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光 《太空探索》2001,(9):18-19
通过专用探测器,人类已对月亮表面进行了很详尽的测绘。因此,业余天文爱好者已没有必要再去绘制“月图”。但给月亮画像还是自有一番乐趣。大多数人画月亮是因为它的美景,或是将它看作“静物”来写生。 望远镜和天空 本文讲的画月均指使用典型的业余天文望远镜。从一定的角度上说,观测和描绘月亮(及行星)要比观测深空天体容易。由于月亮和行星亮度较高,所以天色黑暗和城市灯光都不会对画月有大的妨碍。  相似文献   

2.
孙文 《太空探索》2001,(9):20-21
自打中世纪起,就不断有观月者声称在月亮表面上看到了行影不定、转瞬即逝的光学现象。关于这些神秘“月光”的报道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现代。著名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把这种光称为月球瞬变现象,英文简称LTP。另外也有人称其为瞬变月球现象(TLP)。 在声称自己看到了月球瞬变现象的早期观测者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威廉·赫谢尔。1787年4月19日和20日夜里,这位天王星的发现者在月面上监测到了三个光点。他认为那是三座火山,其中两座处于休眠状态,另一座当时正在喷发。  相似文献   

3.
《飞碟探索》2006,(12):44-48
我们中国人自古对月亮就有特殊的情感,我们以月亮的盈亏来记日子,我们也以月亮的盈亏来比拟人间的沧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谁说不是呢?!难怪李白要举杯邀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了。不过,“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亮还有一面,从未面对人间。  相似文献   

4.
秦川 《太空探索》2014,(2):20-21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飞越38万千米征程,在天宇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后,轻盈地落在月面上。至此,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国家。  相似文献   

5.
月表磁异常区的分布是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月表电磁环境错综复 杂, 通常认为月球表面在特殊的空间天气条件下会带有数千伏电压. 以往的空间研究已经证实, 表面的带电与放电容易造成卫星仪器的异常或失联. 月表电场对电子 反射法有重要影响, 研究分析不同电磁条件下太阳风电子的运动轨迹,对月表环境 (电磁环境, 太阳风条件, 等离子体参数等)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细致. 通过模拟向月表运动的太阳风电子的运动轨迹, 分析了月表电磁环境的改变对太阳风电子反射 的影响, 并着重研究了月表电场对电子反射法遥感探测月表磁异常的影响, 为探测 月表电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LRO与LCROSS     
在2009年6月23日,NASA研制的造价为5.04亿美元的环月探测器(LRO)用了40分钟时间,成功地以椭圆形轨道环绕月亮一周后,停止了其推进器.  相似文献   

7.
丁宇 《太空探索》2003,(9):38-39
月亮,是我们地球的近邻,也是我们人类研究地外星球最多的一颗星球。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仰望星空下的月球时.除了嫦娥、吴刚、桂花树,我们埘她又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8.
月球是茫茫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称颂过它,也不知有多少神话传说把它捕绘成人间天堂,天上仙境。“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在中国流传了千万年。  相似文献   

9.
月球尽管被作为类地行星演化的最终形态的代表,被认为在25亿年前已经完全冷却,根据阿波罗时 代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的月球轨道器和着陆器获得的关于月球构造、火成活动、月震和内部结构等多种证据,表明月球从深层内部到表面仍然活跃,尚未彻底冷却“死亡”。这将完全改变人们关于月球演化历史和状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武轩 《太空探索》2014,(1):10-11
<正>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零窗口"发射升空;1时49分,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其实,这只是奔月之旅第一步。从升空到在月球表面虹湾区软着陆,嫦娥三号要经历约13天的旅程,而到最终"玉兔"号月球车释放还得经过三个重要环节:地月转移段的轨道修正、精准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和环月轨道的动力下降。环节一:轨道修正在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三号依靠此前的动力沿着轨道高速飞行,需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以消除轨道偏差。嫦娥三号原计划进行3次轨道修正,分别是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场景仿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部分,夜间海上飞行时,星空、月亮以及海面的倒影是独具特色的自然场景.为营造沉浸感强的夜海飞行虚拟现实系统,用粒子系统实现了星空的模拟,将星体动态闪烁现象演化为粒子生命的概念,并按照主导算法加扰动的思想实现星空随机性模拟;用特殊纹理融合算法模拟月亮及星月在海面的镜像,特殊纹理经过制作、着色和融合3个过程,并根据夜空景像在海面倒影的亮度衰减规律确定融合因子,将纹理和背景按照融合因子进行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了较逼真的夜海飞行虚拟现实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月尘的静电悬浮和迁移是Apollo时期留下的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其既是研 究月球表面物质演化历史的重要线索, 也是探月工程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月尘在月表环境下易因电子附着、光电效应、二次电子发射等过程带电, 并 在月球全球性静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运动. 但目前对月尘静电迁移过程的认 识还不全面, 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月尘静电特性的了解不够准确, 对静电迁移 过程的地面模拟不够充分以及对月球尘埃环境的探测较为缺乏. 未来需进一 步开展模拟月尘的研制, 月尘静电特性的分析, 静电迁移过程模拟以及尘埃 环境的探测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由于月面温度环境变化幅度较大,月面载荷需要通过被动热控装置有效控制其与外部环境的换热量,使其本体温度维持在工作或储存温度范围内。文章分析了月面载荷与外部空间环境换热方式;论述了低当量发射率多层隔热组件设计与结构组成;讨论了月面载荷最外表面辐射屏ε和αs特殊设计及对其表面辐射平衡温度影响;指出利用月壤恒温层及其特性,展开式外多层隔热组件可以在载荷所在月面处形成一个温度相对稳定的月面小环境,其平均温度与当地月壤恒温层温度相当。  相似文献   

14.
这张精彩的日全食影像拍摄于土耳其安达尔耶附近的安卓山,拍摄者是勤勉的天文摄影家Stefan Seip。这张数位影像记录了月亮穿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数个阶段。在最中间的定格,可见到月亮完全遮掩太阳的日全食,当时全黑的月面周围镶着太阳壮观的日冕。前景是在有阳光时拍摄的,它也是  相似文献   

15.
“嫦娥三号暠月面探测器上安装的地形地貌相机工作时直接暴露在月面高温环境下,受月表红外辐射影响很大,给热控设计带来很大难题。为解决设备工作时的高温问题,在外热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最佳散热位置暠为核心的热控方案,设备处于“最佳散热位置暠时能够获得较好的初始温度和最快的降温速率;另外通过把散热面布置在月表红外辐射热流最小的位置并在除散热面以外的其他表面包覆多层隔热组件这两个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减小月表红外辐射的影响。地形地貌相机在轨开机工作前的各飞行阶段遥测数据均满足存储温度指标要求并且有较大余量;开机工作环拍一周的遥测数据满足工作温度指标要求并且与热分析结果符合较好,初始温度与遥测温度数据偏差为-1灡7曟,温升速率和降温速率偏差分别为14灡9%和16灡9%。这表明该热控方案正确可行,可为后续中国深空探测类似热控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准确的月球表面温度分布模型对于开展月球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月球表面温 度模型还缺乏对完整月球表面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研究. 本文建立了一套计算完整月球表面温度的方法, 其中月球阳面温度采用Racca模型直接计算得到; 对于月球阴面, 将其沿纬度方向划分为若干区域, 每个区域的地表土壤采用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模型, 根据嫦娥三号着陆器太阳电池阵在轨环月阶段的温度数据, 修正得到月球表面土壤导热系数、密度及比热容, 通过数值计算求解一维非稳态热传导方程, 得出任意时刻月球阴面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嫦娥三号着陆器太阳电池阵环月阶段热分析结果与在轨温度符合较好, 初步说明本文建立的完整月球表面温度计算方法正确可行. 基于本文方法计算得到整个月球表面温度分布, 进一步研究了极月轨道太阳电池阵外热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天文档案里,对火箭发明之前月球奇诡现象的记录非常有意思。1064年,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在月亮离开太阳几天后出现在圆月背景中。1540年,很多人看见月亮上“就在它的两尖角之间”有颗星星。  相似文献   

18.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赴港前接受该报专访时表示,以“嫦娥”命名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也是向海内外科技界开放的工程。香港科学家对探月工程抱有极大的热情,其中许多人已经在航天领域做了有益的工程试验和科学探讨,此次赴港交流也是为了加深了解、加强合作,探月工程随时欢迎香港科学家参与。同时,也欢迎台湾科学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月球表面的辐射剂量是影响航天员安全和月表驻留时间的重要参数,通过对月表的粒子辐射测量可以为航天员的辐射安全防护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搭载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二年的观测数据得到:月表粒子辐射在硅中的平均总吸收剂量率为12.66±0.45μGy·h-1,中性粒子吸收剂量率为2.67±0.16μGy·h-1.辐射剂量率随时间出现缓慢的下降,LET谱的变化则很小.同时观测到了2020年12月太阳活动末期由于银河宇宙线福布斯下降导致的辐射剂量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高峰 《飞碟探索》2010,(9):26-26
<正>歪心眼的月亮阿波罗飞船上的航天员使用测震仪对月球进行了观测,发现从地质学角度来讲,这个灰色星体并不是一个完全死亡的地方。发生在离月表以下几千米深处的小型月震被认为是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有时会有碎片喷出月表,并伴有气体逃逸现象。科学家们认为,月球应该有一个炽热、部分熔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