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0篇
航空   78篇
航天技术   42篇
综合类   9篇
航天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在轨的主要环境干扰力矩为太阳光压力矩和重力梯度力矩,干扰力矩的累积效应表现为飞轮转速的变化,需要通过外力矩进行角动量卸载避免飞轮饱和。由于GEO磁场极弱,卫星无法使用磁力矩卸载,只能通过喷气卸载,而喷气将对卫星轨道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尽可能延长卸载周期。针对配置双对称太阳电池阵GEO卫星的角动量管控需求,首先建立卫星在惯性空间中角动量积累模型,并映射到卫星本体系中,得到本体系中的角动量变化规律。通过飞轮在轨转速遥测数据,精确辨识获取环境干扰力矩特征参数,获得真实可靠的干扰模型。以角动量卸载周期最长为原则,基于在轨环境干扰模型制定角动量管控策略,并准确预估下次角动量卸载时间。经在轨数据处理与分析表明:提出的角动量管控策略,可有效将飞轮的角动量卸载周期提升为原来的2倍,有效提升卫星在轨应用效能,具有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中国航空学报》2016,(2):448-461
In a probe and drogue aerial refueling system, the bow wave of the receiver aircraft will produce a strong aerodynamic effect on the drogue once the receiver follows the drogue at a close distance. It is a major difficulty of docking control in the probe and drogue refuel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ow wave effect and presents a simple method to model it. Firstly, the inviscid flow around the receiver is modeled based on the stream function defined by basic stream singularities.Secondly, a correction function is developed to eliminate the error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air viscosity. Then, the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duced aerodynamic force on the drogue. The obtained model is in an analytical form that can be easily applied to the controller design and the real-time simulations. In the verification part,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simulation tests a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obtained flow fields and aerodynamic forces. Finally,the model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an F-16 receiver aircraft in a previously developed autonomous aerial refueling simulation system. The simulations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NASA flight-test data, which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43.
The capacity to acquire the relative position and attitud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chaser and the target satellites in real time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utonomous rendezvous and docking. This paper addresses a vision based relative position and attitude estimation algorithm for the final phase of spacecraft rendezvous and docking. By assuming that the images of feature points on the target satellite lie within the convex regions,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and attitude is converted into solving a 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which the dual quatern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represent the rotational and translation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chaser body frame and the target body frame. Due to the point-to-region correspondence instead of the point-to-point correspondence is used, the proposed estimation algorithm shows good performance in robustness which is verified through computer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44.
符弘岚  张皓  高扬 《航空学报》2020,41(7):323696-323696
立方星编队或星座构成分布式空间传感器网络,可提高立方星执行复杂空间任务的能力。然而立方星易发生故障,其故障时间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传感器网络性能的不稳定,这凸显了对立方星网络进行在轨维护的重要性。考虑立方星传感器网络的功能维持问题,描述了一种网络维护架构,通过定期发射、在轨备份立方星以及时更换故障立方星,从而提高网络对单星随机失效事件的快速响应与恢复能力。建立了该架构的运行成本模型,包括固定成本、储存成本和短缺成本。收集整理了真实的立方星寿命数据,并使用最大化拟合优度参数估计方法得到最优立方星寿命的随机模型。采用基于蒙特卡罗仿真的遗传算法优化备用立方星的补给时刻和补给数量,在备份成本与系统性能下降所带来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使得系统的综合收益最优。  相似文献   
45.
受油能力逐渐成为加油机设计的必备能力。然而现有的加油机效能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受油能力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受油能力对加油机效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历史上典型加油机远程部署战例的分析,研究受油能力对加油机作战效能的影响。其次,对加油机机队加受油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受油能力的加油机机队能力模型。通过对单机种加油机机队的加油能力模型和基于受油能力的加油机机队加油能力模型进行分析,分析加油机具有受油能力对加油机机队加油效能的重大影响,从而为加油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对失控航天器在轨服务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炳龙  耿云海 《航空学报》2015,36(5):1639-1649
为实现对自由翻滚的失控目标航天器进行在轨服务,基于二阶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相对位置与姿态耦合的自适应控制器。考虑相对转动对相对平动的耦合作用,建立了两航天器对接端口间相对位置与姿态耦合的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Super twisting控制器,以减弱已知界限的有界干扰所产生的震颤效应,使闭环系统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平衡点。利用李雅普诺夫方法证明了有界干扰下的闭环系统稳定性,并对收敛时间的上界进行了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与Super twisting算法相比,所设计的自适应二阶滑模控制器对参数不确定性及线性增长有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且控制精度满足在轨服务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47.
在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中,基于对载人飞船推进剂剩余量在轨实时高精度测量需求的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剩余量直接在轨测量技术原理、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及解决措施等问题。研究表明,在轨推进剂剩余量直接测量系统方案具有易于实现,测量精度高,同时能够实时、直观反映系统中各贮箱推进剂消耗情况等特点。  相似文献   
48.
利用空间机器人辅助、代替航天员完成在轨服务操作是近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基于学习的空间机器人操作以深度神经网络为控制器载体,对非结构化太空环境适应能力强,在高轨、地外、深空等场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目前,无论是空间机器人操作,还是地面机器人操作,多数研究只关注单一任务学习问题。立足一种多任务学习新视角,针对空间机器人操作面临的多任务适应性要求高、精细化要求高、不确定性强问题,首先分析了在轨服务的多样化任务需求。其次,全面综述了机器人操作多任务学习算法与应用相关工作,分析了开展空间机器人操作多任务学习的难点挑战,给出了关键技术发展建议。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提升空间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性、鲁棒性,进而助力中国在轨服务技术向无人全自主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49.
一种在轨卫星质量特性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交互式迭代和批量最小二乘法的在轨质量特性计算方法,仅使用陀螺作为敏感器,动力学模型适用于零动量和偏置动量两种控制模式,考虑了卫星与飞轮动量交换以及参数之间耦合关系,且能够适用于在轨不进行连续大角度姿态机动的卫星。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快速、稳定的收敛特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0.
空间机械臂技术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宏  刘冬雨  蒋再男 《航空学报》2021,42(1):524164-524164
介绍了国外空间机械臂在轨技术验证与工程应用的概况,从任务类型、构型配置、末端执行器与操作方式方面分析了空间机械臂技术的发展趋势。综述了空间机械臂的任务规划、系统控制、路径规划、视觉感知、末端执行器、遥操作控制及地面试验验证7项关键技术。介绍了中国试验七号与天宫二号空间机械臂在轨验证情况,重点介绍了正在研制的中国空间站机械臂基本方案。最后,总结了目前空间机械臂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未来空间机械臂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