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57篇
航空   92篇
航天技术   249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2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01.
针对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陨坑检测方法存在的模型参数量大和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深度学习陨坑检测方法。首先,采用通道剪枝方法删减卷积神经网络中冗余的卷积核,得到结构紧凑高效的陨坑检测模型。然后,使用轻量化的深度可分离卷积操作替换基础陨坑检测模型中的标准卷积操作,进一步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轻量化陨坑检测模型能够保证较高的像素预测精度,并且能够适应亮度、图像噪声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同时,与轻量化处理前的模型相比,参数量减少了99.2%,检测速度提升了94%。  相似文献   
602.
针对月球车月面探测活动任务中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当前视觉惯性定位方法存在误差累积,并且在缺乏先验环境信息时无法消除,基于三角测量原理的无线电定位方法可以通过测量接收端到至少三个不同发射端的距离来确定目标物体位置,但需要架设三台以上基站,因此难以满足月面环境下大范围定位的需求。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基站无线测距和视觉惯性里程计融合定位方法,以解决上述定位手段存在的问题。该方法首先利用视觉惯性里程计构建的环境模型将WIFI、UHF和UWB三类无线电基站测距信息进行融合,然后将测距结果和视觉IMU信息进行位置联合解算来确定月球车位置,最后在Matlab和Gazebo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在距离基站最远行进1500米的条件下实现了0.92米定位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满足月面探测任务对于精准定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03.
月球是深空探测的热点,也是美、欧等国家航天技术的竞技场。随着我国"绕、落、回"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建设月球基地和月球空间站已成为新任务的论证热点,这将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概述月球环境对航天材料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任务难点,并从轻量化结构、高效热管理、先进热防护、低温润滑、防尘、缓冲吸能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探月工程对航天材料的新需求,最后给出了后续如何发展探月工程新材料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04.
进入21世纪以来,月球再次成为太空探索的焦点,许多国家提出各自的探月计划。区别于在美国60年前完成的阿波罗工程,未来月球探测的重点聚焦月球的长期建设与开发。如何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积累,在有限的运载能力和合理的发射运营成本条件下,建设载人月球科研试验站,实现月球极端环境下的长期运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结合当前国内外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展情况,提出我国载人月球科研试验站人货分落、分段建设的规划设想。通过对安全性设计、乘组规模、环控生保需求、选址等展开分析,明确初步月球科研试验站建设需求,并提出满足2人长期月面驻留“2+1”构型月球科研试验站方案。  相似文献   
605.
分析了深空航天器面临的复杂空间环境以及对航天用功能型复合材料的需求,系统综述了耐高低温、抗宇宙射线、电磁屏蔽等深空探测环境用功能型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功能型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606.
基于萤火一号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萤火一号(YH-1)火星探测器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方案,可携带多种有效载荷在准太阳同步圆轨道上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该方案具有可实现性强、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等特点,并能满足火星探测后续工程中的环绕器设计要求,利于我国火星探测的长远发展。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可实现2013/2016年的我国自主火星探测。  相似文献   
607.
杨顿  杨帅  于洋  王琪 《宇航学报》2022,43(9):1176-1185
针对行星表面轻量化自主探测任务,基于仿生思想设计了一种仿海胆结构的十二足球形机器人,其具备自主改变构型以贴合复杂地形的能力,可实现无倾覆、高容错的全向运动;基于数据驱动方法,对该机器人设计了一种数据高效的无模型强化学习运动策略,可实现无先验知识的从0到1步态训练以及步态的实物样机快速部署。通过在平面地形和非结构化地形中对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经过训练的机器人具备自主运动、适应非结构地形等能力;通过与常用基准策略进行对比,证实了本文提出的运动策略具有训练高效、鲁棒性好的优势;最后通过开发原理样机,开展实物实验验证了仿真环境中所生成的步态在真实物理环境中的动力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8.
宋俊 《航空动力学报》2022,37(7):1495-1502
参考一种简化的、解析近似的计算模型,以地球到火星的对接任务和往返任务为例,对核聚变等离子体推进器性能关键参数如推进系统质量、比冲、任务时间、有效载荷份额及比功率等进行分析,得出了任务时间和有效载荷质量份额与聚变堆芯输出功率、推进器结构质量和比冲的依赖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核聚变地面商业堆的相关进展,对现有的技术做合理适当外推,理论计算表明:飞行任务能够在1~2个月内达到目的星球同时可携带超过10%的有效载荷份额,并提出了未来核聚变空间推进器的初步参数方案和设计构想,总体上能够为未来核聚变空间推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09.
吴克  李文博  张哲  黄晓峰  张天柱  王彤 《宇航学报》2022,43(9):1129-1142
以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地外天体着陆巡视探测任务为背景,对自主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情况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地外天体着陆巡视探测任务的实施情况;从导航定位与环境感知、轨迹优化与制导控制、自主探测与路径规划、故障诊断与自主处理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领域自主智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10.
Asteroid exploration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and anchoring probes to asteroids is essential for in situ scientific detections. The influence of ultrasonic drilling force-closure anchoring parameters on the anchoring performance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are studied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An anchoring si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after calibrating virtual asteroid soil, and its validity is verified by anchoring experiments.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ross-sectional shape and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anchoring rods on anchoring force. The intern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nchor configurations on the anchoring force is analyzed by extracting the number of stressed particles in the simulation area. The anchoring forc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The rotation of non-circular anchors causes fluctuations in the anchoring force. The effect of the anchored material strength on the anchoring force is studied with the calibrated virtual asteroid so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horing force and anchoring parameters is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anchoring angle is 54° for anchored material strength of 100 kPa. Finally, the variation of the anchoring force with the direction of external force is studied. This work can guide the anchor configuration design and the anchoring conditio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