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多输出高斯过程的超临界翼型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出高斯过程(MOGP)回归模型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翼型优化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在设计空间内构造一系列样本点,其中优化设计采用CST参数化方法对翼型的几何外形进行参数化表示。通过CFD流体计算得到其响应值来建立初始的MOGP代理模型。以阻力最小化为设计目标,考虑面积、升力等约束条件。通过单点优化和多点优化试验表明,发展的翼型优化设计方法达到了优化设计的目的,同时也说明基于MOGP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在气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建立并导出叉流管-管型换热器传热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差分格式。对比实验数据和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据此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已成功地用于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工作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叉流管-管型换热器二维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惠尔  姚健 《推进技术》1994,15(4):62-66
建立并导出叉流管-管型换热器传热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及相应的差分格式,对比实验数据和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据此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已成功地用于组合发动机空气预冷换热器工作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用人工智能搜索策略进行抗疲劳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镔  杨庆雄 《航空学报》1991,12(11):579-583
 将人工智能搜索策略应用于抗疲劳优化设计中,针对工程实际中大量存在的离散变量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数学规划法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处理离散变量的困难。还以多钉多层板接头为算例,作了优化计算,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计算程序适用。并且优化结果比数学规划法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分布参数模型的紧凑式换热器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翅片通道划分网格并建立微元控制方程,实现了紧凑式换热器的三维分布参数模型.在分布参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熵产最小化原理,应用遗传算法对换热器的外形尺寸及翅片类型、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布参数模型考虑了流体物性参数在换热器内各点的变化,能够应用于湿工况和相变情况下的换热器性能研究.而且基于翅片通道的网格划分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避免了单纯数值方法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解决了基于分布参数进行换热器优化的难题,该优化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其它类型的换热器或热沉中.   相似文献   

6.
舰船燃气轮机问冷器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翅式换热器由于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成为目前舰船燃气轮机间冷器的首选形式。借助板翅式换热器内部流动通道的换热和压降计算方法,针对舰船燃气轮机特点设计了模块化间冷换热器,并进行了间冷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结合间冷器冷热介质流量对其性能的影响,合理优化设计冷热介质流量参数,分析了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效率和气侧总压恢复系数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经验公式存在的精度低、适用范围受限的缺点,采用广义回归网络代替经验公式计算气动特性,并将其嵌入到优化设计流程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方法。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输入、输出数据通过试验设计和涡格法计算得到。以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为例,选取航时与机翼结构重量系数作为目标函数,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总体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降低优化过程的复杂程度,减少迭代次数。  相似文献   

8.
针对直通道逆流型和45°叉流型两种结构形式的、适用于燃气轮机的一次表面换热器在大雷诺数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将直通道逆流型换热器的数值计算结果与换热器校核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发现两者结果较为吻合。同时还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形式对一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波纹板呈45°交替放置,45°叉流换热器内部流动复杂,局部存在明显的涡流强化换热,气体流动通道内的速度、温度分布极不均匀;此外,45°叉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强于直通道逆流换热器,但其冷热两侧压降也大幅增大。通过分析换热器的内部流动换热特点和主要性能参数,为一次表面换热器芯体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板翅式换热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板翅式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实现一般的结构优化,而且能够在提供多种类型翅片的情况下,进行翅片类型的优选。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遗传算法能够分别以重量和效率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为了方便翅片类型的优选,建立了一个常用翅片的数据库,库中包含了翅片的几何参数、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可直接应用于计算机程序的处理。与传统的优化计算结果比较,换热器的重量和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本文的优化软件和翅片数据库具有通用性,可应用于一般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方向探索法对中框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比较高的中框架轴系的一阶扭转频率,并对有限元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试值对比,证明本优化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空气-空气湿热交换器热力计算的对比模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修干  梅放 《航空学报》1987,8(9):465-471
本文对一开始就冷凝的叉流式空气-空气湿热交换器提出一种新的热力计算法,即对比模型法。其基本原理为:由实际和虚拟热交换器的模型方程构成对比模型方程组,并证明了对比模型方程组的焓效率与干态热交换器的温度效率的相似性,使干、湿热交换器的热力计算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曌俞  王仙 《推进技术》2021,42(7):1501-1511
氢氧液体火箭发动机氧换热器在研制过程中出现了压力脉动现象,影响了换热器的正常工作。以该型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将换热器分为燃气侧、汇总管、圆管等结构,进行了CFD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修正了传热相关参数,建立了换热器理论计算模型用于参数计算;利用非线性方法分析试验数据,确定了该换热器为混沌系统;利用两相流分析与电路类比两种方法分别针对换热器进行了建模与计算,均捕捉到了相变下换热器内的压力脉动。结果表明:通过CFD仿真及试验修正后的参数用于计算换热器的稳态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换热器出现压力脉动时,具有一定非线性特征,且压力脉动越大,非线性程度越高;该换热器出现压力脉动的原因为氧工况接近两相区,相变使得介质密度发生剧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换热器设计压力的改进措施,通过试验得到了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13.
赵竟全  冯斌  袁修干 《航空学报》1999,20(Z1):11-13
对板翅式三角形型面湿空气热交换器的传热传质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干、湿工况下的传热传质特性和阻力特性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4.
发展了可工程应用的紧凑式换热器传热模型,从三个层次对换热器进行讨论。针对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分析了二轮低压除水和二轮高压除水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中换热器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良好。该方法利用较少的实验数据即可得到全高度特性,不仅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而且为评估换热器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1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基于传热单元数法并结合其结构特性,建立了换热器热力学设计方法并对经典热力学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针对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4种不同结构形式1次表面换热器(直通道逆流型和1 5°,30°及45°叉流型),在真实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结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点,可以为一次表面换热器芯体核心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和方法。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交错角度θ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与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直通道逆流换热器,整个换热器内部温度有规律均匀分布;对于叉流换热器,由于波纹板片呈一定角度交替放置,内部流动复杂,局部存在明显的涡流强化换热,气体流动通道内的速度、温度分布极不均匀。随着交错角度的不断增大,叉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断增强,但其冷热两侧压降也大幅增大。  相似文献   

16.
压气机效率的正确变比热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济亚 《推进技术》1995,16(2):1-3,10
随着实际压气机压机压比不断增高,按定比热等熵指数k=1.4的算法,误差越来越大。文中按照给定或实验测定压比,初温,终温的命题,给出计算效率的正确变化比热算法,并控压比5至30分档作出算例,同时检验出,如简单地按初温冬温求k算效率误差很大,几乎与定比热法同一量级。工程中常年用定比热已久,如何给出简便校正方法。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丁毅  刘松龄 《航空动力学报》1988,3(2):135-139,187
本文将边界层方程无因次化,用“BOX”算法求解。研究计算了转动园盘上层流区、过渡区和紊流区的扭矩系数和局部换热系数以及变物性的影响,并研究了适合计算转盘问题的双层紊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