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8篇 |
免费 | 797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19篇 |
航天技术 | 95篇 |
综合类 | 50篇 |
航天 | 10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98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113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111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99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建立考虑过载的流量调节器静态数学模型,研究过载影响调节器静态特性的规律,为预估过载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纵向过载单一因素引起的流量偏差、启调压降偏差与过载系数近似呈线性关系,过载不改变流量特性的线性度和负载特性差率. 相似文献
12.
火箭发动机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辨识的故障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了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实时检测算法。神经网络采用非线性辨识技术贴近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并输出包合发动机故障信息的辨识误差信号。若辨识误差变大超过一定阈值,检测逻辑就预报发动机故障。在发动机启动阶段离线训练神经网络,在发动机稳态过程可以采用离线或在线学习算法。实验研究表明神经网络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大型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故障检测。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同体火箭发动机的二维缩比实验器,搭建了高速摄影平台,利用示踪粒子的散射作用,采用连续片光流动显示技术,对流场中的旋涡运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后向台阶处存在明显的流动分离,产生了旋涡.旋涡有规律地脱落,并在随主流向下游传播的过程中尺度逐渐变大;大多数脱落的旋涡撞击潜入式喷管潜入段发生破碎,其中一部分直接流出喷管,而另一部分进入潜入式喷管背区空腔内;少数脱落的旋涡由于大尺度旋涡运动的卷吸作用直接进入潜入式喷管背区空腔,而没有与潜入式喷管潜入段发生碰撞,研究结果可以提高对真实固体火箭发动机中流场的认识,并为数值计算方法提供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运输机为平台的内装式空射运载火箭重力出舱载机-火箭两体动力学。根据火箭受力条件和相对运动自由度,将其出舱运动顺次分为5个阶段。给出了各阶段过渡的力学条件,基于牛顿-欧拉法分别建立了前4个阶段的机-箭两体动力学模型。定义了火箭出舱过程可能发生危险的多种异常情况,给出了发生异常的力学或几何条件。然后对火箭出舱全程作了数值仿真。若发射初始条件合理,仿真将顺次经历前4个或3个正常阶段,直至火箭离舱。如果异常情况的条件满足,火箭出舱将发生危险,仿真失去意义,故中止,需要调整发射初始条件后进一步仿真验证。本文给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仿真数据可为工程部门设计空射型火箭的本体参数,以及设置空射初始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翼柱型装药发动机点火升压过程计算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实验获得的翼槽内火焰传播规律经验公式,在P(t)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翼柱型发动机的点火升压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同时就点火器流量、推进剂燃速、喷管堵盖打开压强等设计参数对发动机点火升压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为提高发动机试车控制软件的可靠性,通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等步骤实现了软件开发工程化。结合试验控制软件研制和使用特点,对软件质量管理的具体步骤,即从设计评审、测试、验证、文档及技术状态管理等方面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实现了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达到了软件设计的透明性、继承性及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弹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普遍采用的固定几何不可调节喷管,基于流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其理论设计及性能评估的数学模型。结合当前中远程空空导弹提出的Ma=2~3.5宽速度范围设计需求,运用所建立设计模型对实例设计方案开展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固定几何喷管本质上是为满足低速正常接力而折中设计出的,在高速巡航时,因扩张比偏小,不仅喷管出口气流速度和冲量小,而且导致燃烧室压强降低,还额外造成进气道结尾正激波总压损失加大,不能将进气道保有的捕获高速来流动能充分发挥出来。原设计方案在Ma=3.5高速巡航时,进气道实际总压恢复性能对比方案中的最大总压恢复性能水平,相对损失幅度高达42.67%,而且冲压发动机推力与其可能达到的最大值对比,相对损失幅度也高达31.8%。因此建议采用喷管调节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20.