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航空   4篇
航天技术   1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门蜀道     
《西南航空》2004,(4):24-25
剑门蜀道曾是两千多年间川陕交通的唯一通道、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智慧财富在此汇集.再由此散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峻非凡的地势使得无数智将谋臣黯然低首,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这里.大诗人李白留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慨叹。峰峦叠嶂.峭壁摩云,这里的奇美俊秀也让无数诗人留下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2.
陈静  张衡 《西南航空》2011,(1):76-79
古琴俗称七弦琴,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弦乐器之一。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琴韵已和山水、诗意、情景相融,和儒道释相通,深深浸淫在博大精深的  相似文献   
3.
尹墨怀 《西南航空》2012,(6):116-119
我带领一帮陕西的青年诗人,沿108国道川北段的古蜀道旅行。古蜀道曾是诗人、商贾、将士北上的必经之路,故此称为驿道,沿途所经城、镇也就有了驿城的意思。这南来北往的,吃、喝总是个大问题!当时脑子里便闪出个念头:易中天先生《品三国》单单忽略一样——“川北三国菜肴”。  相似文献   
4.
洛阳唐三彩     
张钰昱 《西南航空》2006,102(7):106-110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在勘探陇海铁路时,意外地在洛阳附近发现了许多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釉陶随葬器。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考证,认定它是唐代的陪葬品,始烧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两宋。因始烧于唐代洛州河治地带(今日的黄河和洛河一带),又以黄、绿、红三彩为主釉色,故称其为唐三彩,后来名扬天下的唐三彩从此走向世界。[编按]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两国人民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在日本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结合文献资料,从宏观上回顾了10世纪以前的中日物质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与日本发现的唐代铜镜为主要依据,在微观上对中日物质文化交流的实态、意义以及日本民族对待先进外来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的态度进行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在隋唐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备受后人推崇的书法名家.孙过庭在书法创作方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在唐代的众多书法家中,他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人物.通过分析和研究孙过庭的草书作品及其书法理论论著<书谱>,探寻孙过庭在书法创作和研究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航空港》2011,(3):64-67
耗资55亿美元打造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2月17日下午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受邀为状似莲花的艺术科学博物馆(ArtScience Museum)开幕,他用手中的金色钥匙打开滨海湾金沙朱门的大锁,藏于朱门后的巨型"莲花"缓缓展露,象征这所以绮丽姿态伫立在滨海湾旁的艺术科学博物馆正式开幕。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是新加坡的新文化地标,今后也会成为国际著名展览的展所。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创作了与自然有关的不朽名篇,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从大自然中得到无尽的愉悦。通过赏析英国、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诗作,分析二人诗作的相同之处,研究大自然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悟读走马塘     
某一天,西南交通大学的季富政教授,这位一生致力于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学者.在走马塘考察时,说了一句话:在走马塘,我走不动路了。这位赋有诗人气质的建筑学家.虽然往往发现普通人发现不了的美,并用诗人的语言加以赞叹,但他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一个村落,还是头一次。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两国人民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在日本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结合文献资料,从宏观上回顾了10世纪以前的中日物质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与日本发现的唐代铜镜为主要依据,在微观上对中日物质文化交流的实态、意义以及日本民族对待先进外来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的态度进行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