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26篇
航天技术   4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新型嵌入面航向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机翼外侧上/下表面分别设计了一组中等后掠角嵌入面,并对其跨声速时的航向控制效果及其流动机理进行了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上嵌入面可在小迎角范围通过轴向力和侧向力的共同作用提供稳定的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控制;当α6°时,由于嵌入面逐渐处于前缘涡的影响范围内,在前缘涡的吸力作用下,嵌入面航向控制效果迅速下降,直至失效,且进行航向控制时存在不利的滚转耦合;下嵌入面可在全迎角范围内提供稳定的偏航力矩,实现航向控制;通过在小迎角范围内使用上嵌入面,α6°时使用下嵌入面,不仅可在全迎角实现航向控制,且不影响飞机的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复合材料机翼中刚心轴线的位置.建立一系列的复合材料机翼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刚心轴线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分布、展弦比和后掠角的变化对机翼刚心轴线位置有较大的影响,前后梁的位置、铺层形式、铺层比例和铺层顺序的变化对机翼刚心轴线位置的影响相对较小. 本研究将为复合材料机翼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后掠角复合材料机翼的气动特性,建立了载荷模型;采用 K方法通过 Theodorsen函数推导得到了机翼颤振速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 0°、5°、10°、15°、20°、25°和 30°共 7种不同后掠角机翼的模态,得到了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仿真计算得到了机翼的颤振速度和发生颤振时翼尖的最大垂直位移。结果显示:机翼后掠角为 15°时,其颤振速度和翼尖最大垂直位移均在安全范围内,因此,后掠角 15°,展弦比为 26的机翼为飞行器机翼设计最优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安装在大后掠角机翼上的涡流发生器控制流动分离的问题,采用雷诺平均纳维 斯托克斯 (RANS) 方程以及剪切应力传输 (SST) 湍流模型,通过搭接网格技术,对带有涡流发生器 (VG) 的大后掠角机翼进行数值模拟,分析VG的安装位置对大后掠角机翼边界层分离的控制机理及气动特性影响。研究发现VG的作用仅仅在其周边边界层内部区域,影响范围小,在弦线方向安装VG存在最佳布置位置。VG必须安装在靠近气流将要分离的高能量区域,才能有效的抑制气流分离,达到增升减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迎角、侧滑角、后掠角等概念的几何意义进行确认,从几何上确定了各迎角间的关系,在不改变几何意义的基础上对有侧滑和无侧滑时的迎角关系式进行近似处理,并运用目前通行的方法推导了由侧滑导致的后掠翼飞机的滚转力矩公式,对后掠翼飞机横侧静稳定性的分析提出一种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大型飞机除协和号等客机和变后掠翼轰炸机外,大多数大飞机还是亚声速飞行器.由于这些飞机有载重量大和航程远的要求,因此大型飞机在气动布局上有其类似的设计特征.另一方面,因大型客机、运输机和轰炸机的不同用途又有各自不同的布局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水槽中利用激光片光源及荧光素钠染色液显示方法 ,研究了圆柱、机翼与平板交接区及后掠圆柱、后掠机翼变迎角情况下的干扰流场结构、特性及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除Re数之外模型迎角、后掠角等参数对干扰区马蹄涡特性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后掠圆柱及后掠机翼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类既不同于马蹄涡也不同于卡门涡的空间稳定发展的三维旋涡系即背涡。讨论了干扰背涡产生的机制及其与马蹄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复合材料机翼中刚心轴线的位置。建立一系列的复合材料机翼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刚心轴线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分布、展弦比和后掠角的变化对机翼刚心轴线位置有较大的影响,前后梁的位置、铺层形式、铺层比例和铺层顺序的变化对机翼刚心轴线位置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为复合材料机翼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无尾飞机翼尖失速的特点,包括与其他布局形式共有的和自身特有的特点,重点是翼尖失速对无尾飞机飞行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后掠角和尖削比这两个机翼外形参数对翼尖失速特性的影响。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出发,根据2种不同的思路,综述了5种解决翼尖失速的方法,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原理。最后提出改善无尾飞机翼尖失速特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志光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10):2176-2182
为进一步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性能,提出了变侧压角与变后掠角+变侧压角两种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Ma=6,Ma=4下的流场结构及总体性能开展了研究,并与常规平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性能要明显优于常规平面压缩进气道;采用变后掠角+变侧压角设计的曲面侧压式进气道具有前掠与后掠两种进气道的优点,能显著提高进气道高低马赫数下的性能.计算发现,Ma=6设计点下,变后掠角+变侧压角曲面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较常规进气道提高4.1%,总压恢复系数提高5.3%;Ma=4来流条件下,流量系数提高6.3%,总压恢复系数提高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