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9篇 |
免费 | 781篇 |
国内免费 | 94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745篇 |
航天技术 | 398篇 |
综合类 | 655篇 |
航天 | 11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50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324篇 |
2011年 | 277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207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31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D-最优试验设计在动力调谐陀螺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动力调谐陀螺的静态漂移误差测试精度,针对简化静态漂移误差模型,并且考虑陀螺安装角误差的影响,依据D-最优试验设计理论以及正交设计的均匀分散性试验设计思路,设计了一种满足D-最优性质的正交八位置试验方案,并在整个正交空间内采用全局搜索的方法验证了其D-最优性。在相同试验环境下,采用力反馈位置试验法,以全正交空间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为评价准则,对该八位置试验方案和国军标GJB1183—91中的八位置试验方案进行比较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八位置试验方案优于国军标GJB1183—91中八位置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102.
阐述了自行研制的某型气体流量试验器的设计思路、系统组成、构件选择以及相关试验.该试验器用于国家863重大项目R0110重型燃机燃烧室喷嘴气体流量测量.该试验器巧妙地将测量系统、操作系统、数据显示、采集与处理系统结合在一起,不仅使设备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实现了单人操作完成试验,并且进气调节系统、冷却器、加温器各成单元便于拆装、运输以及检修、更换.试验器运行稳定,测量精确,成为一种通用高精度气体流量试验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和燃用气体燃料的动力装置的喷嘴流量测量.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内并联型TBCC进气道方案设计及验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提出了一种带可变几何泄流腔的内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进气道设计方案.介绍了进气道的总体设计思路,给出了进气道的设计马赫数、转级马赫数及飞行轨迹,对不同来流条件下进气道的工作方式以及全马赫数范围进气道型面调整的安排进行了论述,确定了进气道主要气动参数与型面参数的选取原则.通过数值模拟和高速风洞试验的手段,对进气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Ma0≤2.5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在0.8以上,当2.5<Ma0≤4.5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均在0.3以上,符合进气道总体方案的要求;冲压模态下,冲压通道的出口马赫数均小于0.4,出口静压均大于0.5个标准大气压,均能满足冲压燃烧室的燃烧需求.风洞试验结果表明:模态转换过程中,进气道涡轮通道具有良好的进/发匹配特性,且进气道涡轮/冲压通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开展组合动力研究提供方案参考和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7.
等离子体对翼型流动分离控制历程的PIV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对NA—CA0015翼型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特性及控制效果随时间历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激励电压存在一个阈值,当电压小于阈值时,控制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当电压接近阈值时,控制表现出不稳定性并最终趋于稳定;当电压大于阈值时,控制效果稳定且显著,气流能够很好地重附在翼型表面。 相似文献
108.
用于发动机羽流试验研究的液氦热沉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超低温大型卧式热沉采用液氦制冷,将在国内实现热沉表面温度低于10K,主要用于航天发动机羽流效应试验,同时兼顾卫星等热真空试验.热沉主体结构为卧式圆筒型,为减小热损失,液氦热沉去掉了骨架,外部装有液氮热沉,两者采用一体化设计,液氮热沉既做液氦热沉的防辐射屏,又做液氦热沉的支撑.为增大抽速,舱体封头端设计了可拆卸的羽流吸附泵.羽流试验时液氦热沉、羽流吸附泵通液氦制冷,液氮热沉通液氮制冷,各部分热沉单独供液.对此大型热沉进行了方案设计、参数计算,对热沉预冷及稳态工况时的液氮、液氦消耗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羽流试验时热沉抽气速率随试验工质温度的变化关系,得出液氦热沉对氮气的抽气速率可以达到107L/s量级. 相似文献
109.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5):120-128
With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science, the design of the new generation airliner at higher speeds is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s.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aerodynamic heating / force loads and successful reduction of drag and heat flux. As a remedy for the existing studies which are based upon the CFD and wind tunnel tests, this study presents a flight test for the drag and heat reduction spike technology. The principal goals of this flight test wer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verifying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technology on groun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ag and heat reduction technology. By adopting the OS-X rocket, the TT-0 test vehicle designed by Shenyang Aircraft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reached a maximum Mach number of 5.8 and a maximum altitude of 38 km. Hypersonic and supersonic pressure data by pressure scanning valves and heat fluxes by gaug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ere obtained successfully. Also, heat fluxes obtained by in-house CFD code are illustrat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light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erical errors are large in most cases. More technologies, such as more CFD codes and more numerical proced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onduct studies on this issu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10.
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工程试验产生大量的试验数据,而这些试验数据在储存和使用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试验数据管理系统(TDM)通过梳理和优化试验流程,可以提高试验数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