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83篇
航空   877篇
航天技术   82篇
综合类   99篇
航天   35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21.
In the conventional cascade control structure of aerospace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the current (or electromagnetic torque) loop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alizing a rapid response for a digitally controlled 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BLDC) motor. Hysteresis Current Control (HCC)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urrent control for a BLDC motor. Nevertheless, the varying modulating frequency in the traditional HCC causes severe problems on the safety of power devices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design. A triangular carrier-based fixed-frequency HCC strategy is expanded by relaxing the constraints on the rising and descending rates of the winding current to advance the capability of HCC to realize fixed-frequency modulation in the steady state. Based on that, a new flexible-bound-size quasi-fixed-frequency HCC is proposed, and the range feasible to realize fixed-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rol can cover the entire running process in the steady state. Meanwhile, a corresponding digital control strategy is designed, and four digitalization rules are proposed to extend the capacity to achieve fixed-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rol to the unsteady working state, that is, a novel fixed-frequency modulation is realized.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improved fixed-frequency HCC strategy.  相似文献   
222.
针对典型的电机伺服系统,提出了一种鲁棒复合非线性伺服控制器的离散域设计方案。把系统的扰动和不确定性归结为一个斜坡信号(其变化率恒定),设计一个降维线性扩展状态观测器,对系统未测量状态和未知扰动加以估计。把设计的控制律应用于永磁同步伺服电机,先在MATLAB上进行仿真分析,随后基于TMS320F28335DSC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各种类型扰动作用下,对目标位置都能实现快速、平稳和准确的跟踪,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23.
在低速大转矩电机系列设计中,考虑到机座的通用性和外形尺寸的规范性,采用了轴向水路的水冷机座结构。通过对电机冷却系统的流体场计算,得到了电机的散热情况,耦合温度场计算,得到了电机冷却水和机座的温升,并通过对机座的模态分析得到了电机的固有振动频率。  相似文献   
224.
IE4超超高效率为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的IEC 60034-30-1:2014标准中电动机的最高效率等级。采用B法——测量输入-输出功率的损耗分析法对YE4系列(IP55)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各大损耗的精准测试,以及采用不同降耗设计措施所达效果等进行了实际验证,确保了全系列电机达到了IE4效率等级规定。YE4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及推广应用,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25.
针对低成本三相四开关变频器构成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存在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系统转矩脉动优化控制策略。系统中存在的转矩脉动分为低频和高频转矩脉动,对于由直流电容电压波动产生的低频脉动,采用了引入一种基于非正交坐标变换的补偿方案,而对于高频脉动,分析评估了不同调制策略的影响,选择了最优调制策略。此外,线性调制范围设置考虑了系统直流电容电压波动,避免了低频脉动造成的过调制。同时,还设计了电容电压偏移抑制控制以扩大线性调制区范围。试验结果验证了新型控制策略抑制系统转矩脉动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26.
为了进一步提高BPMSM的悬浮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磁链辨识的BPMSM轴向振动抑制策略,通过转子磁链的变化来估测转子轴向偏移量,然后将轴向偏移量转化为d轴电流分量参考值i*d,通过对i*d的调节来改善薄片转子的轴向恢复力,实现对轴向振动的有效抑制,从而有效改善电机的悬浮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轴向振动抑制策略能够对薄片转子轴向振动进行有效抑制,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系统的运行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27.
平流层飞艇动力推进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平流层飞艇螺旋桨与直流无刷(DC)电动机匹配问题,建立了直流无刷电动机模型和螺旋桨模型;结合匹配设计和直流无刷电动机转速控制,在Simulink中设计了螺旋桨与直流无刷电动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研究飞艇在0~10m/s巡航速度下动力推进系统控制响应问题;采用图形用户界面(GUI)编写螺旋桨与直流无刷电动机匹配界面,开发了一种螺旋桨与直流无刷电动机匹配软件;得到了飞艇在0~10m/s巡航速度下,螺旋桨工作转速为535~1071r/min,动力推进系统工作效率为0.558~0.593时推进系统匹配设计的工作曲线,为高空螺旋桨与电动机的匹配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28.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压强振荡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隔舱消融对双脉冲发动机中燃烧室的压强振荡影响规律,选择隔舱消融几个典型时刻进行研究,运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Ⅱ脉冲工作时的发动机流场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最后得到了各工况下的压强时间曲线及其快速傅氏变换(FFT)结果.分析表明:由于Ⅱ脉冲工作初期隔舱暴露在流场中产生额外扰动,以及隔舱级间通道形成狭窄通道的加速作用,是导致边界层分离而引起障碍涡脱落的主要因素.点火初期,双脉冲发动机易发生轻微压强振荡.随隔舱消融,整个流场在发动机工作中、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229.
    
工业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末端负载的变化导致机械振动,因此需要识别机器人末端负载去调整相应的控制参数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运动表现.提出一种基于伺服电机输出力矩,不需要额外传感器的机器人负载识别方法.根据机器人静力学模型,计算出静止状态下末端空载和负载情况下的输出力矩差异,由此得到负载计算模型.对埃夫特的QH165机器人进行了试验,在工作空间内随机选择10个测量点,在末端空载和负载的情况下读取电机输出的力矩,计算得到末端负载.结果表明:识别的负载与已知负载相同,试验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0.
IPDI型HTPB推进剂界面软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界面推进剂状态和粘接拉伸强度,研究了HTPB—IP—DI推进剂界面软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存放期间半固化衬层吸收的水分是HTPB—IPDI推进剂界面软化的根源:衬层吸水量的大小决定界面软化的程度;衬层中的吸水性填料、存放时间和环境湿度影响衬层的吸水量;而衬层中的固化催化剂、推进剂中的碱性功能助剂ZGY及高固化温度等因素对界面软化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