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航空   8篇
航天技术   22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薛海鹏 《今日民航》2011,(11):104-107
"我是个演员兼歌手,也做些生意,我的新闻占据了90%的娱乐八卦版面。我的个性呢,有创造力,喜欢夜生活,是个工作狂、购物狂,根据加州的记录,我还是个酒鬼……撇去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说,我没破产。我银行账户里有400美元存款,2万包万宝路,我真的以此为荣。"这是美国好莱坞女星林赛·罗韩面对镜头时的自我调侃。她是美国最受关注的It Girl,也是最具争议的明星。童星出身,很早便走红好莱坞。走红后负面新闻不断,很快成为美国"坏女孩"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国外的星际冒险电影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从最早的《从地球到月球》到最近的《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这些电影不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走进航天事业,也为航天工程贡献了很多奇思妙想。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可以把很多科学探索的设想"可视化",用来影响公众和国家权力机构,为航天事业争取社会关注和经费。  相似文献   
3.
麦子 《今日民航》2013,(5):80-84
正在前不久的第85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由好莱坞导演界"新人"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政治惊悚片《逃离德黑兰》击败了包括呼声甚高的《林肯》在内的其他8部提名影片,拿下最佳影片大奖。而这部电影讲述的美国特工营救人质的故事,其实是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主角托尼·门德兹也确有其人,只不过,这位传奇特工现在已经退休,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更让人惊讶的是,门德兹一家三口居然都是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雷虎 《西南航空》2011,(1):98-101
也许你对米高梅这个名字不熟悉,但是看电影时,片头那金色胶片环绕的狮子和它那一声狮吼肯定深深印在记忆里;也许你不熟悉米高梅三个  相似文献   
5.
余喆  刘杰图 《西南航空》2013,(6):110-113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为了赢得这个大市场,如今好莱坞可以改写剧本、重塑人物形象、到中国拍摄、甚至重用中国演员,而中美两国电影产业签下的合同也越来越多。"英国《独立报》在一篇题为《好莱坞电影加入"讨好"中国的内容》的文章中这么写道。  相似文献   
6.
AJ在 《今日民航》2012,(10):110-111
《艺术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故事梗概:上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有声时代来临,演员和整个工业都面临着脱胎换骨的变化。默片时期的大明星乔治·瓦伦汀,可谓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偶像,但对有声片毫无好感的他在经历了很多波折之后,还是和自己的制片厂分道扬镳。有声时代的新生代女星米勒红极一时,但米勒的走红不仅和乔治有关,她本人也一直为乔治的才华所倾倒。所以,为了帮助乔治重新走回舞台,米勒决定帮助他,而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也从此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7.
孔梁叶 《航天员》2012,(5):23-25
25亿美元的投资,先进的设备装置,独臂祈祷螳螂似的外形,运用空中起重机以类似于直升机吊装货物的全新方式着陆,扣人心弦的“恐怖七分钟”,这些往往只会出现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元素,却是“好奇”号在其8个月的火星之旅中创造的。在它长达2年之久的火星勘测任务中,又将为我们提供怎样的视觉盛宴呢?  相似文献   
8.
《航天》2010,(3):36-39
如果说《哈利波特》是人类想象力的试金石,电影《阿凡达》则是人类未来科技的一面镜子。新年伊始,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在全球热映。这部最新科幻大片打造了一个瑰丽神秘的世界,尽管人人知道这是虚拟的,可是它的逼真程度。  相似文献   
9.
牧牧 《今日民航》2011,(10):24-28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许文强、小马哥、赌神高进开始,周润发给我们几代人刻画了理想中东方男性潇洒与魅力的典范。经历了好莱坞10年的洗炼后,周润发逐渐回归大陆,并收获了他在国内的第一个奖——华表奖。不论戏里形象是儒雅或怪诞,红毯上的周润发依旧高大迷人、笑容温暖,更多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味道。孩子无邪的笑不难,难的是经过如此多之后还能笑得灿烂,那是看透人生的笑容,很难。  相似文献   
10.
生与爱之树     
dqu 《航空港》2012,(11):118-121
涕泗横流地看完《生命之树》,晚上躺在床上,身体还一直发抖。今晨醒来,许多镜头在脑中穿插交错,挥之不去。这部电影几乎点中了我全部的穴位:宇宙、音乐、生死。对给予我强烈震撼的作品,我都无法评论,我无法站在它们之外,而只能近乎感恩地写下零星的感触。导演本人一向拒绝在媒体露面,也从不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说明,但我相信自己得到了他所希望传达的信息,这信息本毫不晦涩,却似乎由于时代与文化的限制变得难以到达人心。泰伦斯·马利克(Terrance Malick)是斯坦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