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95篇 |
航天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航改燃气轮机在调试中多次出现振动超限问题,通过对振动信号作FFT分析及相关部件分解检查,发现了转子不平衡、联轴器径向跳动超差和负载压气机可调叶片内环碰磨等故障.为此,采取了相应措施,最终减小了振动,保证了试验安全. 相似文献
2.
肋开孔高度对大宽高比矩形通道流动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获得大宽高比矩形通道内开孔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开孔肋的肋高e/Dh=0.188、开孔率β=0.131时研究了通道的摩擦系数、努塞尔数等参数随孔排高度和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实体肋相比,开孔肋能够减小通道的摩擦系数并提高其壁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但是传热增强因子有所减小;随着孔排高度的提升,通道的摩擦系数单调减小,壁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增大,而传热增强因子则先增大后减小,因此存在一最优孔排高度(h/e)opt=0.65使开孔肋的强化传热综合指标达到最大值;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开孔肋通道的摩擦系数缓慢减小、换热逐渐增强,这与实体肋的变化规律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3.
4.
5.
6.
随者航空技术的发展,设计出高性能、长寿命的发动机以适应未来战争及民用航空的需要已成为各国航空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近20多年来,由于材料性能的提高,特别是冷却技术的发展,使涡轮前燃气温度T4*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目前性能先进的燃气轮机的已高达1850K以上,增压比已高达25以上,再过20年,TLC将高达30以上,TLC可望高达2400K,推重比可高达到15~20,这就为燃烧室等热端部件(包括涡轮)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预测气体燃料贫油熄火边界的半经验公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考察采用气体燃料时,火焰体积(FV)模型对贫油熄火边界预测的适用性,推导了气体燃料的FV模型。经过对7种典型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即采用双径向旋流器和双轴向旋流器,分别改变一级旋流器、二级旋流器的进气面积和主燃孔的个数)进行验证实验,并与液体燃料FV模型和Lefebvre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模型虽然基本都可以用于气体燃料贫油熄火边界的预测,但各自的预测精度不同。在实验范围内,气体燃料FV模型、液体燃料FV模型、Lefebvre模型的预测精度依次为±5.6%,±6.9%,±7.1%。气体燃料FV模型在预测气体燃料的贫油熄火边界时有最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微型燃气轮机在变工况条件下的传感器信号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了基于1簇卡尔曼滤波器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基于V字研发流程,使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开发了Simulink微型燃气轮机部件级仿真模型,设计了变负载条件下的传感器故障诊断与隔离系统。基于全数字仿真平台和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对模型以及故障诊断与隔离系统进行集成验证。结果表明:基于MBD方法的全数字仿真及硬件在环仿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能够快速实现模型转换及验证,为微型燃气轮机控制算法开发与硬件在环验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国外燃气轮机发展途径及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外燃机五十年来的发展途径,指出轻型燃机走航机改型之路,重型燃机走移植航机技术、与航机厂商合作开发之路,运用航机技术促进燃机工业的快速发展,这是西方先进国家发展燃机工业的成功经验;总结了航改燃机改型设计的8种途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重型燃机的发展经验;展望燃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出可供学习借鉴的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10.
《航空发动机》2014,(1):F0002-F0002
<正>1961年6月出生,自然科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空发动机》主编。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中航工业空天发动机研究院有限公司燃气轮机技术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防科技工业\"51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委员,轻型燃气轮机委员会主任,全国燃气轮机标准化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理事,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多型燃气轮机总设计师。曾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等7项;2012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获\"航空报国金奖\"等中航工业和省部级荣誉奖项10余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20篇,合著出版专著3部,发表专利9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