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190篇
航空   750篇
航天技术   269篇
综合类   150篇
航天   2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significance of external influences on the environment of Earth and its atmosphere has become evident during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on time scales of several hundred years, the cosmogenic isotope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Wolf-, Spoerer-, Maunder- and Dalton-Minimum indicates an increased cosmic ray flux. Because these grand minima of solar activity coincide with cold periods, a correlation of the Earth climate with the cosmic ray intensities is plausible. Any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nergetic particles on the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must address their transport to Earth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Earth’s atmosphere including their filtering by the terrestrial magnetosphere. The first problem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modern cosmic ray astrophysics, and corresponding studies began in the 1960s based on Parker’s cosmic ray modulation theory taking into account diffusion, convection, adiabatic deceleration, and (later) the drift of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global heliospheric magnetic field.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all of these processes determining the modulation of cosmic rays are depending on parameters that are varying with the solar magnetic cycle. Therefore, the galactic cosmic ray intensities close to Earth is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modulation of the interstellar galactic spectrum within the heliosphere. The modern view of this cosmic ray modulation is summarized in our contribution.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指出,在运用中心极限定理近似计算独立同泊松分布随机变量之和的概率时,通常只注意了取n适当大的值,从而导致了差异较大的不同结果。本文指出了不仅要使n适当的大,而且也要使nλ足够地大。当X_h是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时,也要考虑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50W变换器为例,分别从磁性元件的大小,功率管上的电应力、磁恢复问题,输出纹波及输出特性等方面,详细分析比较了组合式变换器与单端式变换器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具体数据,提出了正-反激组合式变换器具有电压应力低,磁性元件小,体积小,重量轻,输出纹波小及可靠性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光纤声光相位调制器(OF—AOPM)的频率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OF—AOPM的调相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制频率远离氧化锌压电薄膜的半波谐振频率的时候,光相位的调制不仅依靠径向应力。同时还依靠轴向应力。通过同时考虑径向和轴向应力的变化,得出了OF—AOPM在整个频率域范围内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特征结构配置法所揭示的线性多变量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配置自由度,求解具有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控制系统设计问题,使得闭环系统在具有任意给定的希望特征值集合条件下,性能指标达到极小。文中建立了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与闭环特征结构的关系,提出了逐个优化特征向量的算法,这一算法概念直观并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可以推广到一般的特征结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云峰  缪栋 《上海航天》2006,23(3):7-10,64
为减小导弹电液伺服机构滑模变结构跟踪控制中的抖振,研究了一种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FS-MVSC)方法。给出了模糊滑模控制器的构成,以及模糊化、模糊规则与推理、反模糊化处理的方法。在保持系统对参数变化和外干扰不确定强鲁棒性的同时,可使系统具有较优的动态响应和稳态控制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7.
李明孜  赵惠昌 《宇航学报》2007,28(1):113-117
伪码调相和载波调频复合信号因具有好的距离、速度分辨率和测速测距精度,所以广泛应用在雷达和引信中。在电子对抗中为了实施欺骗性干扰,必须有效地提取复合信号的参数特征,为此本文研究了FM-AM转换时频分析的理论及其实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伪码调相-载波调频复合信号进行了脉内特征分析。具体包括伪码调相正弦载波信号、伪码调相复合正弦调频信号及伪码调相复合线性调频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为5dB时,利用FM-AM转换时频分析技术,不但可以提取载波调频的特征信息,而且能够有效提取伪码的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8.
伪码调相与PAM复合测距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己斌  赵惠昌 《宇航学报》2004,25(2):152-157
介绍了PAM伪随机码的构成原理,推导了PAM伪随机码的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结合图形分析了它们的性质特点。设计了伪码调相与PAM复合测距系统,并分析了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各个阶段的信号形式。研究了复合测距系统的性能,详细推导了复合测距系统的信噪比增益。结果表明,与单纯的伪码测距系统相比,复合测距系统有更强的抗干扰性能和测距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最少量测条件下采用视线角速度q趋于零的指标函数和低阶等效辨识模型与快速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了战术导弹的平行接近制导律。这种最优制导律可以实现直接命中目标本体,实现一弹多用,可以用于反导弹的控制。能使制导装置简化并使其尺寸和重量减小,算法简单易于工程使用。经过大量数学和半实物仿真试验表明,上述成果可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  相似文献   
10.
李佳程 《上海航天》2002,19(2):24-26
简述对谐振腔光纤陀螺入射光进行频率调制的基本方法,采用洛仑兹公式来描述光纤陀螺的传递函数,结合输入信号特征,建立其频域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结果和相关仿真图形,以及关键参数的优化值和优化方向,再对全光路的结构提出具体的配置建议,仿真结果表明,谐振腔光纤陀螺具有良好的线性工作区间,精度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