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7篇
航空   114篇
航天技术   36篇
综合类   24篇
航天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地面重力环境中进行航天器密封舱内空气通风换热试验时,由于自然对流的存在导致换热量和温度分布与空间微重力环境中的情况存在偏差。文章针对航天器密封舱,建立了舱内空气对流换热的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有无重力时典型工况下的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及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分析表明重力对壁面换热量的影响较大,而对空气温度及分布的影响较小;且重力的影响随空气与壁面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通风流量的增大而减小,舱间通风也会减小重力的影响。因此在重力环境中进行试验时需要对壁面换热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2.
高翔宇  孙纪国  田原 《火箭推进》2013,39(4):19-23,51
为了研究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冷却通道内的甲烷传热和流阻特性,研制了缩比推力室甲烷传热试验系统,并以推力室挤压热试验的形式进行了5次超临界甲烷传热试验和2次亚临界甲烷传热试验研究.超临界甲烷传热试验燃烧室压力为5.5~7.5 MPa,燃烧室氢氧混合比约为6.8,甲烷温度为128~230 K,甲烷冷却剂流量为5~7 kg/s,甲烷冷却剂入口压力为8.3~11.7 MPa.亚临界甲烷传热试验的室压约为4 MPa,氢氧混合比2.8,甲烷温度为:128~189 K,甲烷冷却剂流量约为2.9 kg/s,甲烷入口压力为3~3.5 MPa.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液态甲烷在推力室冷却通道内超临界压力状态和亚临界压力状态下的传热和流阻特性.  相似文献   
73.
曹文庆  谭海林  李伟 《火箭推进》2009,35(3):52-54,60
阐述了低温发动机起动前推进剂入口温度对试车的重要性,分析了以往试车入口温度过高的原因。通过对试验系统的改造,采用强迫排放推进剂的方法,降低发动机入口推进剂温度,保证发动机在起动前推进剂入口温度满足试验要求。经试车验证,所采取措施成功解决了试验系统存在的推进剂入口温度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本文将基于压力泊松方程技术的原参数N-S方程的张力样条数值解法推广应用于自然对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提出了自然对流问题一个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对一方内高Ra数自然对流问题的数值模拟表明,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5.
张朝民  袁修干  过增元 《航空学报》1994,15(9):1032-1036
 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水平同心套筒内、外筒加热旋转时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提出了旋转流抑制自然对流的物理机制,进一步验证了对流换热可比拟为具有内热源的导热问题。  相似文献   
76.
飞机发动机冷气道与隔热层的耦合传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德鹏  夏新林  艾青 《航空学报》2005,26(4):426-429
数值研究了某飞机发动机外侧冷气道与隔热层的耦合传热过程。采用低雷诺数k-ε模型与SIMPLEC算法计算通道内可压缩变物性气流的湍流对流换热,采用蒙特卡罗法求解通道壁面间的辐射换热。通道内气流湍流对流换热、壁面间辐射换热与隔热层内导热耦合求解。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通道与隔热层的耦合传热机制,考察了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考虑的通道结构与空气流条件下,冷气道外环壁面的温度高于气流温度,气流对内外环壁面均起冷却作用;在隔热层参数不变条件下,壁面间的辐射换热与气流的对流冷却是该传热过程的控制机制,增大冷气流量、降低壁面发射率均可显著降低隔热层的外壁面温度。  相似文献   
77.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a diffuse aurora (DA) and stable auroral red (SAR) arc dynamics based on spectro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at the Yakutsk meridian (199°E geomagnetic longitude) are presented. The relationship of an equatorward extension of DA in the 557.7 nm emission to a substorm growth phase during the magnetospheric convection intensification after the turn of IMF BZ to the south is shown. The formation of SAR arc during the substorm expansion phase is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of SAR arc dynam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ring current (substorm injection) during the main phase of a storm is analyzed. It is shown how the pulsating precipitations of energetic ring current particles develop in the outer plasmasphere based on photometric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78.
The convection of heat-generating fluid in a rotating horizontal cylinder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threshold of convection excitation, the structure of convective flows and the heat transfer in the cylinder depending on the heat release capacity, liquid viscosity and aspect ratio of the cavity a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convection is excited by the thermovibrational mechanism —the gravity force, rotating in the cavity frame, produces the oscillations of non-isothermal fluid relative to the wall, which in turn result in excitation of mean convective flows.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ucture of convective flows depends on the dimensionless velocity of rotation. At relatively low rotation velocity the convection develops in the form of a periodic system of vortices regular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ylinder axis. The threshold of excitation (critical value of vibration parameter) of three-dimensional vortex structures grows with rotation velocity. Above some definite rotation velocity the convection develops as two-dimensional rolls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The threshold of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s excitation does not depend on the rotation velocity. Besides the structure of thermal convective flows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ly weak currents generated by the inertial waves below the threshold of convection is performed.  相似文献   
79.
薛臣  周洲  李旭  许晓平 《航空学报》2019,40(5):122690-122690
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研究了SD7037翼型小振幅强迫振动时,振动轴位置和减缩频率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升力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与迎角随时间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引起升力系数随迎角变化的迟滞环变向的原因主要是升力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相位发生变化,并从数学上证明了这个相位是关于减缩频率的函数。而且,当升力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相位变大时,会使得对应的升力系数随迎角变化的迟滞环曲线从逆时针向顺时针方向变化,这中间必然会经历一个"直线"过程,就好像迟滞现象消失了一样。进一步通过对比流场,发现振动轴位置和减缩频率对此相位的影响机制不同,振动轴位置主要改变翼型的有效迎角,而减缩频率的增大则影响了周围流场结构,使得附加质量带来的反作用力变大,进而提高升力,振动轴向前移动和减缩频率的增大都会增大升力系数曲线的相位。  相似文献   
80.
航天器密封舱在地面模拟试验中常通过降压法抑制自然对流的影响,但降压比的选择 往往缺乏定量准则,这使得自然对流的抑制效果得不到保证。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临 界压力比,以几种典型航天器密封舱内的流动换热情况为例,分析了不同Gr/Re 2 数和压力比下密封舱内的流动换热情况。得到了舱内气体温度分布和对流换热系数。通 过比较空间情况和地面情况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自然对流给流动换热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判 断临界压力的准则式,并给出了临界Gr/Re 2数。结果表明:临界压力 的准则关系和密封舱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