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切变场中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无铰直升机在风切变场中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采用挥舞-变距-扭转耦合的旋翼动力学模型、广义涡流理论所导出的诱速分布模型、以及风切变的线性模型,来建立直升机在风切变场中的分析模型.通过对直升机动稳定性特征根和风切变场中的操纵响应的计算,对风切变场中直升机的响应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究直升机自转前飞时在风切变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风切变采用非线性模型,旋翼模型考虑桨叶的刚性挥舞运动,桨叶根部具有水平铰外伸量和弹性约束,诱速在桨盘处的分布采用固定涡系所表示的诱速非均匀分布模型,以Z9飞机为算例,算出计及风切变与否的自转前飞平衡参数和稳定根及操纵响应,显示了风切变对自转前飞操稳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悬停状态下无铰旋翼模型气弹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品奇  徐桂祺 《航空动力学报》1994,9(4):405-408,445
通过悬停状态下2m直径旋翼模型试验, 研究了旋翼结构参数及动力学参数对无铰旋翼桨叶气弹稳定性的影响, 参数包括桨叶总距角、预锥角、预掠角、摆振频率和旋翼转速。桨叶为挥-摆-扭耦合结构, 并能构成面内柔软和面内刚硬旋翼。试验采用在垂直方向以摆振后退型频率进行周期变距激振的新方法, 得到了与理论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考虑了铰接式旋翼桨叶绕挥舞、摆振和变距铰的整体刚性运动与桨叶中等弹性变形之间的动力学耦合作用,将直升机机身和传动轴作为弹性体。通过构造一种特殊的24自由度刚柔混合单元得到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的周期时变动力学方程,根据Floquet理论对稳态周期解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旋翼轴的截面刚度对旋翼/机身耦合系统的气动/机械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直升机舰面动力学分析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舰船甲板上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导出了其运动方程。无铰旋翼采用当量铰、刚硬桨叶模型,采用准定常理论计算桨叶气动力并计人旋翼动力人流的影响;假设机体是刚性体并在弹性起落架上作六自由度运动。舰船具有6个运动自由度,并考虑直升机在甲板上的不同位置及舰面流场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忻志明  王适存 《航空学报》1985,6(6):521-529
 本文给出了无铰旋翼直升机稳定性与操纵性计算方法。考虑并研究了旋翼诱导速度的一阶谐波分布和桨叶的一、二阶挥舞弯曲模态的影响。特别是详细地描述了王适存广义涡流理论导出的诱导速度场在无铰旋翼直升机操稳研究中的应用。采用了μxyz推导方法和数值求导法。最后以Bo-105直升机为算例,计算结果与有关试飞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共轴式直升机地面共振的旋翼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共轴式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采用特征值分析法计算得到了直升机地面共振模态特性,分析了上下旋翼间距、旋翼摆振铰外伸量、摆振刚度及摆振阻尼比等旋翼设计参数对共轴式直升机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减小上下旋翼间距可提高系统动稳定性,且不稳定中心远离工作转速;增大摆振刚度及旋翼摆振铰外伸量可提高系统动稳定性,且不稳定中心远离工作转速;增大摆振阻尼比可提高系统动稳定性,但不稳定中心稍接近工作转速。  相似文献   

8.
基于美国陆军航空设计标准ADS-33E-PRF,从稳定性、操纵性和轴间耦合3个方面,对“跷跷板”式旋翼桨榖加装弹性支承件后的“翼扇涵体”无人直升机进行飞行品质评价。简要介绍了样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结合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操纵特点,对ADS-33E-PRF中有关稳定性、操纵性和轴间耦合的内容做了适应性剪裁;以旋翼桨根加装了弹性支承件的样例直升机为例,计算不同弹性约束刚度下的配平特性和飞行品质参数,结合飞行品质评价方法,对样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品质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桨根弹性约束刚度对飞行品质中的稳定性、操纵性和轴间耦合3个方面均有影响,并且刚度系数取1左右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无铰旋翼直升机悬停时旋翼挥舞、摆振运动微分方程的分析研究,判断出旋翼桨叶气动弹性稳定性运动条件。通过多学科优化软件ISIGHT集成和不同优化方法及优化模型对比,来实现对具体桨叶的稳定性优化,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直升机旋翼转速设计问题,对变旋翼转速直升机飞行品质进行了研究。以某变旋翼转速直升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无铰刚性单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并参照ADS-33E-PRF飞行品质规范,计算了样例直升机在悬停以及前飞(30 m/s)时不同旋翼转速状态下的操纵带宽、相位延迟、姿态快捷性和轴间耦合等操纵品质指标,分析得到不同速度下旋翼转速变化对直升机操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旋翼转速降低对滚转与俯仰姿态变化飞行品质有不利影响,对小幅度偏航姿态变化飞行品质没有影响,对中等幅度偏航姿态变化有利,对直升机轴间耦合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心钰  陈仁良 《航空学报》1987,8(7):398-403
符号 β_0、β_0 β_s和ξ_0、ξ_0、ξ_0分别为挥舞和摆振系数f_β、f_ξ挥舞和摆振弯曲振型函数ω_x、ω_z直升机滚转和俯仰角速度Ω旋翼转速μ_x、μ_y、μ_z飞行状态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2.
智能桁架结构局部力和速度复合反馈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俊宝  吕刚  张景绘 《航空学报》1998,19(5):575-577
研究利用压电主动构件实现智能桁架结构振动阻尼控制的技术。控制策略采用局部积分力和局部速度复合反馈,将测量的压电主动构件弹性内力和两端节点的相对速度,经控制器放大复合后得到压电主动构件的驱动电压,实现智能桁架结构阻尼控制的目的。这种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通过一个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阻尼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秦永元  俞济祥 《航空学报》1990,11(12):564-569
 本文推导了C/A码信号相干和非相干接收的GPS接收机码环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码环的噪声响应和动态跟踪性能对码环带宽的矛盾要求,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惯导速度辅助。分析结果表明:窄带宽码环经精度为1nmile/h的惯导系统速度辅助后,动态跟踪误差为无辅助时的1/1000,接收机将兼有抗强干扰和跟踪高动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旋翼诱速的横向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适存 《航空学报》1988,9(11):515-520
 直升机前飞时,旋翼平面处诱速的横向分布,究竟前行桨叶半边大还是后行半边大,迄今无定论。本文根据经典涡流理论,全面分析环量Γ_o及Γ_(1s)对诱速横向系数υ_(1s)的贡献,然后利用桨叶挥舞条件,通过Γ_o及Γ_(1s),不同分布的组合情况进行估算,发现存在着一个临界半径位置。在临界半径以外υ_(1s)为负,即前行桨叶的诱速小于后行半边的;在临界半径以内υ_(1s)为正,前行桨叶的诱速大于后行桨叶的。上述结果得到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气动弹性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春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08,29(2):280-284
 首先将含有前/后缘双控制面二元机翼的动态方程以状态空间形式描述,然后考虑俯仰方向的迟滞非线性模型存在参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进行了结构化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律设计。仿真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控制律能够使开环不稳定的气动弹性系统快速地达到稳定状态。由于最大控制面偏转的存在,来流速度较高时闭环系统仍会发生颤振;根据控制面最大偏转的不同取值,文中给出了闭环临界颤振速度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6.
张孝棣  贾元胜  曹锐  唐敏中 《航空学报》1989,10(10):526-529
 模拟固体火箭发动机是真实火箭发动机按一定比例缩小的试验装置,与真实火箭发动机比较,其喷流温度和速度都略低,但温度仍高达1500~2500°K,速度达1300~2500m/s,持续时间为1~3s。流动是高亮度含有大量熔化粒子的两相流动。因此这项测量具有背景噪声高、时间短和流速极高的特点。对于管道中这种流动的测量除上述特点外,还需解决窗口烧  相似文献   

17.
低速冲击下复合材料层板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传超  张开达  刘雪惠 《航空学报》1991,12(12):606-609
1.理论分析 (1)计算模型 图1是一复合材料层板,由n层单向层铺设而成,铺层次序不一定对称于板的中面。每层的纤维方向可以不同,从z轴的正向看起自x轴反时针方向的铺层角为正。层板四边固支。冲击方向垂直于板平面。  相似文献   

18.
张洪泉  舒玮 《航空学报》1990,11(5):215-221
 自由剪切层的速度比对层中大尺度相干结构空间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所得结果与稳定性理论结果及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近地低速飞行时旋翼尾涡系的畸变及其诱导速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一简化自由涡模型模拟旋翼尾涡系,用一简单涡模拟地面涡,对近地低速飞行时旋翼尾涡系的畸变及其引起的诱导速度变化作了研究。在地面涡和地面的影响下,桨盘附近的尾涡几何位置发生很大变化,导致桨盘处的诱导速度发生很大变化。尾涡畸变在桨盘处引起的诱导速度变化远远大于地面涡和地面在桨盘处直接产生的诱导速度。考虑尾涡畸变后计算出的诱导速度在桨盘处的分布和实验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