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2篇
航空   447篇
航天技术   26篇
综合类   52篇
航天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我所自行研制的FWD—Ⅱ型落锤式弯沉仪的自动测试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研制、应用的意义,说明了用工控机及其接口模板实施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系统工作软件的构成和实测结果。由于采用了有效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设计,使整机达到了较高的测试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一种亚超音速机翼最佳弯扭综合设计的计算方法,它应用了有限基本解方法。分别在亚超音速各选取一个设计点(M数和C_L),进行机翼弯扭设计,其目的是减小与升力相关的阻力。在此基础上,顾及亚音速和超音速这两个设计点的气动力特性,还要兼顾到飞机其它性能和结构上实现的可能性,进行机翼的综合设计。本文分别给出了亚音速最佳弯扭设计,超音速最佳弯扭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计算结果。经过分析表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通道进口雷诺数和总出流比对带肋和双排出流孔通道流量系数和压力分布的影响。实验研究的通道入口雷诺数为3×104~1.5×105,通道总出流比为0.09~0.22。结果表明:通道总出流比较小时,流量系数沿流向减小。通道进口雷诺数增加,流量系数先增加,之后基本不变;通道总出流比较大时,流量系数基本不变;各工况下总压系数沿流向依次经历迅速减小、基本不变、继续减小的过程;沿流向各位置上的总压系数在通道进口雷诺数为6×104~9×104时最小;出流比增大,沿流向各位置上的总压系数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4.
1.您被称作“弯扭叶片之父”,这一称呼本身表明了您所取得的成就。然而,您从前苏联回来不久就遭遇了十年动乱,研究工作停止了十年,这段经历对您当时的工作有什么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您的经历将会给他们很好的启示,请您给他们一些建议。王院士:弯扭叶片之父的称呼,我原本不知道,是中央电视台来拍了1部纪录片,放映前也没征求我的意见,也没让我看具体内容,突然在第10套节目中就出现了这么个称呼,这么称呼我也不好意思,虽然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6.
开展了矩形通道内微小狭缝肋的换热和流阻性能的多目标优化研究。选取缝宽、相邻缝间距、狭缝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与壁面距离四个参数作为优化变量,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获得了Pareto最优解。分析了Pareto最优前沿面上四种优化方案下微小狭缝肋的流动和传热热特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微小狭缝肋的换热能力与实心肋相当,而流动阻力有所降低,肋壁的换热均匀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采用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加工的静气动弹性模型进行了高速风洞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的柔度矩阵、气动力、表面压力、弯/扭应变信号及弯/扭变形,为静气动弹性模型刚度试验、弯/扭应变信号测量、模型变形视频测量(VMD)及风洞总压控制等静气动弹性风洞试验能力的提高积累了经验,为飞行器静气动弹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平台。研究表明:静气动弹性模型较刚性模型升力线斜率及襟副翼效率下降、气动焦点前移;静气动弹性模型与刚性模型表面压力差异明显;在小迎角范围内,静气动弹性机翼模型弯/扭应变信号随迎角增加基本呈线性变化;在正迎角时,大展弦比后掠机翼静气动弹性模型的剖面扭转变形使有效迎角减小,剖面越靠近翼尖弯/扭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8.
叶片反扭对跨声速大涵道比风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慧  沈真  郑赟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1):100-105
使用基于流固耦合算法的叶片反扭程序,考虑了非定常气动力对叶片变形的非线性作用,研究了叶片反扭对跨声速大涵道比风扇性能的影响.以冷态叶型为起点,先计算离心力作用下的叶片变形,在此基础上使用流固耦合程序获得非定常气动力作用下的变形.考察了3个转速下叶片的动态变形对大涵道比风扇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跨声速工况下,叶片表面激波位置的变化对叶片反扭角有很大作用,在考察的转速范围内,堵塞点使用设计叶型计算的流量大于动态叶型下的流量,数值达7%,将导致发动机起飞推力小于预测值.结果表明在大涵道比风扇设计阶段,预测气动性能使用准确叶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收纳比轻型可展天线的工程需求,提出了一种口径为0.5 m、收纳尺寸为1.5 U(10 cm×10 cm×15 cm)、质量小于0.5 kg的X波段抛物面缠绕肋可展天线结构.抛物反射面由缠绕肋、金属反射网和网面边索3部分组成,其中缠绕肋既是反射面展开的驱动元件,又是金属反射网的固定边界.缠绕肋截面采用C型截面.对C...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机腹双弯涵道在低速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通过试验得出:随出马赫数的增加,机腹双弯涵道出截面的总压恢复系数不断下降,紊流度、稳态周向畸变指数和综合畸变指数均上升.出马赫数为0.38时,进气道出总压信号的功率谱在243Hz处存在峰值,内通道发生了局部流动分离.相对于地面抽吸状态,该涵道在低速大迎角状态下具有较高的总压恢复系数,缺点是综合畸变指数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