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特种飞机的发展实践,归纳并提出将一种“通用”飞机按照某种特定的任务需求,改装为特种飞机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解决对策及所受的限制。特种飞机的改装工作虽然是局部的,但其影响却涉及全机,它打破飞机原有的设计平衡。改装就是在原有主要限制的框架内,按照新的要求重建新的设计平衡。为此,改装时要立足全局、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综合权衡各种矛盾因素,取得最佳折衷方案是改装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飞机改变外挂后,需对全机带外挂结构进行地面振动试验或动力学分析以获得带外挂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用于重新评估飞机的颤振特性。以无外挂飞机的GVT模型与经验证的外挂FE模型为基础,通过混合建模,利用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得到带外挂飞机的固有振动特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颤振分析,为现役飞机带外挂改装带来极大的方便。工程算例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机翼下带外挂飞机挂载组合多、振动分析工作量大及现役飞机更新外挂改装的需求,通过机翼/外挂系统模型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试图探索基于混合建模的带外挂飞机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技术,即以无外挂飞机的GVT模型与经试验验证的外挂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采用自由界面模态综合进行混合建模,完成飞机机翼/外挂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以机翼/外挂系统模型为例,验证了混合建模技术在机翼/外挂系统固有振动特性分析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全机动力分析中,对机身建模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将机身建成梁式结构,另一种是将机身建成由长桁、隔框和蒙皮组成的简式模型。分析了两种建模方式的优缺点,并依据飞机总体设计的概念,按相似理论对吹风模型动力特性设计的方法,仿真构造了在研飞机,并按两种方法建成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全机振动特性分析和颤振分析,论证了两种建模方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作战飞机易损性建模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建模方法,分析了不同易损性建模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结构和CATIA的易损性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CATIA软件直接构建飞机的外形和部件模型,通过产品结构树对部件进行组织和管理,并利用CATIA二次开发在CATIA环境中直接生成三维射击线,有效提高了易损性模型的精度和易损性分析中各项操作的效率,为进一步的易损性定量计算提供了基础。以捕食者无人机为例,建立了全机易损性模型,生成了全机射击线,验证了文章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针对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及飞机发展专门开发的数字化设计工具,归纳了其相应设计方法及特点。综合来看,为了满足混合动力飞机的设计需求,集成高精度电系统和热能管理系统模型,建立针对性的性能评估体系、飞机与发动机设计的数据耦合交互、研究设计与安全性分析相统一的建模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提高优化设计管理能力是目前面向其特点的关键发展方向,并为其后续的实验验证、适航条例制定等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型的飞机系统架构设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飞机系统架构设计的必要性、系统架构的建模和分析过程、支持架构建模分析的MBSE方法论、架构建模语言、架构建模工具、面向全机系统架构的协同设计和联合建模仿真等角度出发,对飞机系统架构设计相关的基础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综述,并提出了初步的飞机系统架构设计思想及其落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ADAMS/Aircraft的大型飞机起落架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ADAMS/Aircraft建立了支柱式起落架虚拟样机模型及全机虚拟样机模型,对建立的起落架缓冲系统进行了受力分析。应用以上建立的模型,分别进行了主起落架落震仿真试验和全机着陆动力学仿真试验,并分析了仿真试验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起落架能够满足飞机着陆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大型飞机的数字化研制需求,对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面向MBD的装配工艺仿真与数字化协调、装配仿真优化与在线装配仿真、三维装配工艺数据可视化、板件数字化自动钻铆的配套技术等大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各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F-35战斗机气动及隐身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浩  昂海松 《飞机设计》2010,30(6):1-10
以F-35战斗机为研究目标,对目标体进行三维外形重建,并对重建后的模型进行气动及隐身特性的计算和分析,首先采用了基于飞机三视图进行轮廓线提取来重建F-35全机理论外形的方法,引入了基于草图跟踪的CATIA三视图的标定,大大地提高了模型重建的精度。其次采用非结构网格对F-35的计算区域进行网格划分,采用EULER方程完成了F-35在亚声速、跨声速及超声速等飞行条件下的流场计算,分析了不同状态下的升力、阻力和大迎角气动特性。最后利用曲面像素法对F-35全机高频雷达目标特性进行了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IGS数据转换格式的隐身计算网格生成方法,比较了不同俯仰角及方位角下的RCS特性曲线,分析了对RCS影响比较大的部件。  相似文献   

11.
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焊接是一种先进的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随着新的激光焊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激光焊接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焊接技术。通过从激光焊接的性质、应用现状及最新发展成果的分析,较全面地介绍对这种先进焊接技术。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激光深熔焊过程中焊接熔池流体流动的各种驱动力,分析了熔池流动热边界层和固液界面粘性边界层的作用,研究了激光小孔出口的等离子体焰流对熔池Marangoni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激光微连接是一种多功能的柔性制造技术,具有聚焦点小、能量密度高、热输入精确可控等优点,配合合适的工艺可以制造微小器件、尺寸精密器件以及异种材料组合器件,在各个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激光制导武器半实物仿真试验中,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激光目标模拟器为导引头提供的光斑形状应与其在实战环境下“看到”的一致。根据激光制导武器制导原理,建立了实战条件下激光光斑形状模型,并设计了光斑形状半实物仿真系统。依据仿真相似性原理,建立了仿真条件下的光斑形状数学模型及激光目标模拟器发射的激光束散角数学模型,讨论了照射误差对光斑形状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证明这些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激光功率密度对氟化氢激光与铝靶相互作用过程中冲量耦合系数的影响,分别在大气和真空中,用聚焦后的激光烧蚀铝靶,通过改变聚焦到铝靶的光斑大小,得到冲量耦合系数和激光功率密度的关系,并将该实验结果与CO2激光和铝靶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氟化氢激光与铝靶相互作用得到的冲量耦合系数和激光功率密度的关系与CO2激光不同。大气和真空中,氟化氢激光与铝靶相互作用开始出现冲量传递的阈值分别约为8.03×106W/cm2和7.69×106W/cm2,并且这两种情况下,氟化氢激光器与铝靶相互作用得到的最大冲量耦合系数均高于CO2激光。  相似文献   

16.
推力器是激光推进的重要部件,推力器材料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其承受强激光辐射后的耐热性能,避免被熔化破坏。基于激光辐照一维加热熔化模型,提出了高精度和快速的温度场计算方法,研究了强激光辐照推力器材料时的熔化时间,材料表面及内部温度场分布,进一步提出了材料优选的原则:低激光吸收率、高热传导率。以部分典型材料为实例,对耐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给出了较好的推力器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飞机机身对接方式、采用的对接基准和对接测量方法,并以某飞机机身对接为实例,详细介绍了某型号机身自动化对接平台的建立流程、装配协调方法及激光跟踪仪和激光准直仪相结合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激光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激光性能测试设备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周全的激光性能测试设备研制方案,对该设备的结构设计、光路设计、以及测试方法作了详尽论述。设备中利用两对相互垂直的P分光镜和S分光镜以补偿偏振光在45°面上透反射率不同而造成的测量误差,进一步保证了激光能量测试的准确性。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该设备满足实际应用中对激光器性能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9.
碳纤热塑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无人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高质量的连接是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几种碳纤热塑复合材料激光焊接/连接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金属零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光增材制造(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LAM)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兼顾精确成形和高性能成性一体化需求的先进制造技术.首先介绍了两种典型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成形原理及其特点;然后介绍国内外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再重点介绍西安交通大学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超声振动辅助激光熔覆沉积对IN718沉积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2)感应辅助激光熔覆沉积DD4定向晶修复DZ125L叶片的研究;(3)CuW功能梯度复合材料的激光熔覆沉积工艺研究;(4)送粉气纯度对激光熔覆Fe314修复40Cr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