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87篇
航空   579篇
航天技术   121篇
综合类   77篇
航天   18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三维内转进气道的内收缩流场与圆锥前体的外压缩流场的良好匹配,提出了一种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Double-modules Chin Inward-turning Inlet and Conical Forebody,DCII/CF)一体化设计方法,获得一种新颖的双发并置、侧向安装的DCII/CF一体化布局。针对该布局形式,开展了DCII/CF一体化构型与传统的单模块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Single-module Inward-turning Inlet and Conical Forebody,SII/CF)一体化构型的数值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CII/CF一体化布局不仅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了优秀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还有效避免了传统SII/CF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在Ma∞=6.0设计状态,DCII/CF一体化布局的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相较传统的SII/CF布局有了显著提高,从0.403提高至0.482;但由于前体附面层的排移,该布局的捕获流量略有降低, SII/CF的流量系数为0.956,该布局则为0.917。而在非设计状态,该布局形式同样具备较好的总压恢复性能,在Ma∞=5.0与Ma∞=4.0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别达到了0.586和0.682,明显高于SII/CF的总压恢复系数0.507和0.619。  相似文献   
2.
3.
4.
唐正府  张靖周 《推进技术》2007,28(3):257-260
利用地面模拟试验件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了两种进气方式对红外抑制器性能的影响。为了模拟直升机前飞和悬停两种状态,在模型上端开口,分别引入旋翼下洗气流和前端进气,对比分析了这两种状态下模型壁面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的大小。结果表明:引入速度为18 m/s的旋翼下洗气流使得模型壁面内外两侧均受到冷却气膜的保护,从而使壁面温度降低了36%;同时再引入流量为0.2 kg/s的前端进气,可使红外抑制器模型在3~5μm和8~14μm的红外辐射强度分别降低为原来的11%和28%。  相似文献   
5.
着重介绍了凝聚式过滤器的开发、设计及与空气压缩机厂原有产品在性能上是有区别的。新的凝聚式过滤器实现了对压缩空气进行切向进气,用丝网除沫器和精滤芯等代替原有的陶瓷管堆积过滤和毛毡缠绕过滤法。在过滤精度,气流均匀性阻力特性等性能上有一定优势,且成本低、数命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6.
王旭  张冬  王龙 《飞行力学》2020,(2):17-22
基于NACA0012对称翼型设计了前掠机翼、后掠机翼和平直机翼,采用CFD方法计算了3种机翼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通过压力云图和流线图分析了3种机翼的气动特性及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前掠机翼上表面的流动是由翼尖流向翼根,翼根首先出现分离,而后掠机翼上表面的流动是由翼根流向翼尖,翼尖首先出现分离,平直机翼由于受翼尖涡的下洗影响,翼根首先出现分离;在30°斜掠角下,前掠机翼形成了机翼前缘涡,表现出旋涡流态气动特性。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机翼之间的流动差异,有助于在飞行器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气动布局。  相似文献   
7.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在建设的第3航站楼(T3)南北长约3000m,东西方向最宽处756m。为方便东西航站楼两侧的联系,减少飞机滑行距离,航站楼被东西向滑行道切断分为3个部分,即T3A、T3B和T3C。环绕T3周边设置了缓冲带、服务车道、停车区域,共40m宽(简称40米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响应面法对高超音速飞行器前体进行气动优化设计,流场求解采用欧拉方程,并结合非结构动网格技术,便于适应复杂外形而且在每次外形改变后不必重新生成网格,有利于保证计算效率,响应面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来构造,数值结果表明由本文设计的前体/进气道布局结构简单,能获得更高的压缩率和总压恢复系数,以及更高的升阻比,该方法在多约束多目标条件下进行气动优化设计,设计质量较高,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Newton子迭代方法计算前飞旋翼粘性绕流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了直升机旋翼前飞非定常流场,为了同时保证计算的时间精确性和计算效率,时间推进格式采用了双时间推进方法,在该方法中,子迭代过程由十分高效的LU-SSOR方法完成,且使子迭代过程成为Newton子迭代,空间上应用中心平均的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为了模拟前飞桨时间的相对运动,网格布局采用了运动嵌套网格方法,应用本文方法对-悬停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尽管缺乏实验数据的验证,对-有升力前飞状态的数值模拟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舰载机前起落架突伸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舰载机前起落架的突伸运动,针对这个问题,文中建立了一个两自由度的质量-弹簧-阻尼器的力学模型。推导出突伸运动方程以及两种不同形式的双气室缓冲器的非线性气体弹簧力和油液阻尼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对已有试验结果的验算说明了本模型的可行性,利用该模型,用数值方法分析,校核了某舰载机的初步设计方案,计算得到了前起落架突伸运动的位置,速度曲线,并给出突伸期间飞机在甲板上的滑行距离和攻角的增量。文中还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