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2篇
  免费   1463篇
  国内免费   2013篇
航空   6418篇
航天技术   1914篇
综合类   1107篇
航天   233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431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439篇
  2016年   478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400篇
  2012年   562篇
  2011年   673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518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22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60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Design of Flight Control System for a Small Unmanned Tilt Rotor Aircraft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A tilt rotor is an aircraft of a special kind, which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elicopter and a fixed-wing airplane.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important technical problems waiting for settlements. Of them, the flight control system might be a critical one.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progresses of 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design of flight control system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UAA). The flight control law of the tilt rotor aircraft is designed with the help of an inner/outer loop control structure and an eigenstructure assignment algorithm on the basis of a proper mathematical model already verified by the wind tunnel tests. The proposed control law has been born ou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light control system and the flight tests. Now, the flight tests are still underway on a prototype of small unmanned tilt rotor aircraft. The results have evidenc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aircraft desig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light control system for the tilt rotor working in the helicopter mode. A full envelope flight test is planned to carry out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flight control law.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获得高温射流中微粒的速度,建立了一套显微照像系统。该系统由双脉冲YAG激光光源、粒子放大成像系统、图像接收系统组成。在采用显微成像技术、补偿式滤光技术、序列成像技术后,克服了喷射粒子直径小、流场发光强、温度高等困难,实现了对同一粒子的两序列照像,根据两幅序列照片,获得了粒子的喷射速度。对该系统的组成、原理及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93.
非稳态单喷口射流控制扩压器内边界层的分离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靖飙  杨策  陈山  马朝臣 《推进技术》2009,30(3):280-285
对扩压器内单喷口射流产生的流向涡控制扩压器内部边界层分离流动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扩张角为10°的二维扩压器,扩压器进出口面积比为1∶4.7,入口高度为15 mm。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当射流出口速度为非稳态时对分离流动的影响。给出了不同时刻,不同截面上的旋涡涡量分布。结果表明,采用非稳态喷射流向涡方法可以在不改变主流流量特性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分离流动区域。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典型飞行剖面分析计算,对目前电子设备吊舱所应用的各种环境控制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别分析了其优缺点.通过比较指出:动力涡轮驱动的逆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是适用于电子设备吊舱冷却的有效方案之一.此系统在保证冷却涡轮处于设计工况的条件下,让部分冲压空气通过动力涡轮,因此,不会有非设计工况下冷却涡轮效率下降的问题,可以获得较大的制冷量.本文建立了该系统及各附件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系统设计计算方法,并分别以系统质量最小和性能系数最高为优化目标函数,提出了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针对超声速大空域变轨巡航飞行器在变轨过程中出现的系统矩阵摄动问题,给出了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变结构控制律。通过合理选取滑模面,使得设计的变结构控制律对由于飞行空域变化造成的系统矩阵的摄动具有不变性,从而保证了控制律的鲁棒性。通过对系统相平面的分析及李亚普诺夫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利用饱和函数来近似符号函数,对变结构控制律的抖振现象进行消除。最后给出了数学仿真校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变结构控制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6.
研究引入干扰力矩辨识的方法提高三轴稳定航天器在稳态运行期间的高精度指向控制问题.基于航天器的稳态输出数据和系统传递函数,对环境干扰力矩的完整模型进行闭环辨识.其中采用改进的特征系统实现相关算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辨识环境干扰力矩的模型参数,最后使用前馈控制对所辨识的环境干扰力矩实现在线补偿.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地克服不确定的环境干扰力矩对姿态稳定度的影响,提高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姿态稳定精度.  相似文献   
99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航空发动机PID解耦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航空发动机多变量控制系统中各回路之间存在的耦合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的航空发动机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解耦控制方法.利用SVM辨识发动机非线性模型,并获得SVM瞬时线性化模型,在线性化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PID参数的在线自整定.利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对控制器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的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8.
可倾瓦径向滑动轴承绝热瞬态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希直  朱均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8):1893-1898
为了研究可倾瓦径向轴承在载荷扰动下的绝热瞬态行为.对瞬态油膜压力和温度分布采用了时变的Reynolds方程和能量方程, 建立了轴颈及瓦块动力学方程.应用有限差分及Newton-Raphson法对方程联立求解, 模拟了阶跃载荷冲击工况下可倾瓦径向轴承热瞬态非线性响应过程.给出瞬态过程中油膜最高温度、最小膜厚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论认为瞬态过程中, 油膜温度和膜厚变化量较大, 油膜温度和膜厚响应有一定的超调量, 瞬态过程中有可能因油膜温升过高或膜厚太小而导致失效.   相似文献   
999.
音频控制板模拟器是民航飞机音频系统测试台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测试台提供测试输入信号,并显示相关系统的状态信息。本设计采用单片FPGA芯片实现核心处理功能,依托该硬件平台,运用嵌入式NiosⅡ处理器来提供系统的逻辑控制,配合以相应的外围设备,完成实际音频控制板的等效模拟。设计的音频控制板模拟器可以直接用于航空维修,不仅解决了原先测试音频系统需要借用航材的困难,而且实现了音频系统的自动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类似MSG-3的逻辑、分类方法,借鉴风险评估的思想构建人为差错控制模型。根据人为差错基本理论以及维修管理经验,通过减少维修机构工作载荷及维修机构人为差错概率,构建“维修机构人为差错控制框图”和方法。结果证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方法)基本覆盖了一般维修单位的人为差错控制环节,并具有系统性、预前性、持续性,在笔者所在的维修单位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