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航空   223篇
航天技术   69篇
综合类   44篇
航天   4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低轨道带可变翼的平板型极高真空分子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计算了在低轨道自由飞行的平板型分子屏(WakeShieldFacility)加了可变翼后,分子屏后实验区的压力分布。计算中考虑了分子屏和翼材料出气对实验区压力的影响。本文并对加可变翼和不加可变翼、考虑出气和不考虑出气几种情形进行了计算和比较。我们的结果表明:给轨道分子屏加上可变翼后,其实验区的压力可比不加可变翼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压力达10-13Pa。本文的研究表明,这种给轨道分子屏加可变翼的模型对更好的利用分子屏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智能天线结构模糊自适应变形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登云  夏人伟  赵国伟  赵豫 《宇航学报》2006,27(2):245-249,267
基于dSPACE半物理仿真系统和所研制的压电作动器,设计并构建了智能天线结构实验平台,进行了结构变形控制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常规PID作为基本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将两种方法对应的不同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给的实验条件下,基于压电材料可实现对智能天线结构变形的控制,作动器控制变形量最大可达166μm;两种控制方法均可对结构变形进行控制,模糊自适应方法的绝对位置控制精度达到±0.5μm;应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对结构进行变形控制,较之常规PID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系统响应的超调量,缩短稳定时间,提高控制精度,得到更好的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我院新建综合教学楼在有限的建筑用地范围内,为满足各项功能要求的建筑设计思路及结构上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复合材料叠层结构剖面翘曲修正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传跃  诸德超 《航空学报》1992,13(9):484-490
 首先假设复合材料叠层结构的面内位移沿厚度方向为直线分布,然后根据剪切变形进行连续修正,获得逐步升高的各阶翘曲位移分布函数。文中以叠层梁为例,应用最小势能原理导出其静力方程和力的边界条件。在长度方向则采用升阶谱位移函数,进行了数值计算。所得叠层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的数值结果与精确解相比,表明本文方法有很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降低浇注温度或加入细化剂后 ,K4 16 9合金晶粒细化的微观组织、夹杂及缩松等的变化。发现同样加或不加细化剂条件下 ,浇注温度越低 ,一次枝晶主轴长度和二次枝晶臂距越小。而同一浇注温度下 ,化学法细晶试样一次枝晶主轴长度较普通试样的短 ,而二者的二次枝晶臂距无明显差别。晶粒细化后 ,晶粒形态由普通铸造组织中的树枝晶向细晶组织中的粒状晶转变 ,且合金中主要元素的偏析减轻 ,这均有利于提高细晶铸件机械性能。MC型碳化物和Laves相的尺寸、数量和形貌在晶粒细化前后变化不大。铸件中加入微量细化剂不形成夹杂 ,不改变合金相组成。此外 ,加细化剂不仅可使晶粒细化 ,同时铸件中的缩松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10):2575-258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compliant polymorphing wing capable of chord and camber morphing for small UAVs. The morphing wing can achieve up to 10% chord extension and ±20° camber changes. The design, modeling, sizing, manufacturing and 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wing are detailed. The polymorphing wing consists of one continuous front spar fixed to the fuselage and a rear spar on each side of the wing. Each rear spar can translate in the chordwise direction (chord morphing) and rotate around itself (camber morphing). A flexible elastomeric latex sheet is used as the skin to cover the wing and maintain its aerodynamic shape whilst allowing morphing. The loads from the skin are transferred to the spars using the compliant cellular ribs that support the flexible skin and facilitate morphing. Pre-tensioning is applied to the skin to minimize wrinkling when subject to aerodynamic and actuation loads. A rack and pinion actuation system, powered by stepper motors, is used for morphing. Aero-structural design, analysis and sizing are conducted.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lymorphing wing and the baseline wing (non-morphing) shows that chord morphing improves aerodynamic efficiency at low angles of attack while camber morphing improves efficiency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studies an auroral event using data from three spacecraft of the Cluster mission, one inside and two at the poleward edge of the bottom of the Auroral Acceleration Region (AAR). The study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file of the region’s poleward boundary, showing spatial segmentation of the electric potential structures and their decay in time. It also depicts localized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and field-aligned currents that appear to have remained stable for at least 80?s. Such observations became possible due to the fortuitous motion of the three spacecraft nearly parallel to each other and tangential to the AAR edge, so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 variations can be seen when the spacecraft enter and exit the segmentations, hence revealing their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AAR.  相似文献   
8.
磁流体湍流中存在多种相干结构,包括电流和涡旋结构。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有关磁流体湍流相干结构及其相关的能量传输的一些工作进行了介绍。不同于中性流体湍流中的管状结构,磁流体中的相干结构多呈现为片状,强电流片附近也存在强涡片结构。磁流体湍流中的能量级串使能量跨尺度从大尺度传递至小尺度;与中性流体湍流能量传输主要集中在相近尺度上不同,磁流体湍流除了动能传输,还有磁能传输,以及动能与磁能之间的跨尺度互相转换。研究表明,磁流体湍流中的能量传输及耗散具有强间歇性,集中在较小区域范围,且与相干结构存在关联。在存在背景磁场的情况下,磁流体湍流中的相干结构在背景磁场方向上被拉长,而同样方向上的能量传输受到抑制。在高马赫数的情况下,激波的产生会使能量传输明显增强,同时带来很强的间歇性,结构函数标度律远远偏离线性标度关系,并且随着阶数的增加,标度指数会达到饱和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试验气动力的弹性飞机舵面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珂  万志强  杨超 《航空学报》2009,30(9):1612-1617
基于非线性试验气动力和线性理论气动力对某飞机进行了气动导数和飞行载荷计算,分析了舵面操纵效率受气动力类型、飞行动压和迎角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舵面操纵效率、舵面操纵反效与翼面弹性载荷、弹性压差分布以及弹性气动压心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使用非线性试验气动力和线性理论气动力所分析得到的舵面效率具有较大的差别;受到结构弹性变形的影响,随着飞行动压的增加,舵面的操纵效率不断下降,副翼甚至会出现操纵反效现象;在使用非线性试验气动力进行分析时,飞行迎角对于舵面操纵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在使用线性理论气动力进行分析时所不能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薄壁结构的加筋布局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拓扑优化方法研究了薄壁结构的加筋布局优化问题.考虑到航空航天领域薄壁加筋结构的大量使用与结构形式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有限元自由网格剖分的加筋设计新方法--几何背景网格法.该方法一方面通过定义几何背景网格的大小,实现了加筋设计域内任意离散网格沿加筋高度方向的布局参数化定义;另一方面,通过背景网格曲线坐标系下的定义,实现了三维曲面薄壁壳结构的加筋布局设计.采用该方法分别对平面结构与曲面薄壁结构进行了以结构刚度最大为目标的加筋优化设计.数值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获得合理的加筋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