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航空   356篇
航天技术   249篇
综合类   69篇
航天   1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1.
We first briefly review the current trend in the studies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then summarize some recent efforts in understanding the CME initiation.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the studies of Earth-directed CMEs whose associated surface activity and large scale magnetic source have been well identified. The data analysis by combining the MDI full disc magnetograms, vector magnetograms of active regions, EUV waves and dimmings, non-thermal radio sources, and the SOHO LASCO observations has shed new light in understanding the CME magnetism.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ies seem to invoke new observations in a few aspects: (1) The observations which enable us to trace CMEs from the earliest associated surface activity to its initial acceleration and key development in the low corona in the height of 1–3 R; (2) The imaging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which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the early plasma outflow and the line-of-sight velocity in understanding the kinematics of CMEs; (3) The accurate timing from primary magnetic energy release, manifested by chromospheric activity, non-thermal radio bursts, and EUV, X-ray and γ-ray emissions, to the CME initiation, early acceleration and propagation, and the consequences in the interplanetary space and magnetosphere. The Kuafu Mission will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new observations in CME initiation studies and serve as a monitor of space weather of the Sun–Earth system.  相似文献   
412.
文章首次将欧拉反演方法应用于航天器内部多磁偶极子的分辨,通过测量航天器外围磁场及其梯度张量数据,采用欧拉反演算法来计算航天器内部主要磁性部组件的位置和磁矩参数。根据磁场梯度张量数据的测量特点,采取了网格式数据采集方式;然后推导了多点联合反演的欧拉方程组,并提出了一种在所有反演解中快速准确寻找最优解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对反演最优解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分辨结果表明:在小范围、多层次磁源分辨方面,计算出的磁源磁矩参数较为准确,且磁源位置最高分辨率优于0.01m。  相似文献   
413.
许琦  蒋成保  张天丽 《航空学报》2009,30(11):2213-2217
 在大功率航空发电机等领域,迫切需要研制使用温度超过450 ℃的高温永磁材料。然而,NdFeB永磁材料使用温度低于80 ℃,耐高温NdFeB永磁材料的使用温度也低于150 ℃;商业2∶17型Sm2Co17永磁体使用温度范围低于300 ℃。近年来,研制使用温度超过450 ℃的高温永磁材料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了不同z值的Sm(CobalFe0.1Cu0.1Zr0.04)z(z=6.5~7.5)合金样品。系统研究了z值对合金结构、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室温下z=7.3的合金矫顽力最大,超过2 400 kA/m;773 K时,z=7.1的合金矫顽力最大,达到640 kA/m。高温条件下合金的磁性能和退磁曲线的方形度降低。合金z值对内禀矫顽力温度系数影响显著,其中z=6.9的合金,内禀矫顽力温度系数最低,仅为-0.052%/℃,z≤6.7或z≥7.1时,均导致内禀矫顽力温度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414.
提出了利用MRE转速传感器并结合软件解算的车速测量系统,该系统利用SJA1000 CAN控制器及CTM1050T CAN收发器有效实现了车速信息经CAN总线向中央控制ECU的传输。仿真分析实验(或车架实验)证明,车速测量系统能够准确完成高、低速车速的测量。  相似文献   
415.
在10T强磁场下进行了Al-40% Cu(质量分数)合金重熔凝固实验,并用金相分析方法研究了磁场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l-40%Cu合金在10T强磁场中凝固时,析出相Al2Cu形成与磁场方向成一角度的规则排列的平面层状组织.理论分析认为:由于Al2Cu晶体在不同方向的磁化率不同,在磁场中受到磁力矩的作用而转...  相似文献   
416.
介绍了电磁脉冲武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析电磁脉冲武器的作战效能以及对飞机的电磁效应.研究了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并在最后谈及飞机电磁脉冲防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17.
外加纵向磁场可以改变电弧加热有效半径进而影响焊接温度场分布。为了得到外加纵向磁场作用TIG焊的电弧加热有效半径,采用拍摄TIG焊水冷铜阳极板时电弧外观形态照片并对比照片的方法,测得外加纵向磁场对电弧加热有效半径的影响系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外加磁场TIG焊温度场的分布,模拟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418.
针对二维有限元和磁链法计算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BSRM)电感特性的局限性,建立了BSRM稳定悬浮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双标量磁位法计算得到其磁场分布,应用一种仅需计算非线性系统能量增量即可计算电感的增强型能量增量法,计算其绕组电感.以-7.5 kW,12/8结构的BSRM为例,简单比较了双标量磁位法与二维有限元法、矢量磁位法和棱边有限元法分别求解BSRM磁场时的计算规模和平均计算时间,说明了双标量磁位法在大规模计算场合的优越性;研究了电感与转子径向位移的关系;计算获得了样机处于稳定悬浮状态下的主、悬浮绕组电感;研究了端部效应对电机磁场分布和绕组电感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了电感计算的准确性,为优化设计和精确控制该类电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19.
一种新型的五自由度磁悬浮电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五自由度磁悬浮电机系统,它由两自由度无轴承电机和三自由度磁轴承两个独立悬浮单元构成。其中无轴承电机将悬浮绕组与转矩绕组叠绕在一起,同时实现转矩驱动和转子两自由度径向悬浮;三自由度磁轴承利用单极永磁偏置磁场实现转子轴向悬浮以及两自由度径向悬浮。该电机结构紧凑,有利于向大功率、高转速方向发展。文中介绍了悬浮力产生的基本原理,简要推导了系统数学模型,给出了控制系统框图。最后对实验样机转子在五个自由度上的悬浮情况以及绕组电流变化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述原理和控制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20.
构件隐性损伤的磁记忆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构件的隐性损伤是影响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但因为没有形成明显的物理不连续而难以得到及时的检测。本文研究了采用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检测构件的隐性损伤的机理。通过试验发现,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可以较好地检测构件的隐性损伤,实现损伤的早期诊断。构件中存在隐性损伤的区域的导磁性能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可以通过磁场参数的相应改变而显示。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早地发现损伤区域,检测过程速度更快,并且不需要对构件的表面作更多的处理,如清洗,除渣等。金属磁记忆检测信号易受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了减少干扰的初始磁化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栽荷作用过程对金属磁记忆检测信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