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航天技术   1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球坐标下二维三分量理想MHD模型,研究部分开放多极背景磁场中日冕磁绳的灾变现象.背景磁场由含3个闭合双极场的冕流和带赤道中性电流片的开放场构成,磁绳位于中心双极场的下方,其特性由环向磁通和轴向磁通表征.对给定的环向磁通,存在轴向磁通的一个临界值;对给定的轴向磁通,也存在环向磁通的一个临界值.在该临界值以下,磁绳附着于太阳表面,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该临界值一旦被超越,磁绳将脱离太阳表面向上喷发,说明部分开放多极背景磁场中的日冕磁绳系统存在灾变现象.本文算例表明,灾变点对应的磁能阈值超过对应部分开放场(中心双极场开放,两侧的双极场仍维持闭合)能量约15%,其超过部分可为日冕物质抛射一类太阳爆发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2.
对1978年8月27至28日期间观测到的磁云与尾随高速流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值模拟,基本拟合了1AU处的观测剖面。模拟结果表明,磁云-高速流系统将导致前向快,慢激波和后向快激波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耀斑激波传播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一维磁流体力学模型和激波装配法,分析耀斑激波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特性和激波下游区的波动结构,并就激波装配法和激波捕捉法的模拟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维三分量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线性无力场对电流片的自发重联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片的背景场(无力场)对重联的拓扑位形有重要的影响,当无力场因子达到一定值时,在模拟区域内出现大范围的磁岛,磁岛厚度随时间的发展而增加,而无力场因子较小时则没有磁岛形成。当无力场因子为零时,即回到普通的位场情形的单x线重联,位场情形磁场拓扑位形与Scholar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磁流体力学的共面黎曼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MHD黎曼问题的求解对分析行星际扰动演化趋势和激波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HD共面间断可以分解为前后向快慢激波、中心简单波和接触间断的假定,提出MHD共面黎曼问题的一种三参数迭代解法,运用该解法实现纯法向速度间断的分解,并初步探讨该解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此仪器为测量辐射带电子分布,估计空间电子对卫星仪器设备的损伤效应而研制。 仪器分三个能挡,即E_(e1)≥0.25MeV,E_(e2)≥0.5MeV,E_(e3)≥0.8MeV。探头部分采用三块贯穿式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构成望远镜式结构,具有高的分辨率,噪声低,线性响应好等特性,能够将电子信号和其他带电粒子(如质子、α粒子等)产生的干扰信号可靠地区别开来。 仪器经过校准、环境实验以及在卫星上实际使用,性能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取得了一系列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轴对称磁静平衡态被广泛用来描述不同尺度的恒星大气结构。对这类平衡态,可引入所谓磁通量函数来描述磁场,它满足一变系数、非线性椭圆型方程。迄今为止,人们只就线性情况的某些特例给出该方程的解析解;对较为复杂的情况,特别是非线性情况,还未找到有效的办法进行解析处理。本文将应用微变换方法求上述变系数、非线性方程的相似解,并给出普遍结果。有关特解的具体形式及对太阳大气的应用将在本系列的下几篇论文中另作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圆柱坐标并假定总压力(气压和磁压之和)只与高度有关, 求得了三维两分量磁静平衡方程的通解.通过调节这一通解中出现的两个任意函数可得到各种特解.在应用这种特解去解释有关太阳物理现象时将不受小扰动条件的限制.同时, 我们找到一组特解, 可定性解释黑子内部的纤维结构和黑子外形的非轴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从Bernstein磁流体力学能量原理出发,讨论圆柱坐标下一类带奇异电流密度面的一维单参数无力磁场的稳定性,这类无力磁场在参数空间同时存在稳定区和不稳定区,其稳定性完全由磁螺距在圆柱轴邻域内的径向分布决定,与位于磁场边界处的奇异电流密度面无关。  相似文献   
10.
磁流体斜激波的汇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磁流体快、慢激波的汇合作用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两个前向快激波汇合之后,形成一更强的前向快激波,尾随一前向慢稀疏波、一正接触间断(后侧密度大于前侧)、一后向慢激波和一后向快稀疏浚。(2)两个前向慢激波汇合之后,形成一更强的前向慢激波,尾随一正接触间断、一后向慢稀疏波和一后向快激波2在前向慢激波前方出现一前向快波,它或为稀疏浚(中、小激波角情况),或为激波(大激波角情况).(3)前向快激波会追上前向慢激波而发生汇合,之后互换位置且强度减弱,尾随一正接触间断和一后向稀疏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