加工效率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电火花加工过程中,为防止对工件产生损伤,要避免电弧放电,通过各种工艺手段提高加工效率的效果不明显。通过有效控制电弧通断,利用电弧弧柱极高的能量去除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放电加工效率,是近年来研究高效放电加工的一个新方向。另外,放电烧蚀加工利用电火花放电作为诱导能量,控制金属基体与通入的氧气燃烧产生化学能用于蚀除工件,该能量远远大于脉冲电源的能量,是高效放电加工的另外一个新方向。放电烧蚀加工辅以其他方法形成复合加工,对已烧蚀表面进行优化处理,可以实现高加工效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综述了电火花加工、电弧加工和放电烧蚀加工技术在高效加工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传统超声振动切削一直没有突破极低分离切削速度限问题,即只有在很低切削速度下才有明显的分离切削降力、降热工艺效果。以解决难加工材料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差为出发点,提出高速超声波动式切削方法,阐明了高速分离、相位控制、切挤一体3方面的基本机理,通过对改善切削加工性、提升刀具寿命、改善表面完整性3个方面的讨论,充分体现高速超声波动式切削技术的优势,丰富难加工材料高表面完整性的加工工艺,为航空航天领域难加工材料高质量加工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产品向着微型化、精密化的方向发展.促使微细孔加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对当前世界上利用激光加工微细孔的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蜂窝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先进结构材料,已成为航天航空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简要介绍了蜂窝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并详细阐述了蜂窝材料加工工艺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蜂窝材料的不同固持方法、加工方式,并从加工刀具的选择和加工工艺参数的选定两方面分析了蜂窝材料的数控加工工艺.最后,对于蜂窝材料加工工艺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蜂窝材料加工工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材料成形加工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论述了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的作用及地位 ,介绍了快速产品与工艺开发系统、新一代制造工艺与装备、模拟与仿真 3项关键先进制造技术 ,指出轻量化、精确化、高效化将是未来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基于国内的材料、机床和管理等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钛合金材料加工工艺路线的优化、加工参数的优选,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是推动国内钛合金产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硬质合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工艺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环保安全等优点,在硬质合金材料微结构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本文阐述了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机理和试验装置,对硬质合金材料进行了多组对比工艺试验,分析了加工电压、进给压力、电解液等加工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加工参数和加工条件,提高了硬质合金微结构的微细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航空航天关键构件服役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性能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高强度钢等难加工材料大量应用到航空发动机等重大装备。切削加工是高强韧难加工材料的重要加工方法,在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切削力大、切削温度高、工具磨损严重和加工质量差的问题。针对当前航空航天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过程切削力、切削温度、工具磨损及表面质量的仿真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梳理,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关键挑战,对切削加工过程仿真模拟与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宇航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用人工智能技术在PC机上Turbo-prolog环境下,建立一个能够根据工件材料牌号判别其所属种类及切削加工性,并能够给出相应加工对策的宇航难加工材料切削加工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微小孔结构在航空航天零部件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微小孔的特种加工方法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每种加工方法的主要特点,并对当前微小孔特种加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难加工材料的性能特点决定高效加工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和磨削加工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航空航天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航空航天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应用又是不能离开切削和磨削加工的,故工业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和磨削加工技术的研究,并不断提高其水平。可见,研究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技术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