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航空   6篇
航天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航空计测技术》2010,(5):56-56
今后,病人做CT不仅有望更方便有效,而且辐射也可能会大大降低。记者近日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取得了“近二十年来X射线成像的重大突破”,它弥补了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对轻元素材料不敏感的不足,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医疗诊断等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高能束流加工技术是由物理科学、机械与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起来的高智能、高柔性、低能耗、高清洁的先进制造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1-2].高能束流是指在自由空间可定向传输的高能量密度的束流,如激光束、电子束、离子束及等离子体等.高能束流加工技术是指利用高能束流使材料产生加热、熔化、气化、等离子体等物理现象而达到对材料进行去除、连接、生长和改性等目的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多尺度、选择性、非接触、三维高精密、灵活性强、材料适应性强,可实现极端条件制造.  相似文献   
4.
名师风采     
刘永,教授,1983年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系任教至今,现任信息科学系主任。  相似文献   
5.
构筑"数字地球"促进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迎接21世纪的历史时刻,我们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专家亲切聚会,展示“数字地球”相关领域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探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对“数字地球”理论、技术、应用等各方面的认识,展望“数字地球”的前景,倍感欣慰。“数字地球”既...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中国科学院联合19个部委以及中外相关机构在北京发起召开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至今,中国数字地球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20年来,中国数字地球蓬勃发展,对“数字中国”和“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于201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亲历中国数字地球20年发展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主席郭华东院士表示,20年来数字地球理论与技术在全球引起广泛重视并取得长足进展,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说,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融合的交叉领域,数字地球和地球大数据是定量化研究地球、深度认识地球、科学分析地球的先进工具。  相似文献   
7.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是2006年3月在原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成立于2001年9月,在原数学教研室——先后曾名基础课部、师范部、基础课一部、应用工程系下属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而而成)的基础上改组而成的。下设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大学数学教研部、数学实验室等部门,完成专业学生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全校研究生及本、专科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常金玲,女,1967年生,河南巩县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信息科学学院信息教研室主任,中国信息系统协会理事。多次荣获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相似文献   
9.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情报学学科点筹建于1984年,原为科技情报(信息)专业,1986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004年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新专业重点抽查评估,2006年被评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名牌专业,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以推动陕西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为导向,开展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探索研究,推动智能机器人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前瞻领域的交叉研究,促进智能机器人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实现智能机器人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协调并重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04专项、国家863计划、陕西省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75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