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冲压空气涡轮舱门开缝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型机飞行过程中冲压空气涡轮舱门的开缝问题,分析了其舱门结构及操纵原理,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整流罩刚度、舱门外形、舱门悬挂接头铰链点的位置、舱门刚度等因素对舱门开缝的影响。依据这些因素对舱门开缝大小的影响程度,通过增加附加拉杆、改进舱门形状、调整铰链点位置等综合措施,解决了飞机空中飞行时RAT舱门的开缝问题。  相似文献   

2.
民用飞机客舱舱门区域温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民用飞机客舱舱门区域温度控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客舱舱门区域温度计算模型,并且提出了客舱舱门区域温度控制方法:即客舱舱门区域温度控制主要通过加热器来提高供入舱门区域的空气温度来实现;而舱门接触温度控制主要通过在舱门结构梁与内饰板之间布置绝热层或增加内饰板的热阻来实现。同时为避免在某些工况下舱门加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太高舱门区域加热器需设置自动关断逻辑。  相似文献   

3.
舱门是飞机结构的重要部件,舱门试验是验证舱门设计满足可靠性、安全性、适航要求的重要手段。民用飞机舱门试验包括设计验证试验和适航验证试验,结合民用飞机舱门研制的经验和教训,本文研究总结了舱门研制过程中,应当开展的试验项目和内容,指出了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意义和开展试验的必要性,给出了试验台架设计建议。本文研究对于舱门满足功能、性能等设计要求、使用要求、持续适航要求以及在设计阶段制定合理的试验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舱门的功能要求和适航条例对舱门的安全性要求,民用飞机舱门设计有多种类型的机构,机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舱门性能的优劣和适航取证的成功与否。介绍了民用飞机舱门机构的组成,基于最新适航条例要求,分析了民机舱门闩、锁、增压预防安全机构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要点,提炼出舱门闩、锁、增压预防安全机构的监控逻辑要求。针对舱门安全机构监控逻辑要求,以成熟机型为例,给出了一种舱门闩、锁、增压预防机构的监控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了在传动机构单一失效情况下,舱门闩、锁、增压预防机构的状态及安全监控逻辑的符合性,并在舱门安全机构布局、机构传动关系、机构运动时序等方面给出了设计建议,为其他机型舱门安全机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货舱门相关的适航条款和咨询通告,阐述了货舱门的分类,并结合案例对货舱门的适航要求进行了分析,为货舱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舱门关闭后的密封性及开闭操作的灵活性是载人航天器舱门的重性能。应用有限元法分析已有载人航天器舱门结构在舱内外有压差情况下的应力和变形,以及舱门结构变形对安装在其上的周边传动锁紧/释放机构的影响,并对该机构最小传动角进行优化计算,给出机构优选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7.
从适航当局、航空器制造商要求出发,从适航角度探寻了飞机舱门失效时需要进行旅客人数减载的原因。根据FAA、EASA、CAAC对各种机型舱门失效的要求,对比分析了各民航体系的要求差异,总结了舱门失效时计算旅客人数减载量的方法。在舱门失效对旅客人数进行减载时,航空公司需要综合考虑航班是否为跨水航班、舱门性能、救生筏性能。根据实际飞机客舱布局,结合航班的销售情况,在满足适航要求的同时,将因客舱门失效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公式和表格,可以比较迅速地完成旅客人数减载量计算和减载区域指定。最后根据分析和实例计算,发现FAA体系下计算方法简单,但是对减载区域的限制比较严格;EASA计算方法比较繁琐,但在指定减载区域时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适航要求并提高操作性能,民用飞机增压舱门、特别是应急出口类舱门的操作手柄力有严格的设计要求.提升助力机构是舱门上最常采用的提升运动辅助机构,可以有效调节舱门的操作手柄力.介绍了"弹簧"和"扭力杆"两种民用飞机半堵塞式舱门典型提升助力机构形式,分析了其工作原理.以某项目提升助力机构为例,分析了其在舱门提升运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飞机复合材料起落架舱门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蜂窝夹芯复合材料逐渐取代铝合金成为舱门的首选材料,其刚度设计及结构减重在飞机的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通过参数化建模建立了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舱门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起落架舱门的模拟计算。在打开和关闭两种工况下以刚度和强度为约束,优化舱门的几何结构和复合材料参数。建立代理模型后采用多岛遗传算法和序列二次规划相结合进行优化,实现了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舱门的优化设计。通过优化设计,所得到的舱门比原铝合金舱门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优化后复合材料舱门重量比优化前下降了11.5%,比铝合金舱门减少了39.6%,起落架舱门总重量明显降低。同时,建立代理模型后再优化的方法优化效率高,解决了多优化变量下找不到最优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舱门人机工效学和可重复使用性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在临近空间进行载人往返旅行的商业飞行器的舱门。该载人飞行器舱门由复合材料门框和门体组成的主承力结构、平移外开式开合机构、八点压紧锁闭机构、新型三齿空心管异形密封带构成的密封结构以及电子辅助系统等五个模块组成,适用于距离地面20 km~40 km空域的低动态飞行器。目前已完成地面实验和测试,结果表明各项性能均满足使用要求。该舱门对相关类型的空天载人飞行器舱门系统研究和开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共形载体曲率的影响,共形阵列天线的阵列流形具有多极化特性.为了利用共形天线阵列流形的多极化特性,提升阵列对空间目标参数的估计性能,将天线单元的极化参数引入到导向矢量建模中.更加完整地论述了共形天线阵列流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化设计天线单元极化形式的目标函数,基于交替优化思想.给出了共形阵列中各天线单元最优极...  相似文献   

12.
机载共形阵是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共形阵天线的阵元具有不同的方向性,空间分辨率算法必须考虑来波的极化问题。本文研究了空间信号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算法的现状,分析了一种适用于共形阵天线空域自适应波束形成的高速滤波算法。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EGSM 900MHz移动基站中天线模块产生的三阶和五阶互调失真对移动通讯质量的影响;详细叙述了在没有专用互调失真测试仪器的情况下,如何用通用的测量仪器、功率放大器和低互调失真的电缆构建高质量的测试系统,以满足移动通讯基站中天线模块互调失真的测量要求;最后,给出了设计和制造天线模块过程中控制互调失真的某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以弹载多模复合制导雷达导引头为应用背景,在未考虑极化的情况下,首先建立了任意有向阵列的方向图函数;然后,采用同心圆等角度、同心圆等间距以及矩形栅格 3种不同配置方式,建立了锥面共形相控阵天线模型,推导了不同配置方式下天线阵列方向图函数;通过比较其方位面及俯仰面的副瓣电平,得出结论:同心圆等间距配置方式是锥面共形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天线单元的最优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史则颖  叶冬  彭子寒  谢寒  王洪扬  蒋宇  黄永安 《航空学报》2021,42(10):524812-524812
共形天线具有小型化、低剖面、大孔径等特点,是未来天线重点发展趋势之一,以气动一体化天线、超宽带窄波束天线为代表的共形天线成为目前飞行器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共形天线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打印、转印、激光加工等,采用合适的工艺能够实现天线的大面积共形制造。讨论了共形天线在不同飞行器载体上的优势,如打印制作的低剖面机载天线可实现战机的气动隐身一体化需求,也可满足弹载天线小型超宽带需求,柔性天线可应用于星载充气可展开天线等。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共形天线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共形天线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近地航天器返回地球,月球返回舱存在再入速度更高、大气和气动参数误差影响更大以及再入动力学耦合更强烈的特点。为缓解这些突出问题,降低月球返回舱所受到的冲击,对跳跃式再入弹道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跳跃式返回弹道的设计流程和算法,分析了不同再入角和航程约束下的弹道形态,并针对7 500 km航程可能出现的横向超调现象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其中控制出口射面法引入了"预测-校正"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自由飞行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弹道设计流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天线分析仪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的硬件设计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轴角转换器控制卡的设计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通用性。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架具有自主返回模块和增稳模块的模型直升机。该直升机硬件电路以C8051F020单片机作为机载部分控制器,使用MEMS陀螺仪和MEMS~JI速度计测量姿态信息,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和地面站的通信。文章介绍了模型直升机系统的软件流程和实现,用系统辨识法分通道建立了直升机模型,设计了直升机的增稳控制模块。设计的模型直升机可完成悬停、返回、着陆等简单的自主飞行任务,为后续舰载小型模型直升机自主起降开发与验证平台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载人飞船返回舱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综合研究和分析载人飞船返回舱制导导航控制(GNC)系统的性能,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返回舱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研究问题。根据返回舱GNC系统的任务,建立了适用于包括风在内的各种干扰作用下六自由度再入弹道仿真数学模型,为半实物仿真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基于标准轨道的再入制导律,严格推导了再入段总升力方向控制中滚动通道姿态控制信号的形成,并给出了工程应用中简化的方法,开发了综合仿  相似文献   

20.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formal conical arrays for airborne vehicl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nformal array apertur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high performance, low weight systems with little or no impact to the aerodynamic design of the air vehicle. 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onformal conical arrays for a national airborne radar application is presented. The conical array geometry is chosen for its similarity to an aircraft or missile nosecone. Performance capabilities are analyzed for a number of antenna performance parameters including scan volume, sidelobe levels, grating lobes, beamwidth, directivity, element count, and cross-pola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