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篇
航空   33篇
航天技术   25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5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提出了一种以星上有效载荷的形式搭载在低轨综合卫星平台上的PNT服务系统,可作为GNSS系统的补充、备份和验证手段。本文总结了低轨卫星PNT服务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该低轨PNT服务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总体架构,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服务性能以及对GNSS系统的可补充和验证性。最后给出了系统建设需要研究的几项关键技术,初步论证了该PNT系统的可行性和技术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82.
飞行仿真系统网络传输与同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通信是分布环境下飞行仿真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传输量和时钟同步等。网络传输量方面,采用DR模型降低了网络数据更新频率,减少了数据通信量,并采用数据封包、解包的方法降低了网络频繁调用带来的时间损耗;时钟同步方面,采用了硬件同步电路和软件高性能时钟相结合的时钟同步方案,确保了飞行仿真系统时间推进的严格同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适配器模式的、支持多协议的通信引擎网络中间件,将顶层应用和底层通信进行有效隔离,降低了应用层开发量,加快了系统集成效率,在多型飞机模拟器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83.
基于飞行轨迹及质量分析数学模型,对以RBCC为动力的巡航飞行器有效载荷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主要考虑了发动机比冲、发射马赫数、发射高度、模态转换点(转换马赫数)及惰性质量系数等对有效载荷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发射马赫数和发射高度、增加发动机比冲、降低模态转换马赫数及飞行器惰性质量系数有利于提高巡航飞行器的有效载荷质量。其中有效载荷质量对惰性质量系数最敏感,当惰性质量系数分别减小7.3%和增大7.3%时,有效载荷质量的增大量和减小量将分别达到58%和103.7%。  相似文献   
84.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实施,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是工程任务的重要顶层设计之一。简要回顾了国外已实施火星探测任务的主要科学目标,介绍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配置,分析了科学目标的创新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85.
    
以驱动型动量交换绳系卫星系统(MMET)为载体,采用动量交换原理,考虑母星两端系绳长度偏差、两载荷质量偏差等结构偏差的前提下,应用拉格朗日(Lagrange)方法建立了连续地月载荷转移系统(CCPTS)的二维误差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的系绳长度偏差以及载荷质量偏差前提下,对所建立的误差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绳长度偏差以及载荷质量偏差对CCPTS的广义坐标、广义速度等动力学参数均产生了相似的影响,随着系绳长度偏差的增加(或载荷质量偏差的增加),CCPTS的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偏差量的最大值均呈现相同的线性增加趋势,而对于广义加速度而言,则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外力矩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因结构偏差所造成的对CCPTS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6.
宽体客机研发模式已从传统“单一机型”向“系列化机型”转变。根据宽体客机系列化设计通用性准则,对其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宽体客机系列化设计制造成本、最大起飞重量间差值总和为目标函数,各机型商载能力为约束条件的宽体客机系列化设计模型。利用非劣排序遗传算法( NSGAII ),对宽体客机系列化设计模型求解,得到符合条件的Pareto解集,取解集中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宽体客机制造商在宽体客机系列化设计过程中商载航程的选取提供了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87.
随着遥感卫星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高精度、高敏捷性、低成本遥感卫星的需求日益强烈。平台与载荷一体化设计是未来高精度、高敏捷性、低成本遥感卫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平台与载荷一体化构型设计是平台与载荷一体化遥感卫星的关键。目前已有多颗平台与载荷一体化构型的遥感卫星在轨飞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分析了平台与载荷一体化设计的遥感卫星构型;从提高图像定位精度、降低卫星质量、降低建造成本等方面,分析了平台与载荷一体化构型的优势;对载荷设计需具有整星级优化理念、载荷需提供多种接口、平台与载荷间具有强耦合关系等一体化构型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给出了一体化构型的建议,如整星形状设计、主承力结构设计、大型部件布局等。  相似文献   
88.
Precise pointing of the satellite and its payload is essential in the accurate accomplishment of a space mission. In this study, the system of a satellite and its payload are considered as 4-DOF equations of motion. The time-varying payload can observe one direction of the Earth independently, and the satellite can point to the Earth station by its 3-DOF motions simultaneously. Sliding mode and LQR controllers are designed for damping disturbances, and consequently high pointing accuracy.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and the associated time delay of Low Earth Orbit (LEO) are applied to the system. An algorithm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is proposed to find the optimum values of variables and Normalized Integral Square Error (NISE) of the two aforementioned controllers.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dicate the optimized magnitudes of target detection errors and control efforts in four direction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SO-SMC can finely track the time-varying payload and has better efficiency in comparison with PSO-LQR.  相似文献   
89.
定量遥感有效载荷配置方法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定量遥感这一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与环境等领域卫星的遥感技术,分析了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为了解决如何根据定量遥感的应用需求,快速配置有效载荷,并合理设置有效载荷的探测谱段(频段)这一制约卫星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从探测目标着手的方法,首先,分析满足探测要素所需的谱段设置、指标要求和有效载荷配置类型,得出了有效配置载荷的方法和思路;其次,以全球云探测为例,验证本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分析定量遥感有效载荷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气象、海洋与环境领域等定量遥感卫星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0.
Recently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has initiated a number of exploratory Projects, within the General Studies Programme (GSP), to analyze what potential improvements on a GNSS system navig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ssemination performance could be brought by introducing inter-satellite ranging & inter-satellite communication-links. The key improvements targeted by these Projects ar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orbit and clock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dependency from ground infrastructure. Both projects adopted the Galileo system architecture as the initial working poi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