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7篇 |
免费 | 317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190篇 |
航天技术 | 205篇 |
综合类 | 223篇 |
航天 | 3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9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针对传统的雷达动态跟踪精度试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将均匀设计试验方法应用于雷达动态跟踪精度试验的思想。给出了试验实施方法,并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2.
983.
空间机械臂技术是维护空间站、执行指定任务、保障航天员出舱作业的安全等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视觉测量技术则是保证空间机械臂顺利完成空间遥操作任务的前提。基于此前提,首先对空间机械臂视觉测量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分别对手眼关系标定、标志器识别以及相对三维位姿测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加拿大机械臂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特征的标志器识别算法,给出了具体的识别流程,并采用一种基于非迭代的相对位姿测量算法实现了位姿求解;最后,针对标志器识别算法和位姿测量算法给出了基于仿真图像的实验结果和机械臂原理样机集成实验结果。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空间机械臂视觉测量方法合理可行,满足预期的技术指标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4.
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的主成份聚类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本文提出了利用主成份分析对航空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进行分类的方法 ,并对某战斗机发动机 1 8个飞行任务剖面进行了聚类分析。选取了飞行高度、飞行马赫数、发动机转速以及发动机重心法向过载等 4个参数作为分类的原始依据参数。对上述 4个参数进行主成份分析 ,得到 4个独立的主成份 ,其中第一、二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可达 81 .1 %。因此 ,可以根据主平面内各飞行任务剖面的第一、二主成分的分布情况直观地进行定性地分类。最后 ,本文利用重心法进行了定量的聚类 ,得到了分类的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5.
986.
由于卫星发射前后以及在轨运行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恒星相机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精度下降.将多片空间后方交会方法应用于恒星相机的在轨检校.在利用该方法检校时,实验发现检校结果的精度受到参与检校的恒星影像上星像点分布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凸包面积百分比准则,该方法自动选取分布较好的影像用于检校,有助于提高检校精度.实验结果证明:基于后方交会进行恒星相机在轨检校时,利用凸包法选取的影像片进行检校的精度明显优于未选片时检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7.
在涡轮稳态性能试验中,由于探针几何堵塞限制,进/出口测量截面上过少的测点以及近端壁流场信息缺失影响涡轮等熵效率的评估精度。本文基于涡轮出口截面近壁边界层与平板湍流边界层速度分布相似的假设,首先发展了涡轮近壁边界层总温、总压计算模型,然后利用PW E3单级高压涡轮的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发现此近壁边界层模型能大幅改进涡轮测试效率的精度,轮毂近壁测点位于5%~10%叶高、机匣近壁测点位于90%~95%叶高时,近壁边界层模型修正的涡轮效率精度最高。测试截面位于涡轮出口3倍转子叶根轴向弦长下游时,在不同的涡轮工况下,涡轮的修正效率与CFD全流场计算效率的误差小于0.3%。利用此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探针周向、径向测点数对涡轮效率的影响,获得了高精度测试效率所需的最少周向测点数为5,最佳径向点数可取7~10。获得的试验数据后处理方法以及测试探针布局准则,能用于指导工程上涡轮性能试验方案设计以及试验数据后处理。 相似文献
988.
为了缩短涡轮气动设计的周期,进一步发掘涡轮叶型的改进潜力,搭建了多级涡轮的翘曲S1流面气动优化平台.该平台具有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在考虑冷气的前提下,对多级叶片进行多层并行优化,避免了单列优化后叶列间匹配差的缺点,同时克服了多层S1流面的气动效率此消彼长的缺陷.对某型两级高压涡轮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优化后10%,50%,90%叶高的S1流面的考虑冷气的气动效率分别提高了0.569%,0.490%,0.405%;第1级和第2级考虑冷气的气动效率分别提高了0.18%,0.05%;涡轮整体气动效率提高了0.15%;优化效果明显.经过分析可知,优化有效减小第1级导叶的通道横向二次流损失和第1级动叶的激波损失,第2级的原始叶型设计较为合理.下端壁喷射冷气是降低S1流面优化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9.
随着现代涡轴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其热力循环参数和引气量显著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考虑压气机引气位置可变和涡轮中冷却气参与做功的涡轴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当压气机引气位置变化时,采用流量平衡和功率平衡同时修正法计算发动机性能;涡轮冷却计算模型则考虑了第一级导向器叶片冷却气的做功。与传统涡轴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本文的计算模型能够合理反映引气量和引气位置对发动机特性的影响,更接近发动机的真实物理过程,可为发动机空气系统设计提供输入。 相似文献
990.
潜射导弹离筒后海水倒灌效应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潜射导弹水下垂直发射离筒后海水倒灌涌入引起的冲击问题,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基于水气两相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VOF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实现了考虑弹体运动的水下发射多相流动问题求解.以此为基础,对潜射导弹垂直发射的水下运动和海水涌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对影响涌入海水冲击压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降低海水涌入冲击压强的有效措施.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倒灌涌入会对发射筒结构产生显著的压强冲击;在发射筒底部附近增加局部挡流板,可有效降低涌入海水的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