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0篇 |
免费 | 504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110篇 |
航天技术 | 186篇 |
综合类 | 142篇 |
航天 | 20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考虑我方高价值飞行器面临对方拦截器拦截时,发射两枚防御器对拦截器进行拦截的情形。针对对方拦截器采用扩展比例导引律,在4个飞行器均具有一阶线性动力学特性假设下,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能在拦截末端施加相对拦截角的显式协同制导律。显式协同制导律将高价值飞行器和两枚防御器三者的协同考虑在内,给出了三者最优控制输入的解析解。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制导律能使两防御器成功拦截敌方拦截器,且在拦截末端施加一个相对拦截角。通过与只考虑两防御器协同的隐式协同制导律进行比较,可发现显式的协同制导律在控制要求和能量消耗上,要优于隐式的协同制导律。此外,还验证了在不同发射条件下的协同制导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WM-80/φ273毫米火箭炮的扭力平衡机为背景,讨论了扭力平衡机的基本原理及其设计的一般情况。通过对Mp,Mq0和Mq等参数的确定,分析,为同类型产品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3.
在发射的主动上升段,由于天线罩突出卫星密封舱表面,天线罩将承受气流冲刷作用,为了准确设计天线罩抗力学环境,需要对上升段天线罩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根据具体的弹道参数,卫星上升过程中最大动压对应的马赫数约为1.4,基于此选择动压最大的马赫数段(Ma=1.0~1.8),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计算分析了定常状态下天线罩在不同马赫数、不同迎角下的气动力载荷和力矩载荷。结果表明:随着马赫数的增加,天线罩所承受的气动力载荷和力矩载荷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气动力载荷出现在Ma=1.2,大小约为435.5N,最大力矩载荷出现在Ma=1.4,大小约为14.5Nm;随着迎角的增加,天线罩气动力载荷呈现增大趋势,但增幅较小。在实际飞行中天线罩的局部或全部已经淹没在火箭弹身的边界层中,因此弹身的存在对天线罩的迎角效应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4.
针对导弹拦截机动目标时要求限制终端攻击角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张干扰观测器(EDO)的有限时间收敛制导律.考虑拦截时弹目相对运动关系,将导弹速度的时变、未知的运动目标加速度视为扰动,采用EDO对干扰进行实时的观测和补偿.通过引入快速跟踪微分器解决制导律中所需期望视线角速率无法直接获取的问题.同时,在制导律性能分析中引入了滑模捕捉能力的概念,分别对不同攻击场景和不同运动形式的机动目标进行拦截仿真,结果表明该制导律有良好的制导性能和鲁棒性,并与其他的制导律进行仿真对比,其所需过载小,脱靶量小,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85.
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随着攻角的增大,吸力面分离位置提前,射流出口与分离区间的距离减小,PJV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附面层内低能流体与主流间的动量交换,使得壁面涡结构得到重新组织,并进一步影响通道涡、集中脱落涡等涡系结构的发展,从而推迟流动分离、减小损失。在综合考虑变攻角流场特性的前提下,应使PJV的作用位置位于分离区上游不远处,所研究的最佳射流位置位于叶片前缘上游40%轴向弦长处。 相似文献
86.
采用在细长体顶点处添加扰动块的方式使细长体的绕流具有确定性.研究了在大迎角下,后 掠翼对细长体绕流结构和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30°迎角时,细长体中段背 风侧的流动和压力分布受到后掠翼与头部背涡的双重控制.在迎角α=40°~60°范围内 , 后掠翼对细长体中段绕流起主控作用,使细长体中段背风侧流动呈现完全分离流状态,使得 中段背风侧的压力分布保持为均值. 相似文献
87.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2A12,5A06和7A04铝合金在中性和酸性(pH≈5)连续盐雾环境下的腐蚀过程。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接触角表面分析仪观察其金属相界面处的腐蚀形貌和表面状态,分析腐蚀机理。结果表明:失重法、极化曲线Tafel外推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法均显示3种铝合金在中性盐雾中腐蚀速率的大小关系为7A042A125A06;在酸性盐雾中腐蚀速率的大小关系为7A045A062A12;铝合金表面与中性和酸性盐溶液的接触角分别为70.9°和52.6°,酸性盐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中性盐溶液的接触角,可能是因为氢离子增多使阴极反应右移,加速阳极溶解,破坏了铝合金表面的氧化膜。 相似文献
88.
为了通过试验方法获得贫油点熄火边界,以双环预混旋流低污染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分析主燃级径向旋流器的叶片角度、旋转方向及多斜孔壁火焰筒的冷却孔偏转角等参数对燃烧室点熄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主燃级旋流器叶片角度对燃烧室的点火性能影响不大;火焰筒冷却孔有偏转角且方向与主燃级旋流器旋向相同时的点火性能优于旋向相反时的点火性能;预燃级旋流器与主燃级旋流器旋向相反时,火焰筒冷却孔有偏转角且方向与主燃级旋流器旋向相同时的点火性能优于无偏转角时的点火性能,旋向相同时,则无明显影响;火焰筒冷却孔无偏转角时,预燃级旋流器与主燃级旋流器旋向相反的贫油熄火性能优于旋向相同时的贫油熄火性能。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