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9篇
航空   262篇
航天技术   47篇
综合类   46篇
航天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薄壁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圆角,提出了运用梁单元与壳单元组合的建模方法对圆角进行等效建模。通过分析圆角对薄壁结构的刚度贡献,提出圆角对结构刚度的贡献分为面内刚度贡献和面外刚度贡献。圆角对面外刚度的贡献与梁的作用等效,通过运用扭转相关理论推导出等效梁单元的截面参数。对于圆角的面内效应,运用壳单元对其进行等效建模,采用平面应变状态假设,将三维结构简化为二维结构。在平面内,通过刚度等效原理计算出壳单元的等效厚度与弹性模量。通过2个实例验证了圆角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82.
变刚度柔顺驱动器及其在能量辅助骨骼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量辅助骨骼服是一种典型的人机交互系统,用于辅助人体进行能量放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在骨骼服的安全性、能量效率和辅助效率等方面研究普遍不足。文章综合归纳了柔顺驱动器和变刚度柔顺驱动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几种变刚度柔顺驱动器的特点及应用,并得到结论:变刚度柔顺驱动器具有最大限度的吸收冲击力、安全地与用户交互、内置被动弹性元fl=9,而具有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能力等特点。因此,在骨骼服系统中,应用变刚度柔顺驱动器已成为骨骼服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指出了变刚度柔顺驱动器在骨骼服应用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3.
The flutter characteristics of an actuator-fin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with structural nonlinearity and dynamic stiffness of the electric motor. The component mode substitution method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nonlinear governing equations in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dynamic equations of the electric motor and decelerator. The existing describing function method and a proposed iterative method are used to obtain the flutter characteristics containing preload freeplay nonlinea...  相似文献   
84.
刚度随机失谐叶盘结构概率模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基于典型叶盘结构的集中参数模型和Monte Carlo数值计算,分析了刚度随机失谐叶盘结构的概率固有特性.给出了叶盘结构的扇区两自由度集中参数模型,计算并说明了其基本频率结构特性,根据叶盘结构模态振动物理背景,提出了一个定量表征模态振型局部化程度的指标一模态局部化因子,分别计算了不同随机刚度失谐叶盘结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局部化的统计特性,讨论了失谐因素的影响规律等.研究表明,叶片和耦合刚度的失谐影响的频率区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在其影响频段内模态局部化因子会出现"突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5.
接触非线性仿真中接触刚度因子选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接触问题分析中,接触刚度的取值是难点也是重点.目前,对于接触刚度的取值,并没有成熟的方法.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弹性环式挤压油膜阻尼器的接触行为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其接触动力学、接触条件及接触参数,特别针对接触刚度因子的取值进行研究.列举不同接触刚度取值对应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并分析结果的收敛性,提出了接触刚度因子的数值递推法.该方法也可以用来分析类似的接触问题的有限元计算.  相似文献   
86.
基于刚度下降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合材料在静态和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损伤是十分复杂的,对损伤的精确建模是关系到复合材料力学行为描述的关键问题.从应变等效性假设出发,通过分析和描述疲劳过程中刚度和应变的演化规律,提出能够描述材料疲劳损伤演化过程的、以应变定义的和在疲劳过程中真实地反映材料动态本构关系的损伤因子,建立考虑残余应变的刚度下降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模型.T300/KH-304是我国新近研制的高性能航空复合材料,应用此模型开展对其疲劳损伤行为的分析与研究.在岛津液压伺服试验机上,加载频率控制在4.1 Hz,对这种材料的层合板进行4个常幅应力水平的疲劳实验,建立了T300/KH-304复合材料的疲劳模型的数学表达,经验证模型优于经典的疲劳模型的S-N曲线拟合精度,最大的误差仅为2.4%,且能反应疲劳损伤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7.
含表面缺口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屈曲破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自力 《航空学报》2000,21(1):25-29
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含表面缺口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屈曲破坏。采用电测和声发射技术对层压板的受压力学行为进行观测和分析。作为比较,对无缺口层压板也进行了压缩试验,尽管2种层压板试样随载荷增加到一定值时都会发生屈曲,但它们的破坏过程仍有着显著的差别。利用层压板刚度减少技术推导了含表面缺口复合材料层压板的临界应力表达式。理论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88.
涡粘性湍流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湍流问题的计算。对于大多数湍流模型,在湍流控制方程的右端会出现源项,其刚性给数值计算带来很大的影响。从源项的物理意义出发分析了源项导致求解困难的原因,并在通用的求解湍流模型方程的点隐法基础上,以源项弱刚性的S-A湍流模型和源项强刚性的k-ωSST湍流模型为例,论述了生成项和耗散项之间的平衡关系对数值模拟的重要意义,给出了针对不同源项的具体处理方法。对RAE2882翼型跨声速流动算例的模拟结果表明,这些处理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控制方程组的计算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
针对直齿圆锥齿轮啮合刚度的计算问题,从微元思想出发,将变截面齿廓划分为若干等截面微段齿段,基于能量等效建立微段齿段啮合刚度计算模型,并利用积分方法获得单齿啮合刚度。此外,基于力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进一步提出了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同时根据几何关系导出了相应传动误差计算式。利用有限元分析对解析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误差来源。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不仅能够将直齿锥齿轮啮合刚度计算精度保证在2%以内,还达到了快速求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Redundantly actuated planar rotational parallel mechanisms (RAPRPMs)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obot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by changing the antagonistic internal force to tune their stiffness.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mechanism impact the performances of modulating stiffness. Analytical expressions relating stiffness and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mechanism were formulated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variable stiffness. A novel method of variable stiffness design was presented to optimize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mechanism. The stiffness variation with the internal force was maximized. The dynamic change of stiffness with the dynamic location of the mechanism was minimized, and the robustness of stiff-ness during the motion of the mechanism was ensured. This new approach to variable stiffness design can enable off-line planning of the internal force to avoid the difficulties of on-line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fo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