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第一级发动机LE-7研制困难,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的H-2火箭研制进度已被推迟,发射试验时间也向后推迟了一年。 LE-7的研制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曾自行研制了H-1火箭第二级发动机LE-5,从中取得了研制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技术和经验。LE-5采用燃气发生器(一级循环)方式,而LE-7发动机则采用了与美国航天飞机主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美国火箭公司计划用它的天鹰座运载火箭,为九十年代提供商业性发射服务。天鹰座是能将质量为907kg 的物体,发射到低地轨道(LEO)的四级入轨火箭,天鹰座将用 H-1800混合式推进系统(真空推力1159kN)作动力。本文介绍 H-1800推进系统的设计和研制情况,着重讨论包括第一台全尺寸试制发动机(DM-01)的生产和全尺寸发动机试验数据在内的研制状况。  相似文献   

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为了获取研制H-Ⅱ火箭所需的技术数据,计划从1988年夏季发射试验用火箭TR-1。发射之前,为测定火箭发动机的推力、燃烧室压力、温度等项性能数据,验证火箭发动机设计的合理性,于1987年12月3日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的竹崎固体火箭试验场成功  相似文献   

4.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种子岛宇宙中心建造H-2运载火箭的发射场。H-2运载火箭主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于1992年完成,吉信发射场将于1991年12月前完工。现在种子岛的东南端有发射H-1运载火箭的大崎发射场和发射缩比H-2试验火箭的竹崎发射场。 由大崎发射场往东1公里便是正在兴建的发射H-2运载火箭的吉信发射场。进入发射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巨型塔。一个是发射塔,塔高75米,长30.5米,宽26米,比大崎发射场的发射塔(高67米,长26米,宽25米)要高大。这是因  相似文献   

5.
简讯     
日本成功进行LE-7发动机的全程试车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6月15日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对使用液氢/液氧作推进剂的LE-7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首次全程试车,从而为1994年2月进行H-2火箭的首次飞行铺平了道路。试验时间超过了350秒。H-2火箭是在H-1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全部由日本制造。日本90年代的大部分航天计划都是围绕着这一火  相似文献   

6.
日本正在加紧进行 H-1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以便用它发射用户迫切需要的大容量通讯卫星。H-1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可以把重550公斤的同步通讯卫星送入轨道。日本打算 H-1火箭在1986年研制成功后,用它取代现正使用的 N-Ⅱ火箭(该火箭同步  相似文献   

7.
日本已经设计和制造了小型的低温火箭发动机,目前正在制造尺寸较大的这种发动机。与此同时,日本还在对单级入轨火箭用的一种液化空气火箭发动机(ALRE)进行基础研究。为了掌握美国航空航天飞机发动机的一些重要技术,日本人希望象几年前参加多国V—2500发动机研制计划一样与美国很好地合作,如果美国邀请日本合作研制的话。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以低成本发射大型卫星的要求,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研制H-Ⅱ运载火箭,以作为其90年代的主要运载工具。目前,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进行该火箭的D阶段的研究和进行多种类型的研制试验。1988年已开始制造H-Ⅱ的地面试验型火箭(GTV)和第一枚飞行型(FM)火箭,第一次试飞计划在1992年初进行。本文将详细介绍H-Ⅱ火箭的设计和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9.
H-1是日本1985~1995年主要使用的运载火箭,目前正在进行研制。这种火箭具有发射500公斤以上同步定点卫星的能力。第二级采用液氧、液氢推进系统和惯性制导方式。就火箭布局来说,考虑了数种方案。1977年进行方案设计、搜集资料并对各候选火箭进行比较,同时对火箭各分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基本要求。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宇宙开发委员会预计在1978年上半年,选定一种候选火箭方案。主要研究项目——液氧·液氢推进系统、惯性制导装置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及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正在联合进行研制。对于液氧·液氢发动机,正在进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N-Ⅰ、N-Ⅱ运载火箭是用美国技术援助制造的.H-Ⅰ亦按美国许可证生产,因而其用途受到很大限制.为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日本H-Ⅰ火箭的研制中,特别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H-Ⅰ研制的重点是第二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以及惯性导航装置.1986年8月和1987年夏季H-Ⅰ分别发射成功.H-Ⅱ火箭虽然以H-Ⅰ的技术为基础,但两者的结构和特性有很大的不同.H-Ⅱ国产化程度达100%,性能更好,费效比和可靠性更高,能满足90年代空间任务的需求.对H-Ⅱ火箭的性能、研制规划及弹道和飞行特性作了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11.
H-I火箭简介     
1983年2月和8月日本用主力火箭N-Ⅱ从种子岛发射了一组(两颗)同步通信卫星(樱花2号a和b)。N-Ⅱ火箭能发射350公斤重的同步卫星。H-Ⅰ火箭将成为日本1985~1990年的主力火箭,它能发射550公斤重的同步卫星。H-Ⅰ火箭可以说是日本开始独立研制(尽管其中有些部分仍是仿制)大型火箭的里程碑,因为以前的N-Ⅰ和N-Ⅱ火箭的国产率仅50~60%,包括H-Ⅰ在内的第Ⅰ级部是从美国引进的,但日本对H—Ⅰ进行了一些改进,即第Ⅱ  相似文献   

12.
简讯     
《上海航天》2007,24(5)
MDA顺利完成KEI火箭发动机试验日前,美导弹防御局称已成功完成了动能拦截器(KEI)计划中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的重要试验。该试验于2007年9月6日在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的试验中心进行,是最近18个月来进行的第三次成功的第一级发动机试验。试验中,一级火箭发动机适时点火并完成了一次全程燃烧,达到了较高燃烧温度。KEI是一直径约1 m,长约11.8 m的三级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拦截器,可携带目前正在研制的未来多用途杀伤飞行器系统。该系统采用“射枪”方法———用安装在单枚导弹上的多个小型拦截杀伤器攻击敌方弹头,并可以迎击可能的诱饵或对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航天事业是从1951年固体火箭的研究开发开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试验到研制、从探空、微重力试验到卫星发射应用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日本还引进国外先进的火箭技术,发展大型固体助推火箭,以实现大型卫星的发射。在消化吸收国外火箭技术的基础上,日本目前正在全力自行研制H-2大型运载火箭,包括其所用的固体助推火箭,准备用这种火箭发射希望号航天飞机。此外,日本在未来固体火箭的大型化、无公害化、降低成本以及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也正在进行研究开发。以下对日本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液氢、液氧推进剂为非自燃燃料,需要一个外部点火能源。国外氢氧发动机,如美国研制的 RL10A3-3、J2、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欧洲的阿里安火箭第三级 HM-7试验推力室以及日本H-1火箭第三级的 LE-5发动机等,均采用  相似文献   

15.
在运载火箭中,发动机是最主要的分系统。它甚至可以决定整个火箭的性能和成本。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新研制的几种大推力发动机和上面级发动机的最新情况。这些发动机的研制思想和性能参数对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005年之前,在全球航天发射市场上将涌现出一批新型运载火箭,它们是美国的德尔它4系列和宇宙神5系列(均已投入使用)、欧空局的阿里安5改进型、日本的H-2A系列(已进行过5次发射)和俄罗斯的安加拉系列。这些新研制的运载火箭系列都非常重视大推力、无毒和无污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以用作芯级主发动机,如用于德尔它4…  相似文献   

16.
近来,有关空间运输与研究可重复使用火箭各种需求的增加,世界各国正致力于降低费用与提高可靠性的工作。在美国,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冒险号”以替代航天飞机,其二分之一缩尺模型“X-33”计划1999年进行第一次飞行。在日本,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RLV)的主要依据是建立在 H-2A 火箭技术之上,在研制空天飞机型 RLV 前,先研制 HOPE-X。计划研制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是采用液氢/液氧、推力980.665~1961.33kN,并具有调节能力的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液氢/液氧涡轮泵)的其他要求是工作寿命长,可靠性高。本文就可重复使用涡轮泵提出了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J-1型固体火箭。该火箭的第一级将使用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的H-2火箭的固体助推器,第二、三级及整流罩均使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M-3S2火箭的上部。这种火箭可将1吨左右的卫星送入低地轨道,预计将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H-3火箭两次发射失败中火箭组件出现的故障问题,并分析了失败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梳理日本H-3火箭的构型和研制历程,介绍了日本新一代氢氧动力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正在试制更大型的火箭发动机,并对单级送载的空气一液体发动机(ALRE)作基础研究.低温发动机的研制工作长达10年.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在1977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后,就开始研究H-I火箭.该火  相似文献   

20.
美国火箭公司(Amroc),正在加州美航天技术中心宇航实验室的试车台上继续试验其工业运载火箭(ILV)用的发动机样机。该公司希望在1988年完成该火箭发动机样机的试验、与美国空军签订最后的租赁协议之前,对这种运载火箭进行亚轨道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