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航起义在境外 ,情况很复杂 ,也正因此 ,两航起义的经验极其丰富。笔者已对《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中港九民航工会的组建目的问题 ,谈了个人的浅见 [编者注 :见 6 7期中与《初探》商榷之一 ]。研究历史 ,总结经验 ,史实是基础 ,作为依据的历史事实 ,必须准确无误。否则 ,将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初探》有以下几个史实 ,需商榷。1 .第 3页文中称 ,“1 949年夏 ,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 ,着手策动两航回归祖国的工作。与此同时 ,中共上海市委和军管会也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争取两航的建议。”事实是上海军管会建议…  相似文献   

2.
《航空史研究》第 67期刊登了《与〈初探〉商榷之一》(以下简称《商榷》)一文 ,对《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关于港九民航工会成立目的的观点提出异议。我们参加了两航起义 ,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就此作进一步探讨。港九民航工会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于反迁台斗争中诞生 ,成立前后的活动与两航起义的秘密准备工作完全同步。弄清港九民航工会的目的不但要从历史文字材料中去找 ,而且应从工会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的真实意图和斗争策略、当时当地工会章程出台的背景、基本会员的政治倾向以及工会的实际工作和历史作用等各个方面 ,进行全方…  相似文献   

3.
《航空史研究》编辑部:贵刊1998年第二期登载了《两航起义始末》,这是继《纵横》1987年第6期刊载《飞向新中国——“两航”起义始末》之后,又一篇两航起义历史记述性文章.笔者团曾从事过两航起义人员落实政策工作,并参与过民航总局政治部撰写《两航起义始末》,故对该文特别关注.拜读后感到美中不足,不仅文字上有错漏之处,而且有些情节与史实也不尽相符.有种责任感驱使我与多方面资料核对,为了翔实反映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爱国壮举,提几点意见,以供探讨.一、从贵刊所载《两航起义始末》(以下简称“始末”)的标题与内容来看,题文不符,题为始末,而内容有始无末.众所周知,两航起义是中国、中央航空公司两千多名员工的整体起义.该文只阐述了为什么策动两航起义,如何策  相似文献   

4.
《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中 ,除了港九民航工会的组建目的问题外 ,还有几个提法值得商榷。1 .第 3页“一、两航起义的秘密准备 ,……也体现了两航员工的机智勇敢和对祖国的绝对忠诚。”第 5页亦有“绝对忠诚”的提法。笔者认为“绝对”二字说的太满。香港情况复杂 ,两航员工爱国是主流 ,但也不是全部一边倒的。“绝对”并非如此 ,绝对忠诚为什么起义后又有近二百人投靠沈德燮、戴安国 ,背叛起义的 ?保密工作好 ,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两航起义员工对祖国忠诚 ,采取中层骨干以行政渠道布置各项准备工作 ,通过工会进行面上发动群众 …  相似文献   

5.
在第58期《航空史研究》中,两航同仁李纬文同志撰写了一篇“两航起义与民航建设”,笔者现写一篇“两航起义与航空建设”.人们一般总认为两航起义与民航发展是密切分不开的,其实两航起义还直接发展并充实了航空工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两航(指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在我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和新中国的民航史上,是较大的事件之一。两航起义是在1949年11月9日,值此本刊本期特组织三篇稿件以示纪念。 “中航起义前后”一文,是刘敬宜先生在1959年5月8日所写,是刘敬宜夫人刘伟英女士几经周折保存下来的《记中航起义前后》遗稿的节录。《刘敬宜与两航起义》一文的作者刘保琴为市政协委员,两航联谊会副会长,刘敬宜的堂弟。《讲话稿》是西安航空电气公司的,他代表公司中的两航起义人员在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7.
1949年11月9日,香港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近3000名爱国员工,毅然脱离国民党政权,刘敬宜、陈卓林两位总经理率领12架飞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电起义,胜利北飞.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重大爱国壮举,是一件震惊中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史称“两航起义”.在香港回归前夕,两航起义事件被一些传媒重新披露,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两航起义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举行的一次特殊斗争方式的境外起义,其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没有任何先例的.深入研究这一境外起义的特殊性.不但对中国航空史的研究,而且对党史、近代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忆张镒     
为《航空史研究》提写刊名的张镒同志于1996年11月26日因病不幸逝世,终年八十岁.张镒同志生前是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民航科研一所司局级调研员,他是“两航”起义北飞的机长之一,为“两航”机队起义北飞作出过贡献.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航联之声》上撰写了《两航起义功不可没》。文中对民航第三修理厂无任何叙述,因了解甚少。现从两航《联谊通讯》第39期刊登有关民航第三修理厂的一些事绩中,汇编推荐,以弥补前文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十一月九日是前中国航空公司和前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起义(简称两航起义)的四十七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肯定了这次起义的作用,说它是一个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并勉励参加起义的两航员工,坚持爱国立场,努力进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 参加起义的两航员,除在香港留下二百多人维护留在香港的两航产业外,自1950年中旬至二月底有一千五百余人回到祖国。1950年三月三十一日民航局向中央建议:1.以小飞原则开航;2.民航采用企业制。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然后民航局全面地展开了开航的准备工作。航行、机务、电讯、场站和油料部门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读到您在《航空史研究》杂志第67期上发表的对《与“初探”商榷之一》后非常高兴,结在我心中多年的疙瘩,有望揭开,也非常感谢您对“两航”问题的关心,但颇能继续深入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给后代留下一份真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我代表西安航空电气公司的两航起义人员向陕西省航空联谊会在今天(编者按:指94年11月9日)召开纪念两航起义45周年座谈会,致以衷心的感谢。 45年前的今天,我们已经在香港两航起义宣言上签了名,45年前的今天,我们心里很紧张,因为那天早晨六点以后,就有一架央航的“空中行宫”,中航的3架C—46,7架C—47和央航的一架C—47共12架飞机,在香港启德机场陆续起飞,分别飞往祖国首都——北京和天津。当  相似文献   

13.
今年指1994年是两航起义四十五周年,四十五年前的11月9日,两航(原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转移到香港的两千余名航空技术、业务人才,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热恋,他们在两航总经理刘敬宜和陈卓林率领下,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毅然脱离国民党、冲破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驾驶12架飞机飞达首都北京和天津两地并宣布起义,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待和宴请了全体北飞人员,第二天毛主席向刘敬宜和陈卓林及全起起义员工致电祝贺,称赞起义人员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残余,投入祖国怀抱,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于1949年11月12日亲笔签发了任命刘敬宜为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为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命令。勉励他们坚持爱国立场,努力进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两航"起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部第一技术交流站于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二日在南京航院召开了《钛板成形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就下列问题进行了专题交流和讨论:1.钛板成形设备:一七二厂、三二○厂利用老设备改装成钛板热成形机;六二五所通过 RX—1机床的研制,总结了经验,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微资讯     
《中国民用航空》2012,(8):78-79
1.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胡淑娟7月6日,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CCAR-135运行合格审定预先申请会议在乌鲁木齐举行,标志着兵团航空迈出了承揽客货运输飞行业务的第一步。2.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有限公司陈轩7月6日,泰国亚洲航空的宁波—曼谷航班正式开通,此航班以包机形式运营。3.民航博物馆赵红军7月10日,为纪念驼峰空运70周年,民航博物馆启动驼峰空运、"两航"起义主题展开幕式。开幕式由民航博物馆馆长韩增民主持,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夏兴华  相似文献   

17.
12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明年运力过剩将加剧航企纷纷退役飞机减压》分析指出.中国的航空业明年将是拐点.上半年仍将负增长。虽然国内民航在10月份出现了一定的恢复性增长,但各航空公司依然看淡未来的航空市场。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从香港飞回12架飞机,加上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组织“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奠定了新中国民航业的基础。从“两航”起义到现在50多年间我国民航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我国航空货运业也从无到有,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下和市场经济下的发展,逐渐发展到信息经济下的今天,成为…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两航”起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月9日,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本所航发宾馆组织召开了“《航空发动机》双月刊启动及第一届编委会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