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某型飞机在铆接弹箱滑轨支撑件时,先后发现两零件在零件弯边处存在裂纹。通过进行断口、化学、机械性能、金相组织方面的分析,得出裂纹产生的原因是材料本身固有的冷变形性能差、零件表面粗糙、铆接工艺设计及铆接操作等因素,研究表明,为获得较高的铆接质量,应对现有铆接工艺及操作进行适当改进,从而产生避免裂纹。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密封电磁铆接的连接强度,分别进行4mm和5mm、锻件和铸件试片、手工和电磁铆接自封铆钉的准静态剪切试验、高速剪切试验和准静态拉脱试验。由剪切试验知铸件的剪切力高于锻件,电磁铆接剪切力略高于手工铆接。由拉脱性能试验知铸件接头与锻件接头的最大拉脱力相差较小,电磁铆接接头最大拉脱力略高于手工铆接接头。  相似文献   

3.
7050铝合金材料,由于其综合性能好,在现代飞机结构的零件、连接件中被广泛使用,其中包括用7050铝合金材料加工生产的牌号为HB6748的100°沉头铆钉和HB6747冠状铆钉(俗称7050铆钉).在某型飞机装配制造中大量采用了这种铆钉,但在飞机进气道部位发现使用7050铆钉一段时间后,该部位出现大量铆钉镦头开裂的现象.为分析7050铆钉铆接后镦头开裂的原因,本文从材料、热处理、铆接方法和铆接方式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某复合材料"三防"试验件在进行盐雾试验时,其连接用的抽芯铆钉出现红锈。为此从铆接装配、结构设计和铆钉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导致铆钉锈蚀的原因,同时对分析结论进行了试验验证,证明了分析结果的正确。在此基础上对类似结构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机身壁板和机翼壁板是飞机装配过程中典型薄壁件,具有壁薄、弱刚性、曲率变化大等特点,在部装和总装阶段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铆接变形问题,且目前无法准确预测或消除.本文从铆接工艺和有限元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面向飞机薄壁件批量铆接过程的有限元仿真简化模型,提出了基于接力计算原理,以MATLAB为二次开发平台,大型有限元软件包ABAQUS为核心求解器的批量铆接过程模拟方法,实现对铆接过程变形情况的分析与预测.通过试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飞机薄壁件铆接变形的控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LY_(12)CZ铝合金铆接件微动损伤的微观特征以及各种搭接表面处理方法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搭接表面采用恰当的处理方法,铆接件的疲劳寿命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胶铆结构的采用是防止铆接件产生微动损伤的有效措施。当轴向交变应力σ_(max)=125MPa以下时,胶铆试件的疲劳寿命比干涉铆接的疲劳寿命提高60%以上。  相似文献   

7.
我厂生产的电缆固定卡箍零件HB3—32有十三个品种,年产量约三万件。卡箍的零件都是用机械加工制成,效率较高。而装配则用手工铆接,效率很低,成了卡箍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每到月底必须动员大批科室人员到车间劳动,帮助装配和铆接。手工铆接是用手锤敲打,铆接一件需要一、二分钟。手工铆接的镦头形状不规则,敲打时容易碰伤氧化层,很不美观。铆轻了,镦头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航天锥形件结构普通铆接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电磁铆接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手工电磁铆接和自动化电磁铆接的不足,提出了电磁铆接技术在航天锥形件结构装配应用中的工艺方法,设计了半自动化电磁铆接系统托架的结构和工作流程。该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铆枪和顶铁自动对中、工件精确角度自动调整及铆枪减振系统设计。最后,对半自动化电磁铆接托架可以解决手工铆接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楔形复合材料结构电磁铆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增强  代瑛 《航空学报》2009,30(10):1998-2002
 针对某型机鸭翼、副翼装配中楔形复合材料结构铆接存在的安装损伤问题,分析了损伤产生的原因,提出采用电磁铆接方法进行铆接。研究了复合材料结构的电磁铆接工艺,通过试验得到了锪窝深度、钉孔间隙、铆钉外伸量等电磁铆接工艺参数,并提出采用斜面铆模铆接楔形复合材料结构。为分析铆接质量,对不同铆接方法的钉杆膨胀情况进行了比较,并采用C扫描对不同铆接方法铆接的接头进行了损伤检测。结果表明:采用电磁铆接工艺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结构的铆接质量,斜面铆模可以减小安装损伤,能够解决普通铆接方法铆接复合材料结构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片在安装试运行过程中发生断裂,断裂位置位于叶根附近,通过对故障件的观察、测试与分析,确定了叶片发生低周疲劳断裂的原因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不良,叶片根部局部区域树脂固化不完全,导致该区域的强度、刚度极低,当受到疲劳载荷作用时在结构应力集中区域首先发生分层开裂、扩展直至最终失稳断裂。同时指出固化不完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冲铆连接系统、材料试验机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来研究钛合金、铝锂合金及铝合金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与静态失效机理。结果表明:TA1钛合金接头平均最大拉剪载荷(6 285.0 N)在3种接头中最大,8090铝锂合金接头(5 478.3 N)次之,5052铝合金接头(3 217.7 N)最小;不同金属材料自冲铆接头的静态失效模式有很大的区别,TA1钛合金接头出现铆钉从沿晶断裂向韧性断裂转变的失效过程,8090铝锂合金接头出现材料被擦伤与解理断裂的失效过程,5052铝合金接头仅出现材料被擦伤的失效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微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含损伤演化的动态本构模型。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微裂纹以翼型裂纹形式扩展,基于平面翼型裂纹扩展模型,建立了二维动态损伤本构关系,并退化到一维拉伸状态,假设微裂纹成核规律满足Weibull分布,得到了一维拉伸应力状态下能够反映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化规律的宏细观相结合的动态本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复合材料圆筒结构,讨论了基于模态柔度曲率矩阵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模态分析获得脱层复合材料圆筒的各阶固有频率及节点振型,计算得到轴向和周向柔度曲率矩阵来判断损伤。研究表明:轴向和周向柔度曲率矩阵两种方法均可达到精确识别脱层位置及大小的效果,且越靠近外筒壁,柔度曲率矩阵图突变越大,越易检测。相对而言,轴向柔度曲率Fc在脱层位置突变远大于周向柔度曲率Fd,更易判断损伤。但当损伤发生在沿轴线固定端边界时,轴向柔度曲率Fc本身就有较小突变,应用周向柔度曲率Fd识别防止误判。  相似文献   

14.
某产品用2A12铝合金锻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开裂故障。本文对开裂锻坯进行了形貌观察与断口分析,并对比研究了热处理后开裂锻坯、未热处理锻坯和原材料铝棒。结果表明:开裂锻坯上的开裂模式为脆性开裂;开裂锻坯上的裂纹形成于热处理过程,形成原因应与锻造工艺控制不当导致锻坯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粗晶有关。  相似文献   

15.
针对2A14、2219、2195、2A97、1460铝合金,通过焊接热模拟试验、焊接裂纹敏感性试验和拉伸试验,建立了材料脆性温度区间大小和焊接性的关系及焊丝主成分和焊接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合金焊接性从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2219、2A14、1460、2195、2A97。其中2A14、2219铝合金现用焊丝可以满足推进剂贮箱用铝合金焊接性要求。脆性温度区间较小时,焊接性良好,随脆性温度区间增加,焊接性变差;采用满足主成分含量之和为6%的焊丝焊接时,若抗裂性满足要求,则接头延伸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6.
齐振超  肖叶鑫  张子亲  王星星  陈文亮 《航空学报》2021,42(10):524535-524535
钛合金铆钉变形时易不均匀、易开裂,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铆接过程中引入脉冲电流作用,软化铆钉并改善其塑性。研究了连接域内的热响应机制与温度场分布,基于能量守恒、焦耳热定律、热传导定律构建了静态焦耳热模型表征稳态换热铆接工况下的CFRP温度,考虑铆接过程电流波动、温度分布不均和热区域分散性建立了动态温度场模型预测铆接过程温升。结果表明:CFRP孔周一定辐射半径范围处温度与钉中心温度线性相关,模型准确模拟出了40 s内的过程温度。静态模型在11%误差以内精准预测了中心饱和温度,动态模型模拟的温升趋势与实测温度值吻合较好。热量传递的滞后性使得动态模型对快速温升时的温度预测存在误差,该误差随电流密度变大而增加,最大达17.15%。接头损伤评估表明过程温度控制在150℃内时可获得质量合格的铆接接头。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以化学氧化法合成的聚邻乙氧基苯胺和水热法制备的Fe3O4磁流体为原料,制备了聚邻乙氧基苯胺/Fe3O4复合薄膜,并采用SEM、FT-IR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手段表征了复合薄膜的形貌及电磁参数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对其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薄膜呈片状结构,吸波性能主要靠磁损耗,且在较低频率范围(8~10 GHz)内,薄膜厚度d为3.5mm时吸波效果较佳,反射率最低可达-11.5 dB;在较高频率范围(10~12.5 GHz)内,d为2.5 mm时吸波效果较佳,反射率最低为-10.4dB.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聚丙烯酸铵为分散剂的Si3N4悬浮体的分散特性,以及酸洗和热氧化两种表面改性方法对Si3N4悬浮体的分散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聚丙烯酸铵的最佳酸碱环境为pH=9,最佳使用含量为0.2wt%,酸洗可有效去除粉料中的金属杂质,使Si3N4粉体在悬浮体中粒径分布更集中且粒径主峰值向小粒径移动,同时可使悬浮体的黏度降低.热氧化处理可大幅度降低Si3N4悬浮体的黏度,提高其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19.
赵本勇  宋凯  宁宁  黄华斌  张丽攀 《航空学报》2020,41(1):423111-423111
远场涡流检测技术因检测深度深和检测结果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适合飞机多层金属铆接构件的快速检测。针对飞机铆接件铆钉孔沿边隐藏裂纹的原位检测,建立了多层金属铆接构件隐藏缺陷平面远场涡流检测有限元模型,对激励线圈内径、磁路结构以及屏蔽阻尼进行了仿真优化,研制了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均带组合屏蔽结构的传感器,采用激励-检测线圈环绕铆钉旋转扫描的方式,研究多层金属铆接构件铆钉孔沿边隐藏裂纹信号特征。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罐形磁芯聚磁效果是柱形磁芯的1.85倍,采用铝+铜组合屏蔽罩能够将远场区提前10 mm,检测线圈位于缺陷正上方时,检测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存在极大值,且极大值随着缺陷埋深的增加逐渐下降,研究成果可望用于指导飞机多层金属铆接构件的工程检测实践。  相似文献   

20.
空间的热真空环境是造成光电子器件胶接材料性能退化和放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为此,考察了几类典型胶接材料的热真空老化和热真空挥发特性,分析了热真空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变化及真空挥发产物的主要来源,并对热真空挥发预处理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软质的硅橡胶与硬质的环氧树脂胶和丙烯酸树脂胶相比有着更大的质量损失,且含有端羟基的缩聚型硅橡胶和环氧树脂胶真空老化后的模量变化较大.通过真空预处理可以作为降低固化胶真空挥发产物来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为宇航用光电子器件胶接材料的设计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