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107篇
航空   810篇
航天技术   104篇
综合类   86篇
航天   1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为了拓展低温上面级滑行时间,满足深空探测任务需求以及提升运载火箭任务适应性,中国未来型号研制将采用间歇沉底的方案,其主要难点是推进剂重定位过程的研究。本文针对目前重定位仿真多为二维CFD仿真且不能准确合理地预示气泡逸出过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low-3D的三维CFD仿真方法。该方法采用卷气体积与液体体积之比(卷气率)预示气泡逸出过程,比以往采用气泡粒子数预示气泡逸出过程的方法更为合理准确。重定位及气泡逸出过程的仿真结果与半人马座落塔试验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捕捉到了重定位过程所有特征流型,且对应时刻误差不超过10%。仿真结果表明间歇沉底推进剂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某低温上面级的相关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242.
王俨剀  王彤  廖明夫  王鑫 《推进技术》2021,42(9):2105-2118
盘腔积液现象在舰用燃气轮机工作过程中时有发生,汽化的滑油和水蒸气凝结形成积液。转子带动腔内的积液旋转,引发振动失稳,严重时会对发动机结构造成致命性破坏。为此,本文开展燃气轮机压气机盘腔积液的模拟实验研究,以双盘双支承的卧式柔性转子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小积液量的特点,对积液转子的动力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观测到转子的失稳现象,开展了不同积液体积、不同积液类型(水、植物油和滑油)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揭示了小积液的卧式转子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于积液失稳振动,存在失稳边界积液量,当积液量大于该边界值时,失稳将会发生。②失稳边界转速及恢复转速均高于临界转速。当转速高于失稳边界转速时,失稳将会发生。转速进一步增加,高于恢复转速时,失稳现象可能消失。③失稳时的振动特征为:出现幅值突增,次谐波成分也随之增加;基频和次谐波发生调制,表现出拍振特征。④随着积液体积的增加,失稳边界转速先减小后增加。⑤随着积液粘度系数增大,失稳边界转速和边界积液量均增大。  相似文献   
243.
在发动机活动试车台上,对全尺寸的从环形过渡到腰果形的发动机排气量,进行了热态的出口压力和温度分布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排气管出口截面的上部存在有严重的低压区,出现气流倒流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发动机排气管的上壁面的扩张角过大造成的,排气管出口夫面温度由上向下不断提高,上部因受冷气倒流的影响,温度只有90℃左右,而对应排气管环形部分直接排出燃气,由于未受冷空气的掺混,使出口截面下半的气流最调达度42  相似文献   
244.
245.
气动增压器的动作频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当气动增压器结构确定后,频率直接决定推进剂流量等参数。同时,气动增压器的动作频率体现在推进剂出口管路压力的波动上,对出口压力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研究气动增压器的动作频率,有助于合理选择频率参数,以及气动增压器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的匹配。为了研究增压气体性质对气动增压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AMESim软件对气液活塞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46.
张亚琪  廖日东 《推进技术》2021,42(7):1628-1635
为了简化焊接圆管的随机振动疲劳计算,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对比证明了焊接疲劳分析中“结构应力法”所指的结构应力实质同材料力学计算的名义应力是一致的,并以此提出了一种快速开展设计和分析的简化方法,不依赖于FE-Safe软件,且发挥了梁单元模型的效率优势。另外,基于梁单元模型的随机振动计算结果对减震卡箍多方案布置对结构焊接疲劳寿命的影响展开讨论,认为卡箍分散布置和增加数量虽然可以有效避开结构共振频率,然而并不一定会提高焊接疲劳寿命,甚至可能会加速焊接位置的失效,具体布置设计需要结合疲劳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47.
从理论上研究了不同楼层,位于楼房边侧或中间不同位置的房间发生火灾时,外界吹来正向的不同风速,对房间内外稳态温度场与流场的作用。特别研究了房间内热气流流出窗外向上运动的浮力和外界风力相互作用发生的现象及其对房间内流动的影响,引入了关于风的临界速度(或流量),作为外界风速与建筑物内火灾流场相互作用有标志性的重要参数,本文还对不同外界风速情况下,房间内外速度中性面倾斜的角度,房间内流出热气流温度的差别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48.
多(全)电发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磁性轴承、整体式起动/发电机和燃气涡轮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发展状况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49.
建立了两相湍流的代数应力模型 ,并由此出发 ,导出非线性k ε kp 两相湍流模型 ,目的是合理地模拟各向异性较强的旋流两相流动 ,保持二阶矩模型的优点 ,同时比二阶矩模型简单 .文中得到了气相、颗粒相的雷诺应力和两相脉动速度关联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式。这些代数式和两相各自的湍动能k ,kp,以及两相脉动关联湍动能kpg的方程联立 ,就构成非线性k ε kp 模型 .将该模型用于模拟旋流两相流动 ,给出两相时均速度场及雷诺应力各分量 ,并且将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以及二阶矩模型的模拟结果对照 .研究结果表明 ,该模型预报旋流两相流动的能力和二阶矩模型的能力相差不多 ,但计算量比二阶矩模型的小  相似文献   
250.
As comet 9P/Tempel 1 approaches the Sun in 2004–2005, a temporary atmosphere, or “coma,” will form, composed of molecules and dust expelled from the nucleus as its component icy volatiles sublimate. Driven mainly by water ice sublimation at surface temperatures T > 200 K, this coma is a gravitationally unbound atmosphere in free adiabatic expansion. Near the nucleus (≤ 102 km), it is in collisional equilibrium, at larger distances (≥104 km) it is in free molecular flow. Ultimately the coma components are swept into the comet’s plasma and dust tails or simply dissipate into interplanetary space. Clues to the nature of the cometary nucleus are contained in the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the coma, as well as with its variability with time, orbital position, and heliocentric distance. The DI instrument payload includes CCD cameras with broadband filters covering the optical spectrum, allowing for sensitive measurement of dust in the comet’s coma, and a number of narrowband filters for stud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gas species. DI also carries the first near-infrared spectrometer to a comet flyby since the VEGA mission to Halley in 1986. This spectrograph will allow detection of gas emission lines from the coma in unprecedented detail. Here we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9P/Tempel 1 coma, our expecta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s DI will obtain, and the predicted hazards that the coma presents for the spacecraft.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is available a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