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80篇
航空   834篇
航天技术   206篇
综合类   184篇
航天   3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 SY S,对激光烧结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激光烧结薄板的温度模型;运用APDL语言控制热源的热流密度、移动速度以及扫描轨迹;研究了激光行程对烧结温度场的影响,扫描端点温度场的不对称及较大的温度梯度造成了端点球化现象;激光扫描线间的耦合作用使端点球化现象随扫描线的增加而逐渐显著。根据该程序得出的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2.
介绍了激光冲击变形机理和冲击波产生原因,并建立了激光冲击下的板料变形模型,且推导了板料变形量计算公式。根据爆轰波和爆炸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激光冲击成形中激光-能量转换体-靶材系统爆轰波压力的估算式,并根据冲击波压力估算式估算所需激光脉冲能量,从而探讨了板料变形与激光能量、冲击波压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板料厚度对变形量的影响与变形理论模型的分析基本相同,其变形量随厚度的增加而呈指数曲线减小,其轮廓形状也由小圆锥形逐渐向小球冠状变化。  相似文献   
173.
连续波激光对弹道导弹的毁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源 《强度与环境》2005,32(2):29-32,38
本文对美国报导的洲际弹道导弹“大力神”Ⅰ型贮箱与“飞毛腿”弹道导弹受强激光辐照演示实验的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用激光拦截助推段弹道导弹时,其液体贮箱壳体和固体燃料发动机壳体是最易损的,生存能力很低;在新型号设计时应进行结构加固。  相似文献   
174.
针对深空目标长距离星间激光通信时间滞后大、光轴抖动明显、不确定区域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两级执行机构的抗抖动高概率捕获复合扫描策略。将目标位置不确定区域划分为等大正方形子区域,在子区域内采用光栅扫描,通过快摆镜实现;在子区域间按照光栅螺旋扫描顺序覆盖,通过伺服转台实现子区域间的跳转。然后在考虑光轴抖动的情况下基于遗传算法对子区域大小、扫描光斑重叠大小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参数优化后的扫描方案,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1000次蒙特卡洛打靶结果表明,在目标位置不确定区域3.6mrad、激光束散角0.1mrad、光轴抖动标准差5μrad的情况下,优化后的扫描方案对目标的捕获概率为99.2%,对不确定区域的扫描时间为41.34s,扫描到目标的平均扫描时间为9.62s。  相似文献   
175.
本文根据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对降低军用飞机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研究,对飞机隐身技术的问题作了综合性评述。全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概括介绍各种飞机隐身技术的基本内容,最后论述了飞机隐身技术与飞机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6.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Outer Space Treaties [United Nations, Agreement Governing the Activities of States on the Moon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 UN doc A/RES/34/68, resolution 38/68 of December 1979], currently maintained and promulgated by the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 [COSPAR Planetary Protection Panel, Planetary Protection Policy accepted by the COSPAR Council and Bureau, 20 October 2002, amended 24 March 2005, http://www.cosparhq.org/scistr/PPPolicy.htm], missions exploring the Solar system must meet planetary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Planetary protection aims to protect celestial bodies from terrestrial contamination and to protect the Earth environment from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carried by returned samples or space systems that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an extraterrestrial environment. From an exobiology perspective, Mars is one of the major targets, and several missions are currently in operation, in transit, or scheduled for its exploration. Some of them include payloads dedicated to the detection of life or traces of life. The next step, over the coming years, will be to return samples from Mars to Earth, with a view to increasing our knowledge in preparation for the first manned mission that is likely to take place within the next few decades. Robotic missions to Mars shall meet planetary protection specifications, currently well documented, and planetary protection programs are implemented in a very reliable manner given that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spans some 40 years. With regards to sample return missions, a set of stringent requirements has been approved by COSPAR [COSPAR Planetary Protection Panel, Planetary Protection Policy accepted by the COSPAR Council and Bureau, 20 October 2002, amended 24 March 2005, http://www.cosparhq.org/scistr/PPPolicy.htm],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must now be overcome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Earth’s biosphere from any eventual contamination risk. In addition to the human dimension of the mission, sending astronauts to Mars will entail meeting all these constraints. Astronauts present huge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for Mars and are also potential carriers of biohazardous material on their return to Earth. If they were to have the misfortune of being contaminated, they themselves would become a biohazard, and, as a consequence, in addition to the technical constraints, human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must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77.
叶辉  陈谋  吴庆宪 《航空学报》2014,35(12):3358-3370
针对飞行器机动过程中关键飞行参数容易超出其边界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多滑模调节器的边界保护控制器。利用滑模方法设计多个边界调节器并采用最大/最小逻辑在各调节器之间进行切换。首先对边界约束集的正不变性以及系统最终的收敛性进行了严格的证明,然后通过将系统化为可控标准型,提出了确定系统最终收敛点的直观方法;其次通过引入分段线性滑模和分段二次Lyapunov函数对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机动边界保护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步骤;最后通过仿真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保证在机动过程中关键飞行参数不越界的同时对输入指令进行很好的跟踪。  相似文献   
178.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三元实验段进行。实验记录了沿机身轴向从边条到垂尾后缘共8个剖面位置的流动状态。测试迎角范围10°~35°,风速4m/s。通过边条涡流场随迎角的发展和破裂特性与前期双垂尾抖振实验获得的模型垂尾抖振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垂尾翼根弯矩、翼尖加速度响应随迎角的变化均与边条涡的发展状态、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程度密切相关。从而得出结论:边条涡破裂是引起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9.
近年来为有效对抗先进的红外制导武器的威胁,先进的红外对抗手段和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利用中红外激光辐射致盲、致炫和毁伤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对抗红外制导武器的威胁。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中红外激光在光电对抗领域的应用;然后,对中红外激光光源和分类及其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美国和俄罗斯在中红外光电对抗的系统领域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中红外(3-5μm)光电对抗的应用发展和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总结,并对化学、气体和固体中红外激光光源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0.
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复杂三维微结构加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而调焦是否精准直接影响了所加工结构的完整度.提出了在光路中临时置入调焦光源和物的图像调焦技术,通过调节物的位置使其成像面与激光聚焦面一致,从而通过清晰可分辨的成像状态间接反映激光聚焦状态.利用Zemax软件模拟分析了原飞秒激光光路与加入调焦光源和物的调焦光路,二者可实现相同加工物镜后工作距离与良好成像质量,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到该过程的成像误差主要由成像镜头焦深(3.9 μm)引起,我们获得的理想调焦精度可达到1/2焦深以内.设计了单层高度为5 μm的二层圆柱结构,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了所加工元件高度误差在1.5 μm范围以内,与理论分析一致,满足飞秒激光系统的调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