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航空   711篇
航天技术   50篇
综合类   120篇
航天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朱呈祥  吴猛  陈荣钱  尤延铖 《航空学报》2018,39(5):121982-121982
液态射流撞击是液体火箭推进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燃料雾化方法,其破碎特征直接影响燃料最终的掺混及燃烧效率。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工具,研究了低雷诺数(Rel=41)和中等韦伯数(Wel=163)条件下剪切稀化非牛顿射流撞击液膜破碎的问题,着重分析了对角液膜的三维结构、破碎特征和非牛顿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射流参数下,该非牛顿撞击液膜破碎属于Open Rim类别,破碎过程具有三维特性并伴随液丝与边缘的融合、液丝向液滴的转变等时域流动特征。液体的总表面积随时间不断增长,但单位表面积随液膜破碎的发生而下降,液膜扩张半角随时间逐渐增加并趋于恒定值43°,而后部液膜的长度几乎不随时间发生变化。此外,撞击液膜表现出明显的剪切稀化特性,液体内部最低黏性系数仅为零剪切黏性系数的1/5。  相似文献   
92.
姜裕标  张刘  黄勇  高立华  陈洪 《航空学报》2018,39(7):121807-121807
传统尖尾缘翼型通过控制迎角,综合利用襟翼、缝翼来改变升力,升力对迎角变化的时间响应历程可以用Wagner函数来描述,而内吹式襟翼(IBF)主要通过控制分离来拓展最大升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射流强度改变驻点位置和环量来对升力进行有效控制,其升力随吹气动量变化的时间响应尺度是否与传统尖尾缘翼型相同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研究内吹式襟翼升力响应过程,并将其与传统尖后缘翼型升力响应特性进行对比。首先通过某襟翼偏角为30°的双圆弧环量控制翼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再对某最大厚度为18%弦长的亚声速翼型内吹式襟翼定常吹气控制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中的瞬态特征。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对激励响应的时间依赖特征与Wagner函数有很好的相互关系,并可以用该函数来描述。  相似文献   
93.
张涛  李炯  王华吉  雷虎民  叶继坤 《航空学报》2018,39(8):321953-321953
为满足临近空间动能拦截器姿态控制快速性、准确性和鲁棒性的要求,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神经反演姿态控制器。首先,建立了姿控发动机侧喷干扰模型,并推导了包含质心漂移、参数摄动和外界干扰的三通道强耦合模型;其次,设计了自适应神经反演姿态控制器,为提高控制精度,采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对各个通道的不确定项进行估计和补偿,并基于最小学习参数的思想,将神经网络学习参数拟合为一个参数,提高了RBF计算效率,保证了估计的实时性。最后,采用伪速率(PSR)脉冲调制器将设计的连续控制律转化为脉冲控制律,实现了拦截器的变推力控制,并克服了脉冲脉宽调制(PWPF)调制器相位滞后问题。数字仿真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收敛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对强扰动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94.
变攻角下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随着攻角的增大,吸力面分离位置提前,射流出口与分离区间的距离减小,PJV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附面层内低能流体与主流间的动量交换,使得壁面涡结构得到重新组织,并进一步影响通道涡、集中脱落涡等涡系结构的发展,从而推迟流动分离、减小损失。在综合考虑变攻角流场特性的前提下,应使PJV的作用位置位于分离区上游不远处,所研究的最佳射流位置位于叶片前缘上游40%轴向弦长处。   相似文献   
95.
孙春华  宁智  王林涛  吕明 《推进技术》2022,43(4):260-269
为探究气泡雾化喷嘴气液作用对雾化的影响机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个气泡雾化喷嘴的含气射流及含气液丝破碎形态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仿真模型可比较准确实现气泡雾化喷嘴含气射流及含气液丝破碎的模拟;气相膨胀对射流破碎以及破碎液丝和破碎液滴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射流表面出现的气相膨胀凸起宽度和射流液柱断裂间距随...  相似文献   
96.
小功率电弧等离子体发动机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小功率电弧等离子体发动机的实验装置及数据采集系统,阐述其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重点介绍了发动机工作推力、电流和电压的测量原理,并对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配置、性能及软件的编制的原则、方法作了主要说明,给出典型实验所测结果.测量结果准确反映了实验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97.
为了研究合成射流控制鼓包背风面分离流动的效果,采用商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3求解Reynolds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分析鼓包壁面摩擦力系数分布、旋涡脱落结构以及射流孔口附近流动结构,揭示了合成射流对分离点不固定的流动分离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分离点前施加合成射流可有效缩小回流区范围,涡脱落被施加的激励"锁定",涡脱落的频率等于合成射流的频率.此外,在本研究所考虑的情况下,动量系数越大,控制效果越好.从时均效果看,当施加最大吹气动量系数为0.369 1%的合成射流时,分离泡长度减小了11%.  相似文献   
98.
组建了一套利用静电探针诊断技术测量减压直流非转移弧等离子体射流速度的实验系统。对以纯氩为工质的等离子体,在气流量1.25×10^-1kg/s、弧电流80A、真空室压力165Pa的条件下,测量了射流的速度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射流在发生器出口处中心最高速度约为1200m/s,在半径20mm处减小到635m/s。沿射流轴线方向的速度梯度约为10(ms^-1)/mm。射流速度随着弧电流增加而缓慢单调增加;当真空室压力从165Pa提高到2kPa时,发生器出口轴线上的射流速度从1200m/s降至570m/s。  相似文献   
99.
张喆  金星  席文雄 《推进技术》2019,40(9):2075-2083
为了将支板喷注器与等离子体射流这两种促进超声速燃烧室燃烧的方式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带有等离子体射流喷孔的支板燃烧室,并在超声速来流的条件下,针对燃料喷注总压、燃料喷注位置、等离子体射流介质、等离子体射流总压对燃烧室燃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增大燃料的喷注总压,燃烧室的燃烧范围明显增大,燃烧效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燃料喷注总压为2.0MPa时,燃烧效率达到最大值90.4%;不同的燃料喷注位置对燃烧室的燃烧范围影响较小;等离子体射流介质为O2时,燃烧效率最高,燃烧范围最广;提高等离子体射流的喷注总压,能够提升凹腔剪切层高度,有效促进燃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总压损失。  相似文献   
100.
张伟  郑寅 《推进技术》2019,40(12):2861-2871
为了寻求凝胶推进剂雾化机理、提高其雾化效果,开展幂律流体双股圆柱射流撞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推导了幂律型流体射流撞击形成液膜的理论模型,在其中引入粘性力和能量损失。进而通过设计凝胶模拟液射流撞击实验,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图像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撞击角度、射流速度分布及液体部分物性参数对液膜形状、厚度及速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关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射流撞击角、速度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流变特性等均对液膜特性有明显影响,且流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对撞击形成的液膜的影响更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