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篇 |
免费 | 100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20篇 |
航天技术 | 19篇 |
综合类 | 30篇 |
航天 | 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整体叶盘叶型电解加工流场设计及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加工(ECM)是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制造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电解液流场稳定性是影响电解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核心因素。本文在分析原有的二维流场基础上,针对流体在不同流道截面下的流场状态,提出了一种三维复合电解液流场模式,即三股电解液分别从毛坯进气边、叶盆叶根、叶背叶根流入,由排气边交汇流出。采用有限元法对三维复合流场及两类二维流场开展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复合流场改善了流道突变区域流场状态,有效抑制了二维流场的流场缺陷,有助于提高流场稳定性。对加工区液体流态进行了判断,其结果显示三维复合流场可以满足电解加工要求。开展了3种流场模式的加工速度比较实验,三维复合流场达到的进给速度最高,较二维流场可显著提升加工效率。采用三维复合流场开展了多叶片扇段加工,获得了较好的重复精度与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建筑形象设计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建筑的不同立面,并提出:要关照建筑的整体形象,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次电池壳体整体塑压工艺的实施过程、材料性能的选择,系统地论述了一次电池壳体采用整体塑压工艺的可行性。根据产品零件设计的要求,在满足塑料件成型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局部地改变了零件的结构形状,并合理地设计模具结构,经注塑工艺试验,表明一次电池壳体整体塑压工艺达到了产品设计要求,缩短了生产周期,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5.
整体叶轮数控展成电解加工阴极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整体叶轮数控展成电解加工阴极的结构形式,重点给出内喷式阴极的设计方法,这对完善整体叶轮的数控展成电解加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要针对线性摩擦焊制备整体叶盘的方法,利用在研发动机结构形式,设计了模拟样件;结合焊接设备、焊接夹具现状,设计了多种焊接接头,并进行了分析择优;采用强度分析和振动分析等手段,确定了焊缝位置范围;通过模拟样件的振动疲劳试验,对不同焊缝位置进行了性能评价,获得了较优的焊缝位置,为后续开展整体叶盘线性摩擦焊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设计和性能考核试验表明,焊缝位置在43 mm处较优. 相似文献
7.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性能卫星整星天线测试场.1月25日正式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评审验收。该项目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卫星整星在紧缩场测试上的空白.提高了我国卫星制造业的综合基础能力.提升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形象.为中国卫星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9.
整体叶盘的表面完整性对航空发动机的服役性能和寿命影响巨大,而抛磨技术是用于实现整体叶盘成性制造的一类关键技术。针对整体叶盘成性制造后不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从材料特性、结构特征、加工要求3个层面分析了整体叶盘的抛磨特点;综述了手工抛磨、数控抛磨、磨粒流抛磨、磁力研磨、滚磨光整加工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抛磨效果,对比分析了各类抛磨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叶盘抛磨技术的发展趋势,即探索形性协同式、多工序组合式的抛磨工艺,实现抛磨工艺的智能决策化,并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师院校师德建设动力主要包括由上而下的拉动力、教师加强自我修养的自动力和教师所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推动力,以及由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殊性引起非高师院校和社会对其师德状况的较高预期而形成的促动力等。这些动力在高师院校内会通过动力开发、动力转化、动力反馈等环节运行并从不同层面给予师德建设以推动。新时期高师院校构建师德建设动力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师德准入、师德评价、师德考核、教师职业荣誉感培育等制度设计整合进动力系统之中,并使其相互融合及良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