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60篇
航空   429篇
航天技术   95篇
综合类   140篇
航天   2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黑火药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常用的点火药,是决定其工作性能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黑火药在真空环境下的点火性能,通过真空点火试验,测试了不同点火结构、不同黑火药质量下的点火压力曲线和羽流现象,并与常压点火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黑火药点火性能的优劣。结果表明:真空环境下增加黑火药质量可以提高点火压强峰值,与常压条件相比提升幅度较小;与常压试验对比,真空下前端点火和尾部点火产生的压强峰值都会下降2MPa左右;不同黑火药质量的常压或真空点火试验中,前端点火试验样机到达压强峰值的时间都近似为5ms,而尾部点火试验样机到达峰值的时间不同;在真空点火试验中,羽流扩张角会在一段时间内变大或变小,即出现明显的黑火药不稳定燃烧现象,试验结束后有较多未燃烧完全的黑火药残留在发动机周围,而在常压点火试验中,这些未燃烧完全的黑火药颗粒会在空气中二次燃烧,黑火药残留较少。  相似文献   
912.
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制备了三维多层缠绕编织、三维五向面芯编织和三维七向编织3种不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系统分析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纱线轨迹,分别开展了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编织工艺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压缩承载、破坏模式及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编织结构圆管的轴向承载能力和破坏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三维多层缠绕编织圆管的环向纱体积含量较高,能有效承担轴向载荷,其轴向承载能力明显高于其余两类编织圆管。但由于纤维间载荷传递性能较弱,易发生脆性破坏,导致吸能效果最差。而三维五向面芯编织和三维七向编织圆管具有紧密交织的纱线结构,径向编织纱能有效限制剪切裂纹扩展,从而引发渐进稳定的开花式破坏,此类破坏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三维五向面芯编织圆管纤维断裂更加充分,吸能效果最为优异。  相似文献   
913.
采用连续显式动态冲击策略对航空用TC4钛合金进行激光冲击强化数值模拟研究.根据冲击波能量变化曲线确定单次冲击求解时间为3000ns,并分析了应力波传播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点冲击模拟,分析了功率密度、冲击次数和光斑搭接率对残余应力、应变场的影响.得出增加功率密度对增大表面残余压应力的效果更好;增加冲击次数对增大残余压应...  相似文献   
914.
针对普通泡沫夹层复合材料层间性能较弱的问题,提出在泡沫上预先打孔的方法,在泡沫芯材中形成胶钉从而提高泡沫夹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对穿孔泡沫夹层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手糊和真空辅助成形工艺制备穿孔泡沫夹层复合材料试验件,对其进行不同能量的低速冲击试验,记录接触力、冲头位移和能量吸收率等力学响应,并采用目视检测和超声C扫无损检测两种方法确定冲击损伤的范围,探究胶钉密度、打孔深度和泡沫槽宽等变量对穿孔泡沫夹层复合材料低速冲击阻抗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最大接触力、最大冲头位移和残余变形均增加,凹坑深度和内部损伤面积也增大,同时结构的能量吸收率也有所提高;适当地增加胶钉密度和泡沫槽宽能提高穿孔泡沫夹层材料的低速冲击阻抗性能,而泡沫孔深度对其冲击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15.
《中国航空学报》2022,35(8):65-74
The lunar surface is a typical vacuum environment, and its harsh heat rejection conditions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exploration mission. In addition to the radiator, the sublimator is recommended as one of the promising options for heat rejection. The sublimator makes use of water to freeze and sublimate in a porous medium, rejecting heat to the vacuum environment. The complex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 involves many physic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freezing and sublimation phase change of water in the porous medium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phase-change interface. In this paper, the visualized ground-base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of space sublimation cooling were presented to reveal the moving law of three-phase point and the growth phenomenon of ice-peak and icicle in microchannels under vacuum conditions. The visualized experiments and results prove that the freezing ice is divided into the porous ice-peak and the transparent icicle. As the sublimation progresses, the phase-change interface moves downward steadily, the length of the ice-peak increases, but the icicle decreases. The visualized experiments of space sublimation cooling in the capillary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sublimation cooling mechanism of water in the sublimator for lunar exploration missions.  相似文献   
9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