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2篇
航空   296篇
航天技术   180篇
综合类   44篇
航天   2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虑辐射的化学平衡流驻点线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数值方法求解了化学平衡的高超声速粘性激波层驻点线流场。考虑了辐射和质量引射对流场的影响。辐射模型采用线和连续谱模型。文中讨论了引射率、头部半径、来流速度对壁面传热的影响。与有关文献结果比较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廖国宾 《宇航学报》2004,25(5):520-525,575
本文对质量矩控制导弹的动力学方程简化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详细阐述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介绍了径向基单隐层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补偿的算法原理,用Lyapunov理论证明了所采用方法的稳定性。在给出了质量矩导弹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和简化后的方程后,用所提出的方法设计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误差补偿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气球微重力研究是利用气球携带落弹进行模拟空间微重力的一种试验手段。 微重力落弹回收系统是为完成微重力试验后的落弹安全回收而设计生产的。文中叙述了微重力落弹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并对我国研制该项目情况作较详细的说明,对结构、伞系统,控制,程序等设计要点作了介绍,最后对四次升空试验结果作了综合说明,试验取得100%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着陆缓冲技术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着陆缓冲技术是空间飞行器返回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着陆缓冲装置可以明显降低降落伞的面积、减小回收系统的重量,同时大幅度降低飞行器着陆时的冲击载荷。近些年来,着陆缓冲技术有了些新的发展。文中对已有的着陆缓冲装置进行了分类,对每种类型的技术性能、使用范围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火星探测用降落伞研制过程以及在研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试验,并同时指出了试验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降落伞常用尼龙、聚酯类和芳纶等材料,在开伞过程中由于摩擦产生静电并具有保持静电的能力,分析和计算了静电对降落伞开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描述了美俄合作提出的一种低成本和低风险的载人返回舱概念。方案采用已有的硬件和技术,由美国负责电子设备和软件,充分利用俄罗斯在返回舱方面的技术和低成本。提出的这种返回舱概念是把联盟-TN按比例增大到可以容纳8位乘员,而且着陆系统增加了气囊,对伤病航天员的着陆具有更好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回收技术”在兵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航天器回收技术”在兵器上的应用事例,对一种水雷降落伞系统进行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轴对称降落伞稳定下降阶段的流场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降落伞的特点,通过3点假设(伞衣的薄膜假设、降落伞的轴对称假设和流场的定常 假设),将三维复杂流动问题,转化成二维轴对称问题,以节约计算时间。然后,建立轴对称降落伞的流体力 学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求解RNG(Renormalization Group)k-epsilon湍流模型下的N—S方程组,获 得与有关单位试验相吻合的计算结果。分析发现带顶孔的轴对称降落伞绕流和亚临界状态下带中心孔的 圆球绕流,在尾流区拓扑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轴对称降落伞模型,能够揭示降落伞流场 的本质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降落伞流场的流动机理和流固耦合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返回式飞行器为承受再入气动载荷和着陆冲击 ,采用具有防热层的刚性飞行器壳体 ,导致返回舱的质量和外形大于有效载荷的数倍。柔性可膨胀再入防热锥可解决上述不足之处 ,这种锥形返回舱在返回前进行充气改变其气动特性 ,使在返回过程中达到所需的气动参数和最终着陆速度。可膨胀再入防热锥技术能使有效载荷舱获得广泛用途 ,不但能使航天员、货物和昂贵的硬件安全返回地面 ,还能在载人飞行遇险时作为应急救生的有效措施 ,以及在未来火星探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