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82篇
航空   223篇
航天技术   140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针对无人机编队中邻近无人机的数学模型相互耦合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编队队形保持控制器的分散设计方法。将无人机编队模型分解成解耦部分和关联部分。对解耦部分直接使用鲁棒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对关联部分采用改进的关联系统分布式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将两个控制器结合起来,控制无人机编队飞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以控制无人机编队,在定常运动和机动过程中,都能收敛到期望队形,并且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控制器设计过程是分散的,涉及的计算的维数和单个无人机模型的维数相当,具有运算量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2.
编队卫星相对运动描述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峰  雪丹 《宇航学报》2008,29(6):1689-1694
对于近地轨道卫星编队飞行的相对运动理论研究,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直角坐标法和 轨道要素法。利用直角坐标法得到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可以用于编队队形控制研究,轨道 要素法能够给出相对运动的运动学描述,便于定量研究摄动影响和进行编队队形设计。分析 了直角坐标法在描述卫星长期编队飞行方面的局限性,综述了利用轨道要素描述编队卫星相 对运动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轨道要素差法、相对轨道要素法和参照轨道要素法等。  相似文献   
203.
航天器控制若干技术问题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姿态和轨道控制技术是航天器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对实现复杂航天器的控制以及未来复杂的飞行任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通过一些飞行实例概述国内外航天器控制技术的发展,论述了航天器控制技术在编队飞行、自主交会与对接和复杂对象控制中的进展。文章通过揭示航天器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4.
编队防空武器拦截模型及导弹突防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编队舰空导弹的拦截模式并建立了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导弹在不同速度和高度条件下的突防概率进行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205.
研究近地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在引力摄动作用下的长期演化机理。把用转移矩阵法得出的相对运动分析解表达成一般轨道根数形式,为研究摄动影响而进一步表达成无奇点轨道根数形式;根据各轨道根数的J2摄动解分别研究编队构形在轨道坐标系三个方向上的振幅与相位的长期变化情况,揭示了构形引力摄动的长期演化机理;给出编队构形的摄动表达式,并以仿真实例验证其可信性;最后给出构形长期引力摄动的相关结论,并对编队构形设计提出建议,这将为研究编队构形的规划技术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206.
电磁力与力矩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相互作用力与力矩.将通电线圈或磁铁放在磁场中会受到电磁力与力矩的作用.多个通电线圈或磁铁相互作用时,在彼此构成的磁场中也会受到电磁力与力矩的作用.作为一种非接触的力与力矩,电磁力与力矩在航天器的姿态与相对位置控制系统中已有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由航天器上电磁装置受到地磁场作用产生电磁力矩在姿态控制中的应用,和带有电磁机构的多航天器间相互作用控制多航天器间相对位姿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207.
受当前全球化浪潮的强势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摆脱困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师德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健全激励机制,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8.
文章提出一个新概念:协同小卫星系统和服务(应用),简称5S(Synergic Small Satellites Systems and Services)。其目的是积极研究和开发多颗小卫星联合协同工作,开创在各领域新的应用。文中首先论述5S的概念与内涵;其次研究小卫星星座和编队飞行性能特点与系统设计;最后介绍近几年来协同小卫星系统的4个创新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209.
Models of the origins of gas giant planets and ‘ice’ giant planets are discussed and related to formation theories of both smaller objects (terrestrial planets) and larger bodies (stars). The most detailed models of planetary formation are based upon observations of our own Solar System, of young star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and of extrasolar planets. Stars form from the collapse, and sometimes fragmentation, of molecular cloud cores. Terrestrial planets are formed within disks around young stars via the accumulation of small dust grains into larger and larger bodies until the planetary orbits become well enough separated that the configuration is stable for the lifetime of the system. Uranus and Neptune almost certainly formed via a bottom-up (terrestrial planet-like) mechanism; such a mechanism is also the most likely origin scenario for Saturn and Jupiter.  相似文献   
210.
In this review, I survey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very first stars in the universe formed, with a focus on three main areas of interest: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protogalaxies and the cooling of gas within them,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fragmentation within the cool gas, and the physics – in particular the interplay between protostellar accretion and protostellar feedback – that serves to determine the final stellar mass. In each of these areas, I have attempted to show how our thinking has developed over recent years, aided in large part by the increasing ease with which we can now perform detail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primordial star formation. I have also tried to indicate the areas where our understanding remains incomplete, and to identify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nsolved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